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通策略

2014-08-07王德庆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作文

王德庆

【摘 要】文言文教学要尽可能摆脱应试的束缚,减少功利化意图,以更高远的视角更有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更丰富更切近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感知,获得更具体更真实直观的体验,教学生品文悟写,导学生随堂习文,引学生感悟思辨,助学生持久品评。在经典文言文中发掘丰富的写作教学资源,并进行扎实到位的写作指导和训练,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作文训练的温床,让作文训练成为文言文课堂教与学的助推器。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写作教学融通

本文论题确定的依据是文言文的两个基本特点:一者,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世事烟尘而流传到今天,正在于它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尤其是被选入中学课本的那些经典篇目,都是在历代文人墨客极为挑剔的目光下存续下来的作品,其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些课文不但能带给学生思想的启迪,而且在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也是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的,甚至可以说,在这些课文中,我们能够找到现代写作的历史渊源,明显感受到它们对现代写作的影响。二者,正是因为文言文历史久远,时代背景、人文环境、思想方式、生活状况等都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阅历浅显人生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学习障碍。因此,破除这种时代的隔阂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最有效的方式可能就是让我们的教学尽可能摆脱应试的束缚,减少功利化意图,以更高远的视角更有效的方式去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通过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通,使学生获得更丰富更切近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感知,获得更具体更真实直观的体验,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生品文悟写

基于文言文上述非常明显的教学价值,我们的日常教学如果还只是一味在语言的理解和通释上下功夫,很显然会降低文言文在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研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关注文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等写作特色,才能使文言文教学“高端大气上档次”。

比如,《核舟记》一文就是一篇说明文写作的典范之作,作者在说明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详写船头的三人,略写中间、船尾和船背,突出了核舟创作者高超的雕刻技艺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核舟”的具体形象,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出示一个准备好的桃核,让学生面对实物去整理原文的写作思路,利用自己的想象去勾勒这巧妙绝伦的艺术品的唯美形象,切实感受“核舟”之小而上面的雕刻物之多,进而体会到雕刻者的技艺高超,在此基础上了解说明文的基本写作顺序和结构。接着,进入为核舟写解说词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利用课文语言为船中、船尾和船背配写解说词,并根据画面内容朗诵出来,在这过程中咀嚼文本精巧生动的说明语言,欣赏其繁简有致、张弛有度的说明方式,从而初步获得一些实物介绍类文章的写作经验。

有了这样的说明文阅读体验之后,再转入实物说明的写作就有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布置具体的写作任务,比如让学生写一件自己钟爱的艺术品,再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像写作顺序、写作结构、说明语言、有详有略等,供学生选择,使他们在训练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再反过来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当然更生活化的做法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核舟”,进一步揣摩课文说明的艺术。

可见,充分利用好这些传统名篇教学资源,完全可以达到引领学生品文悟写的目的,进而自然无痕地培育他们的写作素养。

二、导学生随堂习文

“随堂习文”可以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融习文于教学的教学方式。读写结合,讲练穿插,这不仅能够最大面积和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高质量地进行写作习练,更有益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章,读懂作者,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课文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改写、扩写、补写、续写以及拟境写实用文等习文训练。如下面的几例: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虽然简短,但作者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却隐现于不多的文字中,看似不经意的寥寥几笔,却能够将细腻的心理描摹了出来。课堂上教师可以“苏轼夜游情”为题让学生在了解苏轼生活背景、再现夜游情景后,当场写个片段,追寻当晚苏轼的情感变化轨迹,感受本文叙述语言的功力。

在理解赏析《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景物描写时,教师不妨放弃自己的讲析,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扩写这一精彩语段,同时细细玩味白描手法的艺术魅力,静静品析眼前渺小景物与广阔背景形成的强烈鲜明的对比,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童趣》学完后,让学生联想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补写一个充满童趣的记叙语段,体会童真的可贵,了解观察的重要,特别是学习本文一线串珠的写法在统领多个材料方面的作用,对学生的写作无疑会有多方面的帮助。这种随堂练习必须紧扣两个关键点:一是发现文言课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共通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触发学生与作者、作品的情感共鸣,并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照,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二是注重挖掘文言课文的文本特色,整理并提炼出写作的一般知识和方法,借助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经验,逐步增加学生的写作感觉。这种将作文训练化大为小、化空为实的生活化意识,必须体现于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中。

在课堂上注意时不时结合小片段、小情境、小场景、小视角插入一些扩写、补写、续写、改写等“微练习”,不但及时高效,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品鉴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假以时日,学生最感兴趣的这种真习作训练肯定会促进他们的作文水平稳步提高。

三、引学生感悟思辨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学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在追溯古代人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重新审视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获得更多的生活智慧,获取更多的人生感悟。正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一脉相承,才使古代社会与现实生活的延续难以割断;正是今人的思想情感与古人息息相通,才使得文言文有了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感悟的素材。面对如此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决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而应敏锐地发现文章中的思辨和感悟点,引导学生发掘可思辨的因素,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悟中充分思辨和感悟,循序渐进地提升他们的思想能力。

如,《孙权劝学》就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解读课文,准确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悟”,并教给学生感悟的具体要求:紧扣原文;确立角度;寻找感点;准确表述。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可以从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角度分别表达阅读后所引发的多种启示,这样的训练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感悟力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再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叙述了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的一场辩论”,学生可能一时还很难理解争论所涉及的道理,为了更深入地回味这一场辩论的魅力,可以让他们再进行一场辩论:就现代人的眼光来研究这一辩论,你认为谁更在理?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辨,更好地理解原文。

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其他文言课文像《马说》《〈孟子〉二章》《愚公移山》《论语十则》《季氏将伐颛臾》《师说》《石钟山记》《渔父》等都是可以找到类似的感悟点的,都可以引导或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思维点入手,创设各种适宜思辨的情境,如随堂讨论、专题论辩、课前口头作文、课后写思辨随笔等。这些活动对教学生积累鲜活的素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析力、思维力、思辨力等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既是在切实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素养,更是在无痕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健全人格和创造品质。

四、助学生持久品评

所谓助学生持久品评,就是教师首先教学生在古诗文教学课内学会做“摘抄+评价”“见闻+评价”以及写感悟、品析类随笔等,而后指导、督检、激励、鼓励学生到课外去持久地这样做。

比如,要求学生在课外读古诗文的过程中注意摘抄名句名段,并随时写下思辨、感悟和品析性评语。教师可以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一个文摘本,每周坚持做600—800字文摘,并且每周定期检查、评阅、鼓励,把优秀级的作业汇集起来上传到班级QQ群共享。随笔作业也这样处理,既能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在激发、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比学赶超。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越来越自觉,慢慢地甚至达到享受这件事的程度。

总之,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在经典文言文中发掘丰富的写作教学资源,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成为作文训练的孵化器,让作文训练成为文言文课堂教与学的助推器。这样的读写结合与共生,应该是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教学不可抛却的上上策。■

(作者单位: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作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