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014-08-11张秉惠

出版广角 2014年12期
关键词:温家宝公平农村

张秉惠

《温家宝谈教育》一书是温家宝在卸任后的首部作品,甫一面世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自担任国务院总理以来,温家宝心系教育,在他的任期内,中国教育实现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在校学生已达2亿人,可谓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国家。但是,规模上的“大”并不等同于质量上的“大”。我国教育问题依旧,例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不公平、教育模式及教育质量与国际发达水平之间有差距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必将影响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政治家的温家宝,以宏观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问题,这对于破解中国教育发展难题,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温家宝谈教育》是一部文集性质的作品,此书收录了温家宝从1995—2013年期间,在教育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论述,内容涉及中国教育的各个领域,总计达50万字。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由此对当前的国民教育进行了一些新思考。

当前教育问题聚焦于教育公平,这也是《温家宝谈教育》一书中的重要话题。温家宝曾说:“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为伟大的工具。”的确,教育要公平毋庸置疑。但是,何谓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自恢复高考以来,教育公平的焦点始终集中在“考大学”这个问题上。当前,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约1200万,而高校录取率仅为40%,这也就意味着60%的人无法上大学。残酷的竞争,导致了高考公平问题,使之成为最敏感的社会问题。在一般人看来,高考公平便是教育公平。实则不然,中国教育的差距,并不是从高考开始的,而是在基础教育时便拉开了差距。现在社会上有一句流行的教育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由于巨大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上亿农村地区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由基础教育所引发的不平等,不是高考考试制度设计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怎样的制度设计,都不可能彻底解决剩余60%学生的上学问题。那么,也就意味着,高考制度无论如何改革,在剩余60%的学子看来,都是不公平的制度。

理性而言,高教公平并不是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教公平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欧美教育的公平实则是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保障每一个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才是教育公平的真正体现。作为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温家宝很早便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任职国务院总理期间,温家宝多次谈到农村教育问题,他曾说:“不懂农村教育,便不可能懂中国教育。”因此,他的教育观也被称为农民教育观。温家宝之所以强调农村教育,是因为中国农村教育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文盲约为8500万,其中西部地区的文盲占全国文盲比例的50%,此外中国每年新增文盲50万人,其中80%为女性。文盲是由于教育缺失所导致的,文盲率直接表明了中国农村地区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方面:一是教育经费不足。由于缺乏必要的投入,农村地区的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环境差、教师待遇差、教师素质低等问题。温家宝曾说:“发展教育不仅要投入人力,更要投入物力。”没有物力的投入,好比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发展将无从谈起,教育公平更将无从谈起。二是失学率居高不下。在贫困地区,女童的失学率非常惊人,女性失学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体现,如果不能够保证女性的受教育权利,那么社会平等将成为一句空话,妇女权益的保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三是特殊儿童的教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特殊儿童约为1200万。在教育上,特殊儿童的花费比正常儿童更多,对农村地区家庭而言,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得不到政府支持,那么特殊儿童将得不到必要的教育,最终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既然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已经如此严重,为何地方政府迟迟没有行动呢?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成为官员考核的硬指标,投资教育见效慢,甚至可能不见效。对多数官员而言,为了政绩,为了仕途,理所当然会选择见效快的项目。此外,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一直没有制度上的保障。自1993年以来,我国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平均为GDP的2.5%左右,与世界最低标准4%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事实上,即便采用了4%的标准,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仅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一年开支约为30亿美元。而中国顶级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一年仅为5亿美元。虽然经费不能够决定科研实力,但是如此巨大的经费差距,对高校发展不可能一点影响都没有。国内顶级学府与世界发达水平尚且存在着鸿沟天堑般的差距,农村地区学校的情况就更难以想象。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呢?温家宝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将发展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当今世界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实则是教育的竞争。“只有办一流的教育、出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在发展教育问题上,政府应当起引导作用。在制度层面上保障教育的发展,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鼓励教育家办学。所谓“教育家”是那些爱教育、懂教育,长期处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是将教育视为信仰,有志于终身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三是加强教师人才的保障力度。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着教育人才紧缺的问题。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教师人才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据统计,西部教师收入和东部教师的收入差距最多可达十倍,西部教师的收入甚至不如东部地区的农民工高。如果不能保障教师人才的基本权益,不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那么发展高素质教育将成为一个空中楼阁。

“钱学森之问”是书中另一个引起笔者关注的问题。所谓“钱学森之问”是指2005年温家宝在探望钱学森时,钱老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可以说问到了中国教育的根源,如果高校不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世界级的大师,那么中国高校何以宣称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呢?而这一问题的根源,究竟出在高校,还是出在其他地方呢?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笔者偶然看到一篇名为《中国教育问题》的文章,作者为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葛剑雄先生认为,“钱学森之问”的根源,实则不在大学,而在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潮,在科研上急功近利,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制,压缩了青年学者的成长空间,没有为青年人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没有给青年人发展的空间和必要的条件。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那么中国的大学永远都不可能出现杰出的人才。在这个问题上,温家宝也有类似的看法。温家宝指出,教育是百年大计,且并不是在短期内便可以看到实效的。在教育投入上,要有长期规划,要有毅力,有恒心,可持续地投入。温家宝还指出,我们应当发展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是千秋大业,关系到国家、民族以及每个中国人的发展,必须具备整体思维。既要立足于当前,又必须着眼于未来。

笔者最后想要谈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教育独立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内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外行领导内行现象。当前高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由于高校办学不独立造成的。以美国的大学为例,其主要的资金源自于社会,但是高校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可以不受政府和社会的干预。而在中国,高校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高校工作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专心从事学术活动。就这一问题,温家宝指出,必须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把发展教育的主动权交给专家,政府应充当后勤保障角色。温家宝还指出,应当重视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在过去,以行政手段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是不合理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当从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将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将配置权力给予教育家,让教育家安心办学、有权办学、一心办学。这是促进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能全面展现《温家宝谈教育》一书的深刻内涵。希望读者能够亲自去阅读和感受此书的宏大深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温家宝在教育问题上的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他作为一个卓越政治家的眼光。无论是教育工作者或是一般的读者,一定能从这部作品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温家宝公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