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化与智慧的高度上践行师爱*

2014-08-07宗序亚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智慧老师文化

宗序亚

近几年,师德沿着回归路径实现着实践性方面的转向。这一转向的意义重大,关乎教育要素的方方面面。从宏观来看,师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注重营造学校爱的文化,要求教师追求爱的智慧,这是师爱的应有高度。

师爱文化智慧教师其实许多时候我们教师的意识里面并不缺乏对关爱学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但是实践中,我们有时候做不到,有时候做不好,有时候虽然做了但效果不符合预期,有时候并没有刻意去思考如何做,却使自己的行为推演了较好的结果……这一切告诉我们,关爱学生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亟待造练的;不是人皆可为的,而是系于能力和智慧的。我们发现,当关爱学生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自主意识时,那么爱的文化就可基本形成。只有营造爱的文化,才能形成不经行政推动而自发传播的力量,并且伴随学生的身心持续生长。因此,教师关爱学生要从营造爱的文化做起,并附之以爱的智慧。

一、牢固确立爱的教育主题,精心营造爱的文化

教育主题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凝炼和明确表述,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是一所学校也是每一位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导和保证。它存于无形,但通过种种有形的、现实的言行表现出来,并且通过这种表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教育效果。爱,应该成为任何时期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教育主题。文化塑造人,文化滋养人,文化推动人,文化规范人,从事爱的教育就必须在爱的文化中形成爱的推动力和自觉行为。

1.于全局处推进

营造校园爱的文化有利于形成爱的空气,这就要从大处着眼。可以寻求有形的落实,比如走廊文化、教室文化、文化长廊均可渗透;可以让文学名家、教育名家、科学名家对“爱”的注解包围学校:“爱人者,人恒爱之。”“爱是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他,一切变成黑夜。”“爱是人类最美丽的情感。”还可以于无形处修饰,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譬如重庆市实验三小就把构建以“热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让爱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师生成长的氧气。我们教师要爱祖国、爱人类、爱学校、爱学生、爱工作、爱学习、爱他人、爱自己;学生要爱世界以胸蕴天下之胸襟,爱祖国以振兴中华之责任,爱学校以爱校如家之情怀,爱老师以感恩报答之情结,爱学习以励志成才之基石,爱同学以海纳百川之胸怀,爱自己以健康成长之快乐[1]。

2.于细微处渗透

生活由无数个细节构成,人的行为总是于细微处体现得最为真实,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必须关注细节,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的关键点。在细微处渗透爱的一种典型做法就是呈现爱、展示爱、传递爱。比如,借助思品、语文、班会等课堂经常在班级展示与爱有关的班诗、班歌和班级故事。经营“爱心语录”也是一种巧妙的做法,教师与学生共同创作爱心语录,或编辑成册,或书写于黑板报、学校长廊、教学楼楼梯口等显眼的地方,以分享和共勉。再如,设立“爱心银行”、“爱心邮箱”,进行爱的储蓄与速递。如果关爱某个同学,但又不便面谈或者面谈的预期效果不佳,或者缺乏面谈的恰当时机和场所,那么就请写一封匿名信放进去,由爱心邮局帮助沟通。如此,爱的文化一定会由细微处渗透、弥漫。

二、用心建设爱的课内与课外,让爱的智慧弥漫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得知性成长的主要源泉。课外是学生放飞心灵、寻求梦想的美好天地。用心建设适合学生生活和活动的学习课堂并将其延伸到尽可能远的深处,营造爱的氛围,真正施以爱的教育,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1.让魅力胜于压力

语言、知识、人格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课堂魅力的主要来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就要从修炼自身、提升魅力入手。相反,种种规矩、要求、冷板的面孔和语言,只能拉大师生的距离,这种距离不仅不能产生美感,反而使师生之间固有的那种敬畏感也变得僵硬进而消亡。因此,教师爱的智慧就在于:

(1)以欣赏的姿态赢得感动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的本性需求,而对于成长中的、稚嫩的学生来说,赏识尤为重要。但是赏识什么、如何赏识,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课题。对于一直鹤立鸡群的班级佼佼者,你不只欣赏他傲然伫立的风景,更要欣赏他高处胜寒的那份磨砺;对于基础薄弱、但仍自强不息的学生,你去欣赏他的进步以及追求进步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劣迹斑斑、屡教不改的学生,你也要欣赏他,欣赏他让你感动的某一个细节、某一个表情或者动作……因为我们教师的欣赏应该是无条件的,也是无私的,你不为得到他的报答,不为换得他的进步,不因为他是谁的孩子,也不因为……总之,你欣赏他就是因为他是他自己,他是你的学生,你是他的老师。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其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永不言弃;欣赏他们,信任和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欣赏是一种姿态,对于教师来说,它需要发现的眼光和赞许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得到欣赏就是感动的源泉,就是得到了成长的养分。

