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教学点的尴尬与困顿

2014-07-25徐万山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学点学校教师

徐万山

F小学位于豫西浅山丘岭区,现设置6个年级共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多名,教师10人。该校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鼎盛时期曾有12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已经从该校退休的老教师谈起当年的学校依然会十分激动和自豪,存放在档案盒里的几张老照片也显示着曾经的红火和荣耀。然而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本世纪初该校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成为“教学点”。从那时起,这所学校便渐失生机,给教师们的感觉似乎只有“没落”。

难免的尴尬

从学校变为教学点,F小学所在地的村干部和群众曾经有过激烈的“抗争”。一向尊师重教、视学校为“庙堂”的乡亲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村里的学校会被撤了。他们懂得“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道理,他们承受不了那种“文化”的失落,他们担心没有了学校会影响子孙后代的教育,村干部更不想因此留下“败家”的恶名。这种朴素而又“高尚”的情感最终还是产生了可喜的效果——F小学并没有像大多数村里学校那样从1~6年级调整为只有1~3年级,而是完完全全地将各年级保留了下来,村里所有的适龄孩子也不用走更远的路到外村读书了。然而布局调整毕竟是要“调整”的,从此F小学不能再称作“学校”,只能叫作“教学点”。于是“尴尬”在所难免。

位于豫西浅山丘岭区的F小学,现设置6个年级共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多名,教师10人。该校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鼎盛时期曾有12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已经从该校退休的老教师谈起当年的学校依然会十分激动和自豪,存放在档案盒里的几张老照片也显示着F小学曾经的红火和荣耀。然而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本世纪初该校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成为“教学点”。从那时起,这所学校便渐失生机,给教师们的感觉似乎只有“没落”。

难免的尴尬

对于从学校变为教学点,这所小学所在地的村干部和群众曾经有过激烈的“抗争”。一向尊师重教、视学校为“庙堂”的乡亲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村里的学校会被撤了。他们懂得“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道理,他们承受不了那种“文化”的失落,他们担心没有了学校会影响子孙后代的教育,村干部更不想因此留下“败家”的恶名。这种朴素而又“高尚”的情感最终还是产生了可喜的效果——这所小学并没有像大多数村里学校那样从1~6年级调整为只有1~3年级,而是完完全全地将各年级保留了下来,村里所有的适龄孩子也不用走更远的路到外村读书了。然而布局调整毕竟是要“调整”的,从此这所小学不能再称作“学校”,只能叫作“教学点”,归属于附近的另外一所完全小学领导。于是“尴尬”在所难免。

尴尬一:年级齐全的“教学点”。什么是“教学点”?汉语词典没有相关词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没有提及“教学点”。互联网上的解释五花八门——“百度知道”有一个解释是:指组织教学的地点或单位。“360问答”给出的答案是:“教学点就是不完整的学校。比如,有一间小学只有一、二、三年级,它就不是一间完全小学,就可以称作教学点。”如果按照“百度知道”的解释,无论年级齐全与否,只要是“组织教学的”,就均可称作“教学点”,这显然与现行中小学“管理实践”不一致。如果认同“360问答”的说法,F小学就不是“教学点”,因为它是“完整的”,1~6年级都存在。而事实上,F小学能作为“完整的教学点”,不仅在于村民和村干部基于朴素情感的“抗争”,也在于准备吸纳其部分年级使其变成“不完整的学校”的那所完全小学的“无力”——那里没有足够的校舍条件。如此,完全小学无力扩容,“教学点”却是年级齐全。

