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

2014-07-25孟庆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句式文言文情境

孟庆云

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较高质量地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努力抓住“趣”“活”“实”三个字,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地说,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教学尝试。

注重“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注重字、词、句的落实,教师是逐字、逐词、逐句帮助学生理解内涵,学生死记硬背,但结果如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引入课文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我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来导入课文,调动学生兴趣。例如:用“世外桃源”引入《桃花源记》,用“温故知新”引入《论语十则》,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醉翁亭记》,用“出淤泥而不染”引入《爱莲说》,等等。

2.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讲到“往来无白丁”一句时,这个“白丁”到底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平民百姓”?学生争论起来。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但母亲不同意,并说明了理由。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这样一讲,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就会印象深刻。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尽管文中叙写的人或事离今天很遥远,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核舟记》为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模拟情境,上台表演。我请5位学生分别扮演苏轼、黄鲁直、佛印、两个舟子人物。学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故事,并对人物的性格添加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尤其是对佛印的“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的夸张演绎,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当分析到谁是主要人物,从哪些地方看出核舟技艺的高超时,学生展开激烈地辩论,纷纷说出自己的依据。

注重“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如学习《醉翁亭记》一文,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理解文章语句大意后,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先画出醉翁亭所在的地理位置,然后不断修正,最后交流评议。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了让自己所画的图精准,一遍遍反复读书,又主动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动、高效。

注重“实”,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有的学生掌握知识太死,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内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到规律性,进行落实,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归纳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特点及译法

文言文中句式比较复杂,但也有一些常用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清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特征,会说、会写,落实到位,真正掌握其译法。

2.归纳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词语的活用和一词多义情况

通假字、词语的活用和一词多义情况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教师必须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结构特点来分析,从而判定词的意思和用法。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被”是通假字,同“披”;“坚”“锐”在句中作“被”“执”的宾语,因此“坚”“锐”都要活用成名词,解释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懂得了这些规律,学生再理解文言语句,就能准确无误了。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学生才能掌握文言文的学习规律,才能触类旁通。

■ 编辑王宇华 ■

猜你喜欢

句式文言文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