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育角度引导实施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4-07-19朱永民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分数德育老师

朱永民

目前中国教育存在唯分数至上的问题,一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已经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单一的评价标准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这种畸形的标准以狭隘的视野对待教育,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边缘化,致使教育功利化、实用化、工具化。我们反思:教育究竟要为中国未来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从德育角度分析引导实施课堂观察反馈,从教育目标来明确教师人生追求目标,力图从德育教学理念入手,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开始,尝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德育理念课堂观察反馈目前中国教育存在唯分数至上的问题,一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已经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单一的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我们教育的发展,这种畸形的标准以狭隘的视野对待教育,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边缘化,致使教育功利化、实用化、工具化。今天社会问题凸显,道德失范事件一再践踏我们的尊严,挑战我们的底线,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改变这种评价机制单一的教育现状理应是我们未来的教育的追求。

2013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贵州教师教育学校进行的校长及特岗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从德育视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文将一一呈现培训过程并将从德育角度深入分析本课题。当天教学活动实行参与式教学(6个小组分散在教室各个角落,留出足够空间老师可以随时与每个教师沟通交流、体现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关注的对象),38位老师参加了培训。

一、破冰之旅

由于老师们来自不同地区,相互不认识,课堂气氛拘谨,因而在上课时安排进行5分钟热身活动,放松老师拘谨的情绪,让大家开心地跟着视屏做了室内泡泡操。现场气氛立即活跃了很多,传递的理念是:课堂中愉快开心的氛围比知识重要,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二、问题导入

在座的各位老师,您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您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再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求每人一句话来回答。当天共有8位老师回答了这一问题:(1)让学生做一个好人;(2)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3)培养他们做社会好公民、好儿女、好学生;(4)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则;(5)培养学生不危害社会、不杀人放火;(6)培养学生有上进心;(7)培养学生懂礼貌、不说流话、脏话;(8)听话、成绩好。

从这些回答中您可以发现问题: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好人、好学生、听话、有上进心等,可是我们怎么来衡量这个“好”这个“听话”、这个“上进心”,用分数衡量是唯一的标准!但现实是一个班总是有20%~30%的孩子成绩不好,40%~50%孩子成绩中等,20%~30%孩子成绩优秀,面对如此正常的正态分布,无论我们怎样努力,还是如此的一个状态,成绩差的我们始终无法将他们成绩提高。

1.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带来的后果。在现实教育体制下,单一的评价机制带来的是功利化的教育模式,只盯着分数的残酷现实,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一个有尊严可爱的孩子,而是一个考试工具而已,学生考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就算老师可以不在乎绩效奖金,可老师也是一个正常的个体,却不能不在乎自己的名誉,归属感和被认同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渴望被家长、社会、学生、领导、同事的认同。现有评价机制将我们所有的教育梦想击的粉碎:现实的教育理念是功利化、实用化、工具化,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无法呈现自己的教学经验、方式方法、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梦想统统围绕教育指挥棒——分数来运作。在方法上,使用单一的强制性灌输式,老师满堂灌,中间偶尔加提问做个点缀。当代这种教育模式迫使学生按统一的标准接受“型塑”。特点是让学生服从高于自主、听话高于思想、接受高于创造、一致高于多元、奴性高于民主。为什么出现如此怪诞的教育现象,是因为我们评价机制单一,只能围绕分数这一指挥棒来运作,导致教育走入歧途,忽略学生道德个性化的教育,人之所为人的根本,追求高分的另一个社会问题是只重视成绩,不但忽略,还给学生造成恶性不良影响。我们片面的追求高分,导致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偏爱强者,歧视弱者。孩子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及心理在这一时期被教师忽略只重视成绩,教师对一个学习好的学生我们百般呵护,给予尽可能全方位的关注,和颜悦色,温柔鼓励他们。对成绩差的孩子的漠视会让孩子认识到这个社会只偏爱强者,歧视弱者,孩子虽然小,可他们什么都懂的。知行不一让他们的未来令人担忧。

可成绩差的孩子我们不得不关注只寄希望于他们不要捣乱而已,关注和不得不关注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那么关注所带来的差异也有天壤之别。在这种教育体制中,我们如何培养得出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学生,如何能寄希望他们能打破权威,创造一个崭新的新世界。

2.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教育价值。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的未来究竟走向哪里?我们究竟要为中国培养什么样的社会接班人:我们希望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有规则意识、健康的人格、具有现代公民观念、聪明睿智、能够有质疑和批判的勇气、拥有对真善美的判断和追求,能够实现自己的精神成长,进而追求一种良善的美好的价值生活,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价值。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社会主体。我们希望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学校有尊严、幸福自由的成长。回归教育本质,任重而道远,回到现实中,回到我们课堂真实场景中我们怎么来观察我们的课堂。

三、分组讨论

在听课中对课堂需要观察什么?

小组选举组长、书记员、发言人各一位,组长职能保证每一位成员都能发言并控制爱说话的组员,小组讨论10分钟,讨论时不记录,讨论完后用3分钟时间记录小组智慧成果呈现在大白纸上。

小组发言人分享:

大家谈的都非常好,根据大家谈的观察点,我想老师们都很重视以下几个维度:

1.班级环境、氛围、学生面貌。我想一个班级的氛围决定班级学生的学习面貌,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还是一个波澜不惊、死气沉沉的状态;抑或是小心谨慎、不敢发言的状态都是日常教师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学生的教室就应该还给学生,是孩子生活在其中,让他们感到舒适开心,让孩子们有归属感、愉快幸福感、不拘束,让他们从自己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和欣赏孩子的经验创造,让孩子用自己的性格来扮靓的他们的空间,可以提供一个多元的展现他们才华的平台:手工艺品、书法、绘画等。通过这种创设良好教室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尊重多元,这对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我们写的经典语录伟人照片挂在墙上。

2.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形象、肢体语言等,这些是每个专业老师自身专业发展必须考虑的。在课堂中教师是辅助的,学生是主导,教师肢体语言带来的亲和力、教师尊重、关心每一个孩子,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孩子,也会使孩子学会尊重关心爱护他人。《资治通鉴》中有一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要做到一要有渊博的学识,二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就不那么容易了。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一个老师的最大魅力在于才和德,但过了若干年后,学生哪里记得老师教的什么知识,什么技能,学生回想起老师的总是他的品德,他的亲和力,他的处世之道,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才是最终的目标。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必须能够符合学生的阶段性格,多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活动,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亲生体验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性、想法,这种老师才算是合格的老师。

3.重难点突出、知识点的正确性、导入、教学思路清晰否、目标明确等我们都很关注,但你认为的重难点在别人看来却不一定是重难点。在德才不能兼备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要成人是第一位的。《论语•学而第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但我们更要以孩子的成人为教育的基石。在分数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对分数关注的太多了:老师、学校、家庭几乎清一色地重知识而轻德育,只看重知识,而不重视人品,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以前老师们在一起总是比较谁做成了大官,可如今没人提及了,高官看不起昔日的老师,而且很可能今天是高官,明天就是阶下囚,但反过来说这难道不是昔日老师教导的结果吗?老师如果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不待见成绩差的学生,在学生中自然难以留下好的印象。其实北宋司马光早给过才和德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总而言之,从课堂教学中细节入手,一点一滴做起,改变我们以往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欣赏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乐观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实践的能力、健康的人格、勇于和人沟通交流、敢于质疑和批判创新的精神。改变中国教育现状,从课堂教学开始,从每一个老师开始。

参考文献:

[1]朱丽萍.提高课堂观察能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9).

[2]李志贵.关注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人民教育,2009.

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数德育老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