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发展须防“拿来主义”

2014-07-29罗刚淮

人民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名校学习者

罗刚淮

“学习”已成时下出现的高频词。每学期各地各校组织大大小小的考察团、观摩团走南闯北,奔赴各地考察学习,规模从数人到数十人不等,时间短则几天,长则数月或一年。学校要发展,学习别人的经验本无可厚非。然而,时下的学习浮躁之风盛行,沾染了不少坏习气。

比如最近北京十一学校成为学习的热点,很多学校不远千里前去观摩,开始感觉震撼,大受启发后想要立即行动,可是回到學校后却“一动不动”。什么选课、走班等经验模式一样儿也做不起来,理由是“我们学校与十一学校的条件相差太远”,学习之旅成为“黄粱一梦”。

无独有偶,笔者附近有所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曾经奔赴一所改革名校,蹲点几个月回来进行课堂改革,模式与名校如出一辙。然而课堂上学生动不起来,乐于改革的教师少之又少,结果不了了之。

这两件事让笔者深思,对于别人成功的教育经验,我们到底该怎么学?学什么?

很多学习者在学习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的课堂教学流程,却没有认真仔细地去分析、学习流程背后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措施。比如说,课堂教学的流程背后实际上有丰富而复杂的操作系统需要学习和建立。教学模式得以顺利推进的背后有着课堂管理做保障,课堂管理有制度做保障,教师热情地参与教育改革的原因是学校把教师作为改革的主体和真正执行者……

由于看不到先进经验背后的“玄机”,于是学习便流于浅表,要么像学习十一学校那样,震撼之余,认为经验太先进,无从下手;要么像学习上述改革名校那样,照抄照搬之后,效果不彰,又走回了老路。

相比之下,后者的影响更坏。因为它可能让人把珍宝视为垃圾,把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东西摒弃。

深究原因,还是“拿来主义”在作祟。过去,鲁迅先生曾批判“拿来主义”,批判一些人只顾把东洋西洋的概念搬到国内。现在,部分学校也常犯这种“毛病”:或是拿来他人的经验,或拿来专家们的理念,用它们给本校的教育教学贴上一个标签,或是扯一面大旗。至于这些经验、理念该如何校本化,如何消化吸收,解决自己学校和课堂的问题,却很少进行深入思考。

这种浮躁的心态,导致学习行为的变异。学习者焦灼、急迫,恨不能以飞代走,一日千里。于是改革也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徒有其表。只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改革名校千辛万苦、历经磨难取得的“经验”,岂是简单“拿来”就可以的?一味想走捷径,依靠“拿来主义”做知识的搬运工,怎么能学到“真经”、获得长进?

爱学习本是好事,但学习不是拿来主义,不能简单地照搬或者机械抄袭,必须深入到学习对象成功背后的智慧与汗水中寻找到启迪,从中总结出适合本校师生发展的经验智慧来。其中,谦恭、勤勉与创新思维必不可少。如此学习才有价值,师生才有真收益,学校才有真发展。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名校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