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2014-08-07周波廖峻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气质

周波++廖峻

性别角色划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被认为是更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性别角色类型。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学生的性别类型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女生双性化比例普遍高于男生,男生男性化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好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好,未分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差。建议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适应中学生民族性别角色是指每种性别在所属的社会和群体中所占有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所规定及希望的特定的行为模式[1]。根据个体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倾向程度,性别角色可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四种类型。BEM等人提出,双性化的个体被认为在许多情景下表现得更为灵活、应付自如[2],具有更好的调控和应对能力[3]。双性化赋予女性更大的好处,双性化女性的心理适应更良好[4]。也有学者提出,典型的男性特质有利于男性的社会适应,而性别角色异性化者的女性的社会适应状况优于性别角色刻板者,成功男性身上的女性气质起重要调节作用[5]。

中学生处于性发育逐渐成熟的时期,是形成性别角色、发展同一性的关键阶段。个体一旦形成某种性别角色,即会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压力应对、问题解决、职业抉择等方面产生影响。了解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并考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对于指导民族地区青少年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行为、健康成长以及人才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整群抽样方式,在云南省巍山回族自治县、云龙白族自治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区、瑞丽傣族自治区各选取1~2所乡镇中心校初一至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时,还选取富民县东山乡中学的汉族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在各中学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共发放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4份,问卷有效率为81.6%。其中男生共520名(41.6%),女生共729名(58.4%),平均年龄14.46±1.12。汉族学生共359名,回族学生共246名,白族学生共212名,傣族学生共155名,纳西族学生共252名。

2.研究工具

(1)《BEM性别角色量表》(简称BSRI),经由国内学者翻译校核,为性别角色研究的常用工具[6]。BSRI通过形容词评定法编制,总计60项题目,每项采用1~7级记分法。分别计算男性气质得分和女性气质得分。当男性气质得分和女性气质得分均超过中位数时,判断其为双性化;若仅男性气质得分高于中位数,则判断为男性化;仅女性气质得分高于中位数为女性化;两项得分均低于中位数者判断为未分化。

(2)《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编制,主要考察个体对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的适应情况。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0~2三点计分。总分越高代表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有研究表明使用该量表的α=0.702,信效度符合要求[7]。

二、结果与分析

1.民族中学生的性别类型分布情况

民族中学生性别类型总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民族中学生性别类型人数与比例(n,%)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的性别角色中,双性化和未分化所占比例较大,男生男性化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比例,女生双性化比例高于男生。男生中未分化类型所占比例最高,双性化比例低于男性化。女生的双性化类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未分化类型。由此可见,民族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向多样化发展,男生向未分化分流明显,传统性别角色有一定的保留,女生性别角色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明显,传统女性角色保留不明显。

不同民族中学生性别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各民族学生性别类型人数与比例(n,%)

从表2可看出,男生中,回族和纳西族男生的男性化比例较高,汉族和傣族男生的男性化比例较低且未分化类型比例较高,傣族男生的双性化比例和未分化比例均较高。女生中,傣族女生的女性化比例最低,双性化比例最高,纳西族女生和回族女生女性化比例较高,白族女生未分化类型比例最高,双性化比例最低。由此可看出,不同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有差异。回族男女中学生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性别角色,傣族男女中学生性别角色更倾向于双性化和未分化类型,汉族男生和白族女生向未分化类型倾向明显。

2.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社会适应状况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社会适应量表得分见表3。

表3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社会适应量表分(M±SD)

(*P<0.05**P<0.01***P<0.001)

调查结果显示,双性化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分最高,未分化和女性化类型的社会适应分最低。不同性别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量表得分差异极为显著。进一步的t检验显示,双性化与男性化的社会适应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双性化、男性化学生与女性化、未分化学生相比,社会适应分有显著差异。男生和女生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双性化和男性化的社会适应状况良好,而未分化和女性化社会适应较差。

三、讨论

1.各民族的性别气质及性别角色类型分化存在差异

在以往的调查结果中,男女生的双性化程度各有高低,还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向未分化类型偏移[8]。本研究结果显示,总的说来,民族中学生双性化在男、女生的均占较高比例,但未分化的比例也较高,女生双性化高于男生。各民族性别角色的发展中,回族和纳西族中学生保留传统的性别角色类型明显,傣族向双性化和未分化类型分流明显,汉族和白族学生中未分化类型较多。

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与各民族的文化变迁及当地经济活动形式有较大关系。在所调查的白族和傣族聚居地,旅游和贸易逐渐成为主要经济产业,外来文化的冲击、对外交流的需要,都促使男性和女性认同并兼具两性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这必然影响青少年在性别角色发展中向双性化或未分化趋向的现象。回族历来强调遵循本民族的宗教教义,家庭教养子女时很重视传统文化习俗的保留传承,回族学生传统性别角色保留程度较高。纳西族的女性拥有较高地位,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可度较高,这使得纳西族女生的女性化比例相对较高。

此外,女生双性化较高,与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更为匹配有关。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男、女都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竞争中来,男性特征往往更符合社会要求,也受到更高评价,当女性顺应社会要求表现出相应的个性特征时,就表现出具有了“男性”特征。因而,在性别角色发展中,更多看到的是女性向男性气质靠拢、女生双性化现象,而未看到男性向女性气质靠拢的现象。

2.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类型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社会适应是个体主动调控顺应环境,以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研究显示,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好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个体、特别是双性化女性自我调节能力更好,更受欢迎,社会适应能力更好[9]。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学生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双性化类型学生最好,其次是男性化学生,女性化学生较差,未分化类型学生最差。双性化个体因为兼具了自立、进取、果断、自信等男性特质和理解、善良、合作等女性特质,从而使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适应能力,传统男性特征较符合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使得个体的社会适应良好。