(2)用倾听的方式走进心灵

倾听是一种境界,是师生交往中一种静默的方式,但它的独到之妙就在于能够赢得时间、赢得理解、赢得心灵。当学生情绪低落、心事重重时,当学生考试遭受打击状态低迷时,当学生反复出现违纪时,我们不妨先静下心来仔细听一听,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心里的想法,再分析一下具体的经过和原因,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不厌其烦地告诉甚至警告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去做相比,倾听也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倾听学生的心声,既是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轨迹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给学生以自我表现、自我认识的机会。很多时候,学生的行为都有他自己认同的理由,很多学生从内心都想做好,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是有时想法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后果才导致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老师都能静下心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会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也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当然,倾听还意味着在复杂环境中不偏听偏信,我们既要倾听与事情本身相关的其他同学的意见,还得倾听其他老师关于此事的看法。这需要时间,需要气度,需要老师具备求真务实、调查研究的实干精神和客观理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睿智的判断和决策。

2.用示范代替规范

示范与规范体现着两种迥异的教育价值观:一是现代的主体间性教育观,二是传统的无视学生主体的教育观。用示范代替规范体现着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变革,也是师爱智慧的重要转向。

(1)展示真实自我,打破“完人”形象

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刚入学的学生自我认识水平较低,他们常常把老师看成是真理的化身,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无所不能。因此,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教师要以“实干家”的精神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自觉使用文明语言;大扫除时教师要主动承担“高空作业”……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为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高姿态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才能燃起他们前进的动力。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无论对周围的同学、对自己、还是对自己最崇拜的老师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独立性的发展,让我们感觉到不少学生显得不太听话了,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他的老师少了一些敬畏和崇拜,这是因为他们发现老师也有缺点,也并非完美。这时我们应喜悦着他们的成长,及时通过价值导向、实践体会、行为指导、自我评价等方法激励学生走向健康的自我。

(2)抓住情感纽带,行走于学生中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被接受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的,而学生所带有的疑虑、封闭和压抑的消极情绪会严重妨碍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和帮助,所以教师要抓住情感纽带,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这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儿童问题专家HaimGinott认为:“区别对待孩子表述自己的想法与他们的行为表现是同孩子坦诚交流的关键。”[2]也就是说,孩子的想法是生活经历中真实的部分,不能作假,因此孩子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而且应该允许其自由表达。因此,老师首先要学会接纳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鼓励,并正确地使用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也就是顺其自然使其自己品尝一定的挫折或失败,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设定一个逻辑结果,师生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顺利达成目标。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教师应通过种种语言或非语言信息,比如亲切的口吻、期切的眼神、甜美的微笑、轻拍肩膀、握握手等,向学生传递关爱与重视的情意,及时消除隔阂,化解误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将淤积在心头的情绪一股脑儿宣泄出来,这种宣泄不仅使学生感到由衷的舒畅和莫名的轻松,而且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以调研取代臆断

“独二代”的教育有其复杂性、特殊性以及时代性。许多人感慨如今的独生子女难教育,难就难在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个性上,特别是情感的冷漠。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做智慧的情感投入,用我们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的心灵。多做深入了解,少行莫名武断。于漪老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那些个独特。

(1)从“抓小辫”到“梳小辫”

学生来到学校的理由之一其实缘于经常性的犯错,会出现让人抓的“小辫子”。教师的职责不是“抓小辫”,而是对其进行梳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真、善、美的种子。遇到任何事情,首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多深入学生,多调查研究,多换位思考,充分依靠民主管理,一切让事实说话。

(2)从“吃老本”到“勤充电”

经验是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但与所有资源一样,它是有限的,并且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要把关爱学生这件事做好、做到位,我们不能只凭着感觉、经验来工作,而应不断地“充电”,不断提高自己关爱学生的能力。否则就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犯下主观臆断的错误,给学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有人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一盘美味佳肴,从内部打破则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锁定课改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技术的突破,还要关注教师内心秩序的重建。通过阅读认知、丰实、提炼自我,通过改善内心来改善行为,从而使自己成为内心有思想、有力量的人,最终完成一个教师作为人的精神成长,而非单方面的专业成长。

总之,我们不难得出,师德向着实践转向要求教师首先要爱自己,能够爱自己意味着教师有自我独立的精神疆界;还要能够爱别人,这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与接纳;不仅能够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也能让身边的人活出尊严和价值。让我们在文化与智慧的高度上践行师爱,在教育的舞台上智慧地展示我们漂亮的心,以此成就一份爱的事业。

————————

参考文献

[1]张长轩.实验三小:构建爱的校园文化[EB/OL].http://cs.cq.gov.cn/jytd/news/2009-5/523_6059.shtml.

[2] [美]Dennis Coon,John O.Mitterer.心理学导论(第1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智慧老师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六·一放假么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