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唐大明宫的建筑布局及其设计理念*

2014-08-11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龙首宫城大明宫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督导与评估中心, 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文化】

试论唐大明宫的建筑布局及其设计理念*

吴小永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督导与评估中心, 陕西 西安 710119)

唐代大明宫位于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拥有50多座殿堂和阁楼,李唐21位皇帝中有17位在此处理过朝政。大明宫的面积是北京故宫的4.5倍、法国卢浮宫的8倍。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规模如此宏大的宫殿其建筑布局、风格以及蕴涵的设计理念。

大明宫;易传;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唐代有三大皇宫,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大明宫是其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唐长安城北禁苑东南的龙首原上(今西安自强东路以北,太华路以西),占地3.5平方公里左右,以规模宏伟著称于世。《唐会要》记载:“贞观八年十月,营永安宫。至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贞观九年五月,李渊病故,工程停了下来。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不久高宗患风痹,以太极宫内潮湿、屋宇拥蔽为由,选中了龙首原南部的“永安宫”基址,大兴土木修建大明宫。这一宏大的工程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完成,高宗于是移居大明宫。在其后的200余年间,大明宫一直是李唐的政令中枢。除唐玄宗喜爱居住在兴庆宫外,自高宗以后的其他皇帝均常居于大明宫听政。

大明宫宫城由前朝和内庭两部分组成,前朝主要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游宴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是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南北向纵街。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可俯瞰整座长安城。宣政殿是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宣政殿以北是紫宸殿,称为“内朝”。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有太液池,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作蓬莱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一、宫城选址与易传思想

唐长安城,源自隋代都城“大兴城”。而“大兴城”的建设,其实是隋文帝杨坚的决策、建筑大师宇文恺的杰作。公元581年,杨坚改朝换代,建立了隋朝,开始仍以汉长安城为都。但建于西汉初年的汉长安城,久经战乱,破败不堪,面积狭小,不宜再做新都,遂决定放弃旧城,另辟新址。最后选择在汉长安城“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龙首原上另建新城。

公元582年,隋文帝任命宰相左仆射高颎总领其事,任“巧思过人”的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总设计师,营建新都。宇文恺在考察地形时发现,在龙首原与少陵塬之间大致有六条东西向宽窄不等、断续起伏的黄土条块,被谓为龙首原六坡。六条高坡犹似《周易》乾卦象排列,于是新都城的设计确定以《周易》的乾卦理论作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地形制定规划。在《周易》乾卦理论中的六爻(从下至上)分别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卦论认为:

初九是潜龙,勿用。

九二高坡是“见(现)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

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旦得重用,不仅要整天自强不息,发奋有为;而且一天到晚都要心存警惕,好像有危险发生一样,才能免除灾祸,顺利发展),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忠君勤政的理念。

九五高坡,“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是至尊之地,大明宫的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就位于风水学所谓的“九五之地”。

参考乾卦中的初九、九二、九三和九五卦论,我们不难看出大明宫的宫城选址受到了易传思想的影响。

二、建筑布局与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精神信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极力追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想体现在都城的规划布局上,就增加了皇帝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古代城市规划,深受“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常含有“将天地自然之象转变为人心营构之象”的高远情怀,具有“攒天地于方寸”的城市规划理念。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星宿的写照,从而使城市成为宇宙的象征。“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都城长安这一人间杰作更不例外。

首先,大明宫宫殿建筑均遵循了坐北朝南的子午向,尊卑等级明显。

我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为帝王是一个王朝的九五之尊,皇权至上,所以帝王坐在北边,北就是“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称为卑职,南就成“下”了。大明宫亦遵循了坐北朝南的理念,位于长安城北面的龙首原上。大明宫共设9座城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面的丹凤门,取“丹凤朝阳”之寓意。丹凤门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从丹凤门的功能上看,这种以北为尊,面南治国的寓意是相当突出的。

其次,宫殿阙楼向心拱卫正殿的建筑格局也非常突出,遍布整个大明宫。

翔鸾、栖凤双阙通过飞廊与含元殿组成“凹”字结构,连同东西两侧的系列建筑群,将含元殿拱卫在中心,造成一种高山仰止的瞻仰视角,给拜谒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中书省、门下省等行政衙署拱卫朝向宣政殿;翰林院、学士院等议政衙署拱卫朝向紫宸殿等中轴线建筑群;而外郭城则拱卫朝向皇城,皇城拱卫朝向宫城……宫城、皇城、外郭城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桓;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这也就是临制四方儒家治国传统思想的集中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建筑文化意旨非常明显。

三、园林设计与道家神仙思想

大明宫作为一座宫城,其整体布局和设计也犹如一座皇家园林,并体现了一定的道家思想,比如太液池设计上主要受到了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文献中记载太液池中有三座岛屿,即蓬莱、方丈、瀛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我们读史既知。汉代,在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宫苑。汉武帝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大明宫的太液池即延续了这一设计理念。此理念来源于一个神奇的故事。晋葛洪《神仙传》卷五《壶公》云:“壶公者,不知其姓名……汝南有费长房者,为市掾,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识之,卖药口不二价,治病皆愈……长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之……公语房曰:‘见我跳入壶中时,卿便可效我跳,自当得入。’长房依言果不觉已入,入后不复是壶,唯见仙宫世界,楼观重门阁道宫,左右侍者数十人。公语房曰:‘我仙人也,昔处天曹,以公事不勤见责,因谪人间耳。’”正如李浩先生在《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中所言,“这则故事包含着神仙家对宇宙空间的看法,自唐代以来,文人们非常喜欢这则神仙故事,诗文中出现频率颇高……唐人常运用此典喻园林环境或园林意境。……‘壶中天地’给园林注入一种全新的空间观念,即园林一方面要移山缩地,纳须弥于芥子。另一方面,小中有大,咫尺有万里之势,有限中寓有无限。……化大为小,抟实成虚的构思原则与‘体像天地’的早期构园思想有关。‘一水三山’的模式既是体像天地(主要受儒家易传宇宙观的影响)的合乎逻辑的展开,又受到了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大明宫西北隅,还有一座三清殿,是一座高台建筑,为宫廷道教建筑之一。

综上所述,易传思想、儒家思想和道家神仙思想都对大明宫的设计理念产生了影响。时至今日,当我们透过大明宫的平面复原图,在脑海里勾画这座中世纪的宫殿时,不能不佩服前人的才智:优越的自然环境与理想化的设计思想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终于成就了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谨严、布局井然的宫城,这是中国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的那样:“时代精神是一种特定的本质或性格。它贯穿了所有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是他们共同的根源。”大明宫的建设,正是唐王朝强盛形象的进入和其时代精神的最终领悟。

[1]阎文儒.两京城坊考补[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2]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康震.唐代诗歌与长安城建筑文化——以“北阙—南山”的意象解读为中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4]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修订版)[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张君宽]

2014-05-27 退改:2014-06-23

【作者简介】 吴小永(1978— ),陕西省澄城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督导与评估中心讲师。

本文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2013年度科研课题“唐诗中的大明宫与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D-05-B10,课题负责人:吴小永。

TU-092=42

A

1008-4649(2014)03-0056-03

猜你喜欢

龙首宫城大明宫
中原地区出土玉器龙纹饰特征分析
《宫城·红色印象》
走在大明宫
《唐大明宫图》再现盛世荣光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龙首洞
金朝修建燕京汴京宫城指挥家辽阳渤海张浩
龙首
一统天下(龙首)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