未分化个体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不明显,这种类型学生既不能取另一种性别角色所长补所短,又可能为本性别中的消极特征所累,且容易形成低自我认同,使得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提示,在形成性别角色时,若模糊两种性别角色特征,反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建议

第一,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首先,应让中学生认识到性别不仅指生理上的性别,还包含心理和社会属性上的性别,个体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和行为表现是正常的。其次,应认识到不同的性别也各有优势和劣势。男女平等是基于男、女客观差异顺势而为的平等,是给予男生、女生发挥各自性别优势同等机会的平等。因此,应帮助中学生悦纳自己的性别,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消除刻板印象,开发潜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教育女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克服劣势,发扬优势,让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积极性别特征的性别角色类型,具有孤社会适应能力。应将积极正性的“男性”和“女性”特征,作为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引导男、女生相互学习,长善救失,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另外,回族、纳西族女生的性别气质相对极端,要注意加强引导融入更多的积极男性性别特征。对白族女生的教育,应注意强调和突出不同性别气质中的良好的个性特征。

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中学生良好性别角色的获得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教师和父母应向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性别角色理念和性别期望,指导男、女生恰当的性别行为。学校的环境和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应彰显对良好性别角色的提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同的性别特征的重要作用,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实践另一性别角色良性行为特征,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发展良好性别角色。

————————

参考文献

[1]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BEM,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2).

[3] FOSTERMD,DIONKL.The role ofhardiness inmode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Specific attributions and actions against discrimination.SexRole,2004,51(3-4).

[4] HEILBRUN AB.Sex-basedmodels of androgyny,A further cognitiveelaboration of competence differences.J Pers Soc Psycho,1984,46(1).

[5] 赵田田,王学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与刻板化者的对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3).

[6]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 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

[8]刘电芝.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

[9]JEANNE BG,MELANIE F.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college students' judgments of mental health.SexRoles,1980,6(4).

【责任编辑杨子】

未分化个体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不明显,这种类型学生既不能取另一种性别角色所长补所短,又可能为本性别中的消极特征所累,且容易形成低自我认同,使得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提示,在形成性别角色时,若模糊两种性别角色特征,反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建议

第一,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首先,应让中学生认识到性别不仅指生理上的性别,还包含心理和社会属性上的性别,个体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和行为表现是正常的。其次,应认识到不同的性别也各有优势和劣势。男女平等是基于男、女客观差异顺势而为的平等,是给予男生、女生发挥各自性别优势同等机会的平等。因此,应帮助中学生悦纳自己的性别,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消除刻板印象,开发潜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教育女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克服劣势,发扬优势,让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积极性别特征的性别角色类型,具有孤社会适应能力。应将积极正性的“男性”和“女性”特征,作为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引导男、女生相互学习,长善救失,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另外,回族、纳西族女生的性别气质相对极端,要注意加强引导融入更多的积极男性性别特征。对白族女生的教育,应注意强调和突出不同性别气质中的良好的个性特征。

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中学生良好性别角色的获得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教师和父母应向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性别角色理念和性别期望,指导男、女生恰当的性别行为。学校的环境和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应彰显对良好性别角色的提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同的性别特征的重要作用,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实践另一性别角色良性行为特征,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发展良好性别角色。

————————

参考文献

[1]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BEM,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2).

[3] FOSTERMD,DIONKL.The role ofhardiness inmode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Specific attributions and actions against discrimination.SexRole,2004,51(3-4).

[4] HEILBRUN AB.Sex-basedmodels of androgyny,A further cognitiveelaboration of competence differences.J Pers Soc Psycho,1984,46(1).

[5] 赵田田,王学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与刻板化者的对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3).

[6]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 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

[8]刘电芝.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

[9]JEANNE BG,MELANIE F.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college students' judgments of mental health.SexRoles,1980,6(4).

【责任编辑杨子】

未分化个体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不明显,这种类型学生既不能取另一种性别角色所长补所短,又可能为本性别中的消极特征所累,且容易形成低自我认同,使得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提示,在形成性别角色时,若模糊两种性别角色特征,反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建议

第一,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首先,应让中学生认识到性别不仅指生理上的性别,还包含心理和社会属性上的性别,个体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和行为表现是正常的。其次,应认识到不同的性别也各有优势和劣势。男女平等是基于男、女客观差异顺势而为的平等,是给予男生、女生发挥各自性别优势同等机会的平等。因此,应帮助中学生悦纳自己的性别,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消除刻板印象,开发潜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教育女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克服劣势,发扬优势,让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积极性别特征的性别角色类型,具有孤社会适应能力。应将积极正性的“男性”和“女性”特征,作为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引导男、女生相互学习,长善救失,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另外,回族、纳西族女生的性别气质相对极端,要注意加强引导融入更多的积极男性性别特征。对白族女生的教育,应注意强调和突出不同性别气质中的良好的个性特征。

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中学生良好性别角色的获得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教师和父母应向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性别角色理念和性别期望,指导男、女生恰当的性别行为。学校的环境和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应彰显对良好性别角色的提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同的性别特征的重要作用,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实践另一性别角色良性行为特征,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发展良好性别角色。

————————

参考文献

[1]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BEM,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2).

[3] FOSTERMD,DIONKL.The role ofhardiness inmode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Specific attributions and actions against discrimination.SexRole,2004,51(3-4).

[4] HEILBRUN AB.Sex-basedmodels of androgyny,A further cognitiveelaboration of competence differences.J Pers Soc Psycho,1984,46(1).

[5] 赵田田,王学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与刻板化者的对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3).

[6]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 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

[8]刘电芝.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

[9]JEANNE BG,MELANIE F.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college students' judgments of mental health.SexRoles,1980,6(4).

【责任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双性化性别角色气质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关于双性化人格研究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