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动人,触动心灵

2014-07-23赵德英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孔乙己姥姥文章

赵德英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感到绞尽脑汁却无话可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远离了生活,缺乏生活的感动与积淀。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长辈包办一切,上学接送,不会洗衣做饭,不会看医购物,不敢接触社会,甚至分不清亲戚称谓。这样的生活导致学生有的是情商不够,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情不敏感,不能从平凡人和事中捕捉到触发点;有的是思维定式,就事论事,见山说山,不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有的虽情感丰富,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情较敏感,但又表达不清。如此,又如何指望生活中的人和事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拨动着学生心灵的琴弦,进而写出新颖优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文章呢?

要让学生写出能触动心灵的文字,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生活意识,增加生活阅历

朱熹曾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从生活而来。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中就会有很多有意义的事。用心感受,深入挖掘,教室里、家里、寝室里总是有感人的事情在发生:父母的叹息,老师的无奈,同学的漠视,总存在着;父母的欢笑,老师的愤怒,同学的帮助,也无处不在……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总会有让我们动情的东西。只要我们自己用心感受,即使天天在学校,我们也不会毫无阅历,我们也一定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来。

二、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关注真人真事,吐露真情实感

对于每天经历的生活,我们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会发觉它们其实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再平淡的人生,细细梳理,也都有尺水微澜,也都可感动人心。

看到红色,我们的感觉是热烈奔放;看到窗外雨潺潺,会感到愁绪满怀无处诉;看到月上柳梢头,会想到伊人在何方……品味生活,细心感受独特的景致或情感,才能使文章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比如: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有人说像夜一样,这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若有人说:像盲人的世界一样,这就是一种非常独特又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感染了读者。这就是生活源泉的滋养的结果,当然也有表达技艺的效果。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古语也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作文要以文字感动他人,唤起他人与我们同感,就必须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要关注生活,也就不会“坐守粮山愁无米”了。

三、生活就是材料,要学会梳理生活,搜集材料

1.写作之前明确文章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就是文章的主题,是写作之前最能感动自己的东西,也是通过文章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明确了对自己触动最大、最能激起写作欲望的“触感点”,也就能顺利表达文章主旨。简单的喜怒哀乐的表达,是非对错的判断,都可构成我们的文章主旨。但是,人是复杂的,生活是复杂的,喜怒哀乐、是非对错往往是交错呈现的,高中生要渐渐认识这种复杂性,并把它表达出来,体现自己的思考。

2.选择材料要“小处着笔”

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也是一篇好文章。即便是大作家,也不放过生活点滴,屠格涅夫的《麻雀》,写了为了救护自己的小麻雀,老麻雀表现出惊人的牺牲精神,它不顾力量的悬殊,“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了解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虽然“惊恐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了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但它还是“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边”。这只老麻雀,多么令人同情,又多么令人尊敬!

3.旧的材料也可以写出新意

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陈旧的“怪圈”。比如,雨天里的一把伞、病痛中的一片药、缺席后的一堂课、失败后的一番话、暗夜里的一盏灯,这“五个一”近乎笑话,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并不是抄袭他人,然而怎么样避免雷同的尴尬呢?那就要提炼、升华,生活是相同的,感受却是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也不可能跟别人完全感受相同,更不可能表达也相同。例如《机缘》:“毕老师来到我桌子边,把我的作业本摊开摆好,指着一道题——现在忘了是什么题,轻言细语地说:‘这个不能这样,应该这样……这样……当时这道题要怎么做我根本就没听懂,看着老师那温和亲切的脸,我的心在砰砰地跳,血几乎都要沸腾了。”一名同学这样写。另一名同学,却有不同的感受,她说:“我的数学老师,每次都很耐心地给我们讲题,一遍又一遍地讲同一个题,给一个又一个同学讲。我觉得这总会有些厌烦吧,总会表现出来一种重复劳动的疲惫吧。果然,她愤愤地表示这样的题课堂上已经讲过了!怎么都跟没听讲一样呢?算了,剩下的同学,我课堂上再讲,难道是我没讲清楚吗?”

四、学会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以及景物片段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如:“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外套,寒颤颤的,……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鲁迅《藤野先生》)其中对藤野先生极富个性的服饰细节描写,反映了他不修边幅,只顾做学问的性格。

孔乙己买酒,作者用了一个“排”字。这个动作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孔乙己把钱一文一文往柜上排成一排的样子,他是那么细心,那么谨慎,那么认真,生怕多给别人一文,所以要一文一文地数,以便看得清楚,数得准确。这个细节描写,不但极为符合孔乙己寒酸、贫苦的生活处境,也刻画出了孔乙己这个旧知识分子斯文、纤弱的生动形象。

再如:“姥姥新长的头发白了,但发梢仍是染过的黑色,记得那时我劝姥姥:‘别染头发,对身体不好!姥姥用手摸着发梢,小声说:‘都白了,白了不好看了!”这处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对姥姥的爱,更表达出姥姥年轻爱美的心。

五、遣词造句要真切、生动、形象

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也不同于政治报告,除了准确表情达意,还要求具有可读性,遣词造句必须要准确、形象。要准确就得能够区分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用最富创造力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要使语言生动形象,就得借助各种表现手法。

1.熟练运用修辞手法

高中阶段,我们不仅要熟练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对于“反语”“对比”这样不常用的手法,也要学着使用,来增加表达效果。反语就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例如,鲁迅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

2.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增加语言美感

汉语历来就讲究句式的整齐和变化。无论是七言律诗还是长短句的宋词,都能在诵读节奏上给读者美的感受。现代汉语中,整句、散句,长句、短句,肯定句、否定句等都可供学生选择使用。在写作时,如注重句式的变化和使用,会使语言多姿多彩。灵活的句式,不仅表现了我们思维的灵活和情感的丰富,也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总之,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生活,那么生活处处充满哲理;用诗意的观点看待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洋溢着诗情;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流淌着感动。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我们若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万事万物皆可为诗。山野的鲜花,雨后的彩虹,清晨的薄雾,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看淡世俗价值,坦然面对责难,微笑承受负重,无不让人心胸豁达乐观;超越庸俗的生活,拥有博大的情怀,挥洒激荡的热情,无不让人激情澎湃。

当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社会,我们用头脑去思考社会,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社会,怎么可能还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呢?

猜你喜欢

孔乙己姥姥文章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雪姥姥
放屁文章
八旬姥姥活得美
孔乙己(下)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孔乙己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