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释“于”*

2014-07-31李冬英

关键词:大雅虚词小雅

李冬英

(德州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在古代汉语中,“于”属于常见虚词。《诗经》使用“于”不限于虚词,其实词用法也不少。《诗经》的“于”经常用作动词,接近其本义,有利于求本溯源,显示《诗经》用法古久的特点。同时用作介词最多,其用法灵活、具体,成为我国古代介词用法的张本,对后代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就是说,《诗经》“于”的用法不仅体现了时代特色,而且对研究后代“于”的用法颇有借鉴意义。

在《诗经》中,“于”的用法很复杂。笔者经过反复抽绎,将“于”的用法归纳为动词、介词、连词、助词、构词成分五大类。在这里,依据词义的演变过程,按照从实词到虚词的次序,分别说明于下。

其一,“于”作动词,包括三种用法。《说文》:“于,於也。象气之舒于。”[1]101参之甲骨、金文,“于”本义表示感叹语气,后作吁。至今尚未发现《诗经》单独用“于”而表示感叹之例,只偶尔组合为“于嗟”,表示感叹语气,详见下文,在此姑且不论。“于”经常表示人的动作,相当于“往”,以显示其趋向意义。例如,《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2]9此句意谓:这个姑娘就要出嫁,会使她的家庭和顺。宜,通“仪”,善,和顺。再如,《小雅·车攻》:“之子于苗,选徒嚣嚣。”[2]268此句意谓:这个人夏天去打猎时,清点徒众闹哄哄。“选”,通“算”,清点。又如,《大雅·棫朴》:“周王于迈,六师及之。”郑玄笺:“于,往。迈,行。”此句意谓:周王去远征,六军都跟随他。以上三例中,“于”分别用于主要动词“归、苗、迈”之前,显示动作的趋向,可译作“去”。“于”用作动词,还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表示具有之义,相当于“在”。例如,《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2]72此句意谓:清晨彩虹在西方,整个早晨都下雨。“崇”,通“终”,终朝指整个早晨。又如,《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2]233此句意谓:花朵开得很鲜艳,在那平原与湿地上。又如,《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2]418此句意谓:前代太王、王崇、文王均在天,当今武王相配在镐京。此句很有启发性,动词“在”与“于”在句中同时出现,前后对举,其义相应。以上三例中,“于”分别为主要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可译作“在”。“于”用作动词,在表示趋向、存在的同时,还通“为”,表示广泛动作、行为。例如,《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2]70王引之述闻:“两于字当读曰为。”[3]127此句意谓:“定星正照在中天,在楚丘建筑新宗庙。按照日影测方向,在楚丘兴建房屋。”楚,楚丘。宫,宗庙;室,房屋。在此句中,“作”、“于”均为意义广泛动词,其义均为兴建,同义连用,对译词语很灵活。再如,《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2]213此句意谓:夏历正月修理好犁头,二月就要举足耕地。“于”,通“为”,其义为修理。又如,《大雅·公刘》:“迺裹餱粮,于橐于囊。”[2]435此句意谓:于是就把干粮包裹好,装进大小不等的口袋中。“于”,通“为”,其义为装进。按之上古音,“于”、“为”均为匣母双声,音近义通,可知“于”通“为”成立。以上三例中,“于”不仅均为主要动词,而且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应意义,对译灵活。

