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内置微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

2014-08-07曾海燕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胸膜炎胸水结核性

曾海燕

胸腔内置微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

曾海燕

目的 评价微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并胸腔积液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3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反复穿刺抽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腔内置微导管持续引流胸水治疗,两组均胸腔注射相同药物。分析强化治疗阶段内胸水吸收程度、时间、胸膜肥厚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减少胸腔积液量,但观察组胸水完全吸收时间平均7.6 d,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胸膜增厚粘连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未见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导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并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安全,优于传统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术。

微管引流;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呼吸科常见病和多发病[1],也是最常见的胸膜疾病之一,在不同病因的胸腔渗液中占30%~60%。近年来,我院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包胸腔内置(新乡市驼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厂的驼人牌中心静脉导管包)引流胸腔积液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138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均为初次就诊,单侧患病,经B超和(或)X线胸片证实为中、大量胸腔积液,无严重胸膜增厚粘连及包裹;无并发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明显肝肾功能障碍及其他合并症。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0例,男47例,女23例,年龄13~66岁,平均37.4岁,病程为14~35 d;其中大量积液17例,中等量积液53例,合并肺结核28例。观察组68例,男44例,女24例,年龄16~76岁,平均39.6岁,病程为10~36 d其中大量积液12例,中等量积液58例,合并肺结核2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①程度不等的发热、咳嗽,与呼吸有关的胸痛、胸膜摩擦音;②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腔积液征象;B超检查见胸腔液性暗区;③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④胸水常规化验提示渗出液,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45U/L;⑤胸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检查阳性或胸膜活检见典型结核性改变或肉芽肿,可以确诊。

1.3 治疗方法

1.3.1 抗痨治疗方案均为初治标准四化方案,所有筛选患者均采用2HREZ/10HR及口服泼尼松25~30 mg/d,qd,两周后开始递减5 mg,并且于入院次日开始置管及行胸腔穿刺术引流或抽液,胸腔内注射异烟肼0.1 g+地塞米松5 mg,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后连续跟踪随访10个月,直至治愈。

1.3.2 对照组患者采用一次性穿刺包或消毒包,常规胸穿抽液,第2天复查B超,如仍需抽液,隔天再次胸穿,直至胸水减少至抽液量少于50 ml为止。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包,胸腔置入导管后接三通管及引流袋缓慢引流,第1天引流量控制在800 ml,第2天以后引流量控制在1 500 ml内,引流不畅时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待引流量少于20 ml;B超证实为微量积液无法引流时拔管。置管时间<7 d,两组均胸腔注射异烟肼0.1 g+地塞米松5 mg。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胸膜肥厚发生率、胸水消失天数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治疗强化期2个月后,经B超、X线判断,显效:胸水完全吸收,无胸膜肥厚,粘连;有效:胸水大部分吸收,肋膈角稍钝或胸膜肥厚小于0.5 cm;无效:胸水减少小于50%或胸膜肥厚大于0.5 cm。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处理,进行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胸水吸收情况 观察组患者胸水完全消失时间3~37 d,平均7.6 d,对照组患者胸水完全消失时间7~57 d,平均2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胸膜增厚粘连共16例,无患者胸膜肥厚≥0.5 cm,无接受外科手术患者。对照组共有32例发生胸膜肥厚粘连,其中2例肥厚≥0.5 cm,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胸膜增厚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1例发生胸膜反应,1例发生气胸,胸膜肥厚发生率为2.9%,对照组有4例发生胸膜反应,2例发生气胸,胸膜肥厚发生率为8.8%,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得以缓解,观察组在胸膜增厚粘连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无1例脓胸。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胸水吸收情况比较(n,%)

3 讨论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主要是由结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正处于高敏状态的机体胸膜腔中引起的胸膜炎症反应[3],其主要致病途径有:①肺门淋巴结滞留的结核杆菌经淋巴管道逆流至胸膜;②胸膜附近的结核病灶破溃,使结核杆菌或结核感染的代谢产物直接进入胸腔;③血液播散性结核引起;④机体变态反应性高,胸膜对结核毒素出现高敏反应。治疗目的在于迅速减轻临床症状,控制胸膜炎症,清除胸液或促进胸液吸收,防止胸膜肥厚以免影响肺功能[4]。采用胸腔微管引流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医疗风险,还减少了医师的工作量,且简单安全。本观察发现,此方法优点:①可行: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简单易行,操作时间短,患者疼痛感小,成功率高,只需穿刺一次,软头聚氨酯导管在体内受热后更加柔软,患者耐受性好,易接受,特别老年患者易接受;②方便:一次留置可以反复多次放液,多次留取标本送检,提高抗酸杆菌阳性率,且方便多次腔内注药,减少胸膜增厚及粘连;患者带管下床活动亦方便;③安全:其创伤小,引流减压速度均匀,流速相对较慢,发生纵隔摆动的概率小,肺刺伤并发气胸可能性小,其穿刺导管组织相容性好,可长时间留置,不易发生感染;④经济:缩短病程以及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此次观察显示,采用胸腔微管引流治疗总有效率、胸膜肥厚发生率、胸水消失天数均较传统穿刺抽液治疗方法有明显改善,与相关报道一致。整个治疗期间,无导管脱出、胸腔感染、胸痛、气胸、脓胸等并发症,无因放液过快而出现心悸、咳嗽、气促等肺复张肺水肿症状,置管引流期间患者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依从性好。

总之,使用微导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并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安全,优于传统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术。

[1] 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289-1291.

[2] 马玙.结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9-241.

[3] 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4:187-187.

[4] 刑祖林.胸膜疾病治疗方案探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 24(1):19-19.

R521.7

A

1673-5846(2014)07-0095-02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院,云南昆明 650000

猜你喜欢

胸膜炎胸水结核性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更正
探讨结核性胸水及癌性胸水的临床鉴别诊断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合并胸水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超声引导下胸膜活检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影响因素分析
顺铂胸腔灌注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并恶性胸水的疗效观察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探讨
误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瘤2例分析
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加用激素的疗效观察
和解化络饮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所致胸腔积液8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