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临安市为例谈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

2014-08-02陈楚文周敏丽

山西建筑 2014年3期
关键词:浙西天目山天目

崔 浪 陈楚文* 周敏丽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以临安市为例谈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

崔 浪 陈楚文* 周敏丽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通过对临安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方案的介绍,阐述了“串点成线·以点带面”在本次规划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以此构建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最终促进美丽乡村系统全面的发展。

线性规划,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后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国内掀起了热潮,浙江省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构建了以中心村、风情小镇、精品村、特色村、历史文化村为重点的创建体系。在过去几年中精品村、特色村、风情镇这些点面上的规划建设已经相对成熟,然而这些点相对孤立,缺少线性的联系。顺应这种形势的要求,临安市委托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编制了《临安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

1 规划背景

临安地处浙西天目山区,作为国家森林城市,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临安又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积淀着丰富的吴越文化、天目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临安市自2010年启动“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以来,已成功创建精品村、特色村28个。

本次规划的四条精品线与贯穿临安东西的杭徽高速相连,是临安的主要纬线,几乎穿越了临安所有的地貌类型——中山—深谷、低山丘陵—宽谷、河谷平原,沿线两侧分布着临安最主要的景区景点、特色村、精品村等,涵盖了最主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 “串点成线·以点带面”的规划目标

1)改善四条线路的沿线景观,重点提升绿化与建筑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引入绿道系统,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与素质。2)打造四条地域文化突出、景观特色明显的线性景观,充分展示临安自然

风貌和历史文化。3)巧妙联系各个景区景点、农业园、观赏竹园等乡村体验要素,促进旅游发展和农业转型,以三产带动一产和二产。4)有机串联精品村、特色村、风情小镇等,以期达到“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整镇推进”的目标。

3 “串点成线·以点带面”的具体方法

3.1 形象与功能定位

为了提高景观的异质性与唯一性,避免区域同类竞争,在对四条线路现状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每条线路的主题形象和功能定位。

1)太湖源山水田园精品线。太湖源线全长36 km,从南苕溪河谷平原延伸至东天目中山深谷,地貌丰富、植物多样,串联了太湖源旅游区、神龙川旅游区和相应的旅游服务点。沿线两侧现已建设部分精品村和特色村,民居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当地的特产主要有东坑茶叶、天目笋和横街葡萄。规划确定太湖源线以“太湖源头系山水,钱王故里亿田园”为主题,以太湖源自然山水环境为本底,以田园风光和钱王文化为特色,以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

2)浙西民俗风情精品线。浙西线分为南北两段总长57 km,从昌化低山丘陵宽谷延伸至湍口中低山地,沿线有昌化国石文化城、柳溪江国家4A级景区、河桥古镇、浙西大峡谷、龙井峡漂流、浙西大龙湾等其他旅游点。沿线分布着若干村落,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南段传统乡土建筑遗存相对较多,其中河桥老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山核桃、鸡血石、白果为这一带的特产,北部的鸡血石雕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浙西线以“柳溪江边觅古迹、徽杭古道寻宝石”为主题,以柳溪江、河桥古镇、鸡血石等为载体,以民风民俗和古建古迹为特色,以民俗传承、古道游览为主要功能。

3)天目灵山福地精品线。天目山线全程24 km,主要地貌特征为低山宽谷,沿线分布着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金沙湾拓训基地。两侧新农村建设起点高,居民建筑以欧式风格为主,聚落形态与环境不协调。规划确定天目山线以“天目灵山穿林海,福幽圣地度时光”为主题,以天目神山、天目物产、天目传说为内容,以天目灵山和天目文化为特色,以登山问道、森林度假为主要功能。

4)天目溪活力乡村精品线。天目溪线总长51 km,两侧村落众多,部分已按精品村和风情小镇的要求建设。以风情小镇青山殿村为中心分布着柳溪江乡村度假区、中海云雾山庄等,沿线景观乡土味较浓,保留了部分传统民居,大部分仍是欧式风格建筑。蚕食文化、越剧、民居舞蹈、杂技竞技为天目溪的农耕文化的代表。规划确定“天目溪边悦渔桑,千秋关南闹花果”为主题,以山村传统与现代生活场景为出发点,以乡村生活和农耕文化为特色,以农事体验、养生乐活为主要功能。

