APP下载

谈宾西法尼亚大学公共艺术建设的成功经验★

2014-08-11

山西建筑 2014年27期
关键词:奥登富兰克林纽扣

王 鹤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谈宾西法尼亚大学公共艺术建设的成功经验★

王 鹤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简要阐述了宾西法尼亚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概况,并对其公共艺术建设在文化传承、氛围渲染、功能提升及道德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国内大学校园艺术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公共艺术,建设,文化,功能

放眼世界各国,校园雕塑都是所在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更由于其设置地点的特殊而引起各界重视。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中国大学校园雕塑建设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审美意识与评价标准的转变,由此造成了一系列围绕校园雕塑主题与形式选择的舆情事件。如何基于其主要受众——在未来国家发展中担负重要作用的大学生展开公共艺术设计,如何使校园雕塑成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在当代大学生中推进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爱国教育最有力的阵地与武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应当是一个经过顶层设计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方面,海外多所大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先进经验,其中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就是这方面最成功、最值得借鉴的案例之一。

1 宾西法尼亚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概况

宾西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位于美国费城,建于1740年,是美国历史第四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常青藤盟校之一,也是美国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除了苍翠的树木和历史悠久的巍峨建筑外,宾西法尼亚大学最醒目的就是遍布校园各处的公共艺术。这些作品形态各异,尺度不一,题材涵盖广泛,其中不乏大师名作,图书馆、传播学院等处的室内建筑装饰浮雕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校园的视觉观感与艺术含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西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校)官网上详细标注了超过70件公共艺术作品中每一件的尺度、位置和作者等详细信息,体现出重视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已经深深植入学校办学思想。这种重视程度是当前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企及的,学生每天与大量高艺术水准的作品朝夕相处,对艺术品位和情操修养的培养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除了宏观层面学校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外,具体到个案和细节方面,宾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有以下三点经验特别值得国内大学学习借鉴。

2 传承历史文化不拘形式

宾校校园中属该校创始人——著名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塑像为多。最著名的一尊当属雕塑家波伊尔(John H.Boyle)创作于1899年的富兰克林坐姿像,该像1939年从费城市区迁至宾校范·贝尔特(Van Pelt)图书馆正门前。雕像手法传统、写实、传神,并用高达3.4 m的多层基座架高,布置于甬道中央位置,充分表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1]。同时,校园内还有多座富兰克林不同年龄段、不同姿态的青铜像,有的甚至与座椅结合在一起,直接介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这些青铜像代表着宾校校园雕塑中的传统部分,反映着校园悠久的历史。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名牌大学也拥有创始人或知名校友的雕像,但无论是在形式的丰富多样还是与学生的密切程度上都与宾校有很大差距(见图1,图2)。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宾校顺应时代潮流和大学生审美观的变化,引入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EA)的资金和先进运作机制,邀请波普主义代表人物克里斯·奥登博格(Claes Oldenburg)与妻子布鲁根,在距富兰克林坐姿像仅有20 m左右处设置了一尊别出心裁的作品以纪念富兰克林。这就是宾校校园内最知名的作品之一——《裂开的纽扣》(Split Button)。奥登博格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以复制现成品至空前尺度闻名,代表作有费城的《晾衣夹》、威尼斯的《刀船》等。虽然奥登博格只提到是在踏勘地形后,布鲁根提出选择以纽扣为主题,而没有刻意强调作品与富兰克林的关系。不过奥登博格夫妇在选题时一贯重视物理与人文环境,他们多次强调:“当我们接受了委托,我们会去考察地点,并了解那里的物理和建筑的特征,以及文化和历史的事迹,找到一些联系。这种预备工作非常重要,能够驱使我们在自己私有的‘图像档案’中搜寻记忆,寻找到适合那个场所的图像[2]。”因此,纽扣的选题显然还是与远处的富兰克林像遥相对应,仿佛是富兰克林大衣上掉落的一枚纽扣,建立了两件作品间的无形关联。这种幽默诙谐的手法通过“润物细无声”的途径向年轻一代学子传递着宾校久远的文化和学校创建者的丰功伟绩,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可能比传统的青铜像具有更显著的文化传承功能(见图3)。