尴尬二:校长变成“负责人”。尽管仍有6个年级,但因是“教学点”,不是完全小学,按规定不能设“校长”岗位,行使校长职责的人员只能被称作“负责人”。日常教学工作是听命于所归属的完全小学,还是可以根据“本校”学生、教师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实际“自行决策”?“负责人”常常纠结于此。如果听命于所归属的完全小学,那就很难有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倘若可以自行决策,又好像与“负责人”身份不符。按理说,责、权、利应该是对等的,可是对于“教学点”而言,教师专业考核、评先表彰、职称晋级等,差不多都掌控在所属完全小学那里,就连财务支出也要到相距七八公里山路的完全小学报账,“负责人”既没有人事权,也没有财务权,似乎只剩下“责任”了,这就难免使其产生某种程度的心理失衡。

尴尬三:教师超编却不够用。我省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标准长期低于城市和县镇,一般是25名学生配1名教师。2011年,河南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提出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解决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紧缺的问题。而按照2002年河南省政府关于中小学编制标准的有关文件要求,县镇小学教职工的编制标准也不过是23名学生配1名教师。这所小学每班学生数在18~25人之间,全校不到120名学生,即使按县镇小学编制标准,最多也不过配备6名教师。该校目前的教师数已远远超过了应有编制,应该说也是特殊照顾的结果。但即便如此,一位教师仍然要教两门以上的“主课”,多数班级是一个教师教全班的所有课程,即所谓的“包班”。

难解的困顿

因为曾经的办学规模,这所小学的“骨架”尚在,就目前的学生数而言,校舍面积不是问题。而近年来政府教育部门不断强化的教育装备配置,也使学校有了诸如“电子白板”等新的教学器材。但整体上看,“教学点”的局面仍嫌困顿。之所以用“困顿”一词形容F小学的现状,是因为其“艰难窘迫”之态实在是太契合这所学校教师们的感受了。这种困顿表现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课程教学等多个方面。

困顿一:投资停滞,校舍老旧。由于是“教学点”,财政经费方面原则上不增加其新的基础建设投入,所以F小学现有的房舍明显老旧,不少教室存在漏雨现象。图书室是有的,但里面的图书很少,且差不多都是旧课本、练习册之类。功能室也是有的,但也只是徒有四壁而已。按照“校舍也是课程资源”的新课程理念,这里斑驳老旧的校舍与年幼活泼的孩童就显得极不协调,教室墙壁上触目的漏雨痕迹仿佛是孩子们眼角的泪痕。

困顿二:师资紧缺,进修困难。作为“教学点”的这所小学,尽管有10名教师,但要满足学校各方面工作正常运转依然显得十分紧张。民师转正的2名教师就要退休,新的教师不愿意来,“教学点”教师队伍后继乏人。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编制因素,还有待遇、晋职、进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所小学即将退休的一位教师是学校里工资最高的,可每月也仅有2600多元。已有14年教龄的全校唯一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的骨干教师,现在每月工资也不足2000元。职称晋级对“教学点”的教师而言尤其困难,参与教学活动的级别低,获得荣誉的机会少,晋升职称对他们来说颇有些“难于上青天”的感觉。许多教师不愿意去想这方面的事情,也不愿意谈及这个话题,他们说“不说这方面的事情心里会好受一点”。进修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未来发展,“教学点”的教师们也有迫切的愿望和需要,可是困难实在太大。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和学习,有位在这个“教学点”工作的年轻教师很想再离职深造一下,但他知道那只能是一个梦想。想到不能养家糊口的工资,想到不能实现的梦想,这位年轻男教师说“有时候也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困顿三:课程不全,质量堪忧。由于缺乏教师,这所小学在确保“主课”能够开齐的情况下,其他如音乐、美术、科学、社会、自然、书法等所谓“副课”,则大多是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课程表上。孩子们每天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几乎接触不到别的学习活动,就连体育课也很难保证。新课程要求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学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实践课、实验操作课和活动课也都成了空谈。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凭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所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只能是海市蜃楼般美好的愿望了。

以上所谈的“降校为点”的种种困境,虽然与其他地方的“撤点并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都是在农村地区盲目地实行“并校”所造成的后遗症。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切实加以解决。

猜你喜欢

教学点学校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情况调查分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