3.2 景观节点设计

为了提升线路景观特色,突出线路主题功能,考虑使用人群和服务半径,结合现状条件在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入口设置主要景观节点,构成景观的主题,在部分村口、景区入口设置次要节点,烘托整体氛围。这些节点一般要求符合景观提升、文化展示、游憩观赏、引导指示等功能,尽量用乡野化、场景化、生活化、写意化、符号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1)太湖源线。以田园风光中的传统建筑的墙垣、院墙、篱笆等为元素,运用统一的景观形式——景墙,通过乡土化的材料、乡村化的场景来体现田园生产生活的氛围。主要节点为葡萄园、梅花园、桃花园、观赏竹园、百草园、有机茶园、红叶园(见图1)。

2)浙西线。以沿线民风民俗和工艺产品为样本,通过场景化、生活化、符号化的处理形式营造民俗气息浓郁的景观节点。主要有昌化水灯、放排人家、河桥人家、昌化刀切面、矛头迎客、狮舞迎丰、昌化民歌等景观节点(见图2)。

3)天目山线。以天目山的咏山,咏物诗为创造题材,通过以一组不同形式的山石盆景式的场景,配以天目山原产地的植物,对景观进行抽象化、自然物化、山水神化。主要节点有天目茶盏、天目神树、天目氧吧、天目植物、天目神药、天目仙草、天目石笋。

4)天目溪线。以山水背景下的传统生活场景为载体,通过体验性的生活场景、生动化的生产雕塑为景观主体,配以喜庆艳丽的果树和花草衬托乡村活力。主要节点有古关秋收、老区新风、花果漫山、古宣探秘、深山渔村、田园牧歌、循环农业、织女持家等。

3.3 沿线景观整治

3.3.1 绿化景观提升

绿化景观提升主要是对景观节点、道路、山体、绿道、公路边坡等进行改造提升。其中景观节点的植物配置尽量选择乡土树种,确定2种~3种主调树种,运用植物来烘托景观氛围,形成特色植物景观。路边绿化主要是对行道树进行补植,对局部重要路段补植高大乔木和花灌木。山体绿化则对部分人工针叶林进行复层混交改造,对火烧迹地选择经济生态的栀子属、杨桐属等阔叶树进行种植,在部分山核桃林下种植红豆杉、四季竹、栀子、南天竺、三叶草,形成复合群落结构,从山核桃纯林经营模式向生态立体模式转变。绿道的树种选择参照景观节点,由绿道专项设计明确。公路边坡等其他绿化尽量利用自然演替规律进行修复。

3.3.2 建筑风貌引导

1)保留。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或现代建筑风貌符合当地环境的进行保留,除进一步增加地方特色外不做过多的改变。

2)改造。对于建筑风格杂乱、与环境极不协调的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造,重点对外立面进行处理,规划提供几种不同的改造方式。改造主要是对色彩进行统一,增加屋面、门窗、栏杆、围墙等建筑细部构造的传统特色,加大乡土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见图3)。

3)新建。新建建筑的宅基地不应大于140 m2,建筑层数控制在3层。建筑风格应借鉴当地传统民居的样式,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采用江南传统民居的主色调黑、白、灰为主,调入适当的暖色调,建造融入山水环境、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居所。

3.4 配套设施

3.4.1 候车亭

候车亭布置在沿线的主要村口,其中太湖源线10个,浙西线16个、天目山和天目溪都是8个。候车亭基本在原址上进行提升改造,可满足候车舒适性,体现线路文化主题,作为临安文化的窗口(见图4)。

1)太湖源线。构思源自太湖源线特有的钱王文化氛围,采用古朴简易的结构提取沿线居民特色元素——花窗,并结合体现钱王文化的主题雕塑。在浮雕的选择上遵循“吴越建国”“衣锦还乡”“陌上花开”等主题,通过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展示钱王文化,突出太湖源线的文化特色。

2)浙西线。构思源自该地区的徽派建筑,以简洁现代的表现形式再现民居特色,用简洁的线条描绘浙西徽派建筑“马头墙”的独特风姿。候车亭的顶部突出徽派建筑的构架,将徽派建筑作为一个浓缩的艺术品呈现。既满足遮蔽、停留、候车的功能,又可成为展示浙西文化的符号。

3)天目山线。构思源自该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天目山,以天目山的形构筑了候车亭景墙的轮廓,而以天目山的特色植物银杏作为构建元素,突显天目山的自然文化。

4)天目溪线。构思源自天目溪农耕文化的缩影——耕织图,从耕织图中提取两种分别代表生活和生产的木窗和箩筐作为要素,以突出天目溪特有的文化形象。

3.4.2 生态厕所

生态厕所选择在人流活动相对频繁的地方进行布置,服务半径不超过250 m。四条线路生态厕所的设计各具特色,充分与每条线路的主题吻合。如浙西线生态厕所吸取徽派建筑的精华,对其进行提炼和延伸,通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对外立面进行设计,建筑立面更显简洁,与浙西线村庄的文脉一脉相承。