3 艺术建设注重幽默氛围与功能提供

相比国内很多大学校园雕塑布置于高大基座之上的做法,以宾校为代表的欧美大学校园公共艺术高度重视艺术作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提供具体功能“无缝”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休闲活动之中,从而起到活跃环境气氛的作用。比如在《裂开的纽扣》具体创作中,由于纽扣算不上形态富于美感的现成品,也很难提供具体功能,奥登博格选择在纽扣黄金分割的位置进行弯折处理,使其形态更富于变化,如他所言实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形态”。当然这也契合了晚年富兰克林体态较胖曾撑裂纽扣的这样一个趣闻。弯折后作品边缘1.2 m的离地高度适合攀爬,4.9 m的直径也适合多名学生休息。作者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考虑,为作品选择了铸铝材质,铝导热性弱于钢,人体接触后不会感到过冷或过热。作品涂以醒目的白色,在古色古香的宾校校园中格外醒目,不但通过幽默与戏谑营造了一种后现代的活泼氛围,也为年轻学子们提供了休息、合影的最佳场所,有效缓解繁重学业带来的压力,自然受到学生们的喜爱。除此之外,由极少主义代表人物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设计的《迷失》采取了多面体的几何造型,在实现艺术主旨之外,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休息空间。年轻学子在公共艺术品上或躺或卧,或阅读或嬉戏,非但没有任何慵懒和耽误学业之虞,反而使学生对校园环境更有归属感和亲近感,提高了学习效率。

4 推行素质教育注重跨文化心理暗示

除了文化传承、幽默氛围渲染和具体功能提供之外,宾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还注重与专业建设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并积极探索科学的、具有跨文化特点的表现方式。其代表作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型抽象作品——美国构成风格艺术家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的《盟约》。《盟约》的英文Covenant意为协议、协定或盖印合同,既有法律上的契约条款之意,也有宗教上的誓约之意。宾校创立之初就是要培养生意与政治上的实用人才,目前也是在商学、法学等学科的培养上具有领先地位,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E.Buffett)就是宾大校友之一,因此这一主题可谓牢牢抓住了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校园文化精髓。在如何表现这一主题上,利伯曼对他惯用的斜切管材进行了简化,改以只有少量切面的红色圆柱为基本造型元素。五根长度不一的粗大圆柱相互倚靠、穿插,不完全对称但高度均衡,形成一种坚实、稳重、有力的视觉观感。更有科技含量的是,这样一座13.7 m高的大尺度作品,横跨大学宿舍区的交通主轴线——洛克斯步道(Locust Walk)布置,以其自身的大尺度与交通流线交汇,从其身下经过的学子不难感受到巨大体积带给心灵上的震撼与压迫。这种感觉从美学角度可以解释为崇高,崇高的本质是真与善、形式与内容的激烈矛盾冲突的不和谐性,既存在于客体对象本身,也存在于人的实践中对理想的追求。崇高单凭视觉感官是无法立即感受到的,必须由审美主体结合伦理内容,通过理智与情感的紧张探索才能领会。因此,经过该作品的学子将自身感受与作品名称和商学、法学专业特点结合,就会在心中烙印下责任、承诺和法律不可撼动的地位,并将这种职业道德带入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这种通过公共艺术建设推进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建立在环境行为心理学、美学基础上,基本不受教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来自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都能发挥相近的效应。这虽然与宾校“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国际化的研究机构……以吸引更多的具有国际兴趣的留学生和国内学生[3]”的战略定位有关。但相比国内部分院校单纯利用人物形象和文字说教的方式,显然具有更好的效果(见图4)。

5 结语

宾西法尼亚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既重视传统又不拘泥于形式,紧紧抓住年轻人心理特征,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公共艺术作品的教育效果。如果国内高校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能够立足中国国情,有效吸取以宾校为代表的欧美高水平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成功经验,势必可以在培养具有人格健全、精神独立、饱含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和思想影响力,并最终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1] 黄健敏.百分比艺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劳拉·坦西尼.雕塑的方式——克拉斯·奥登博格和库斯杰·范·布鲁根[J].世界艺术,2009(1):7-8.

[3] 段江飞,赵 伟.四所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规划评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92-93.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public art★

WANG He

(ArchitecturalCollege,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The paper briefly indicates the survey of the campus public artistic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ums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or its public artistic construction i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tmosphere creation, functional promotion, and moral cultivati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ge campus artistic construction in China.

public art, construction, culture, function

2014-07-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ZH164);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课题编号:C04-1205)

王 鹤(1980- ),男,博士,讲师

1009-6825(2014)27-0002-03

TU244.3

A

猜你喜欢

奥登富兰克林纽扣
奥登—卡尔曼歌剧脚本《酒神的伴侣》中的“神话方法”
富兰克林的苍蝇馅饼
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离世
闪闪亮亮纽扣画
巨人之伤 格雷格·奥登 GREG ODEN
纽扣变变变
纽扣
玩转纽扣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急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