其二,“于”用作介词,包括六种用法。汉语的介词均从动词虚化而来,彼此在意义上联系密切。“于”用作介词,经常引进动作的处所,相当于“从”、“在”、“到”。例如,在《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2]433此句意谓:他能安民用贤臣,因为从天庭接受福禄。在此例中,“于”引进动作的起点,相当于“从”。再如,《豳风·东山》:“鹳鸣于垤,妇叹于室。”[2]220此句意谓:鹳在土堆上鸣叫,妻在室内叹息。在此例中,“于”引进动作的定点,相当于“在”。又如,《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2]171此句意谓:葛藤生长覆盖住荆树,蔹草蔓延到野外。在此例中,“于”引进动作的终点,相当于“到”。“于”用作介词,还能引进动作的时间,相当于“到”。《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2]220此句意谓:从我没看到家乡的情景,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再如,《大雅·生民》:“庶无罪悔,以迄于今。”[2]423此句意谓:幸运地蒙受天神保佑没有罪过,从那时,一直到现在。“于”用作介词,还经常引进关注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大雅·假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2]433此句意谓:对于职守不懈怠,民众就会归附。塈,通“暨”,归附。再如,《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2]453此句意谓:看你独处于室内,对神明还没有愧疚。又如,《小雅·小弁》:“何辜于天,我罪伊何?”[2]313此句意谓:对于上天我犯了什么罪,我的罪过是什么呢?“伊”,是。“于”用作介词,同时还引进涉及对象,相当于“与”。《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2]311此句意谓:内心惴惴不安,就像与万丈深谷接近。再如,《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2]313此句意谓:父亲不要轻易开口说话,外人的耳朵正与墙壁相连。又如,《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2]390此句意谓:月亮与毕星靠近时,就会降落滂沱大雨。“于”用作介词,或引进动作关注对象,或引进动作涉及对象,其语法意义很相近,但是两者还有细微差别,前者主观色彩浓,而后者客观色彩重,因此才分别用“对于”、“与”对译,务请读者注意。顺便还要说,偶尔《诗经》“于”用作介词还引进专注对象,其主观色彩更浓,不妨稍加比较。例如,《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2]446此句意谓:古人曾经说过一句话,遇到事情向樵夫请教。再如,《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2]482此句意谓:讨伐四方叛乱,而后向周王报捷。又如,《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2]346此句意谓:用清澈的酒祭祀祖先,再加上红黄色公牛,都奉献给祖先。以上三例中,“于”均引进动作专注对象,语意直接指向相应的人,于是对译词语自然要用“向”与“给”。“于”用作介词,还能引进动作的主动者,相当于“被”。《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2]35此句意谓:忧心忡忡,被一群小人怨恨。再如,《大雅·云汉》:“胡不相畏?先祖于摧。”[2]265此句意谓:怎么能不畏惧旱灾?先祖的功业恐怕被摧毁。

顺便还要说,“于”用作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经常与相应动词连用,两者虽然有介词与动词之别,但是彼此词汇意义相同,后代逐渐凝固为合成词。为此,就可依据动词之义,将动词与介词合并译出,从而使行文更简洁。例如,《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2]402此句意谓:沿着渭水岸边向西走,一直到达岐山脚下。在这里,介词“于”与动词“至”连用,均取“到达”之义,就依动词义项对译。再如,《小雅·鹤鸣》:“鱼潜在渊,或在于渚。”[2]276此句意谓:鱼儿潜藏在深水中,有时也游动在浅水边。在这里,介词“于”与动词“在”连用,共同表示鱼儿的存在,于是就可依动词“在”的义项对译。又如,《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410此句意谓:按礼法对待正妻,延及兄弟,用这个方法治理家邦。在这里,中间分句的介词“于”与动词“至”连用,均表示“延及”之义,于是就依动词“至”的义项对译。

其三,“于”用作连词,连接顺承关系的复句,相当于“于是”。可惜“于”的这种用法不兴旺,在《诗经》仅有一个用例。为正确解读《诗经》,还是要将孤例列出。例如,《周颂·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2]525此句意谓:于是用武力征讨四方,能够安定我周家。此句诗为复句,两个分句语意相承,“于”用在后分句之首,以显示其承接关系,用“于是”对译,最恰当。

其五,“于”还能用作构词成分,与嗟组合为“于嗟”,表示感叹。不过,“于”不能独立作叹词,只能作为构词成分出现于《诗经》中。这种用法的“于”读作xū,后作吁,“于”嗟则作吁嗟。《邶风·击鼓》:“于嗟阔兮,不我活兮。”[2]44此句意谓:可叹道路太遥远,不让我们重相会!活,通“佸”,相会。再如,《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驺虞。”[2]34此句意谓:那芦苇生长很茂盛,用箭射中五只母猪,啊呀,猎手真神勇!

综观《诗经》“于”的用法,可概括为两个特点。其一,就《诗经》来说,“于”的用法虚词多而实词少。在虚词中介词又独占鳌头,助词则名列第二。在介词中,引进动作处所名列榜首,其余用法略逊一筹。在助词中,用于句中居多,而用于句首偏少。其二,与先秦其他古籍相比,“于”在《诗经》中动词用法很显眼。《诗经》以诗歌形式反映社会现实,语言凝炼,排斥过多虚词,而青睐动词,所以“于”就常以动词用法聚拢于《诗经》门下,“于”的动词用法自然就比其他古籍中同类用法多一些。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大雅虚词小雅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大雅之堂与大雅
小心翼翼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小雅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大雅正声 继往开新——中华诗词“求正容变”再认识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