3.4.3 垃圾箱

垃圾箱每隔100 m~150 m设置一个,局部人流较为密集的地段为50 m~100 m进行布置。四条线路的垃圾箱分别进行不同的设计,样式风格符合主题特点。如天目山线垃圾箱融入了银杏的元素,银杏作为“大树王国”天目山最为出名的活化石,充分体现了灵山福地的主题。再如天目溪线垃圾箱采用当地的竹材编制而成,充满了乡土气息。

3.5 标识系统

对四条精品线及其与之相串联的精品村、特色村和景区景点等的标识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加强乡村景观的整体性。标识系统整体风格应保持相对一致,造型力求简洁大方,材料以木材套钢为主,局部可与石材或木材结合,更要进一步丰富每条线路的主题特色,可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将标识牌分为信息标识、指示标识、安全警示性标识、应急避险标识、教育标识五大类,根据沿线不同位置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标识牌。

太湖源线的标识设计以块状的山水田园作为元素,运用乡土材料,增强了居民与游人的认同感与亲切感。浙西线则采用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灯笼为原型,将之融入标识牌中,焕发出地域特色。天目山线选用绿色为主色调,突出当地“大树王国”的形象,以大树树干为主要花纹样式,整体造型新颖又不失乡土风情。天目溪线则将当地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元素融入其中,以小见大突出民居特色,造型古朴、体量事宜、和谐统一(见图5)。

3.6 绿道系统

精品线绿道的选线应尽可能联系体现精品线主题和特色的自然与历史人文景点,有机地将精品村、特色村、风情小镇、农业园和其他景点景区等乡村要素进行串联,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生态、科普教育、健身等功能价值。综合考虑长度、宽度、通行难易程度、建设条件等因素,尽量利用原有道路进行改造提升,不占用基本农田,以确定精品线绿道的适宜路线。

通过对目标、场地、连续性、适宜度、可达性等进行评估及现场考察,规划了三个绿道网络,分别是太湖源线绿道网、浙西—天目溪绿道网和天目山绿道网。三个绿道网总长12.7 km,由绿廊、游步径、配套服务设施、交通衔接、基础保障、标识等六个部分构成,将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生态、科普教育、健身等功能价值。

3.7 农业产业发展引导

1)现有产业的提升。根据四条精品线的实际情况,在现在产业比较零散的基础上,打造高山体验农业经济带、农产品商贸经济带、浙西农家体验经济带、山地农业体验经济带、观光果园体验经济带、耕读渔织体验经济带、竹园—薯类体验经济带、都市休闲农业带等八条经济带,逐渐将部分传统农业转型为高新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

2)新型产业的培育。充分挖掘民居和农家乐资源、山水自然景观资源、农耕文化和农产品资源,以居民和农家乐作为突破口,发展休闲养生养老服务业,带动山水景观资源的升值和农业与文化产品的深度开发,促进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形成新型农业产业链。

4 结语

临安市美丽乡村精品线是一次富有探索性的规划设计,运用“串点成线·以点带面”的方法可以加强点的联系,加紧线的形成,加快面的发展,最终促进美丽乡村系统而全面地发展。

[1] 邹志平.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王旭烽,任 重.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J].浙江学刊,2013(1):9-10.

[3] 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8):56-57.

An example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 of top lin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Lin’an city

CUI Lang CHEN Chu-wen* ZHOU Min-li

(LandscapeandArchitectureSchoolofZhejiangA&FUniversity,Lin’an311300,China)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op lin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n’an beautiful village, describes the “stringing points to line, forming points to face” in the planning is embodied in the design, creating a beautiful village of gathering points, lines and planes, finally promote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system.

linear planning, beautiful village, top line, planning and design

1009-6825(2014)03-0008-03

2013-11-05

崔 浪(1989- ),男,在读硕士; 陈楚文(1972- ),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周敏丽(1988- ),女,在读硕士

TU982

A

猜你喜欢

浙西天目山天目
徐 乔艺术作品欣赏
陈磊作品
陆俨少《东天目山图》
濮礼建
ILFE智意扫地机 天目X660
生态宝库天目山
浙西屋脊清凉峰
天目山古树柳杉生长现状及景观用途分析
天目湖水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溪洛渡-浙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浙西换流站绝缘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