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视角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研究

2014-07-19赵朝霞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大学生

赵朝霞

以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群体差异性为切入点,进行宗教信仰状况比较分析,建议应以积极态度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事实,坚持全面性和差异性、人防与机制预防、正面引导与解决困难相结合的差异化教育模式,重点关注“易感人群”、占领思想阵地、健全防范机制。

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高校校园存在宗教现象已是不争事实,虽非主流文化,却通过多样途径影响着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差异性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原因,掌握易信仰宗教学生群体,开展个性引导,提升工作效度。文章采用抽样调查法,发放1620份,有效回收1555份,调查范围涵盖教育部直属综合型高校和地方高校。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群体分析

1.性别差异

层次影响上,浅层次影响女生高于男生,“生活中常祈求神明”女生58.9%,男生42.8%;深层次影响男生高于女生,信教比例男生8.0%,女生仅5.2%。

网络影响男生高于女生,曾经浏览过宗教网站男生12.8%,女生7.7%;曾参加网络宗教活动男生5.7%,女生仅1.5%。

起始时间上,小学起信教男生高于女生,高中后信教女生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心智发展历程有关,小学女生成绩多优于男生,高中则相反。在成绩不如既往或与远离目标时,女生希望神明庇佑取得好成绩或被认可,增加了信教可能。

坚定度男生坚定于女生。“是否会要入党放弃信教”,男生否定回答为45.4%,女生仅35.0%。

2.民族差异

信教比例少数民族学生(简称民族生)高于汉族,为12.5%,汉族4.3%。

信仰缺失上,民族生高于汉族。“从来没有”思考过个人信仰的民族生占25.0%,汉族仅14.0%;“有过认真地思考”比例恰相反,“人生是否应该有精神生活的追求”问题结果雷同。

信教目的上民族生依次为精神寄托37.5%、结交朋友29.2%、修身养性20.8%、救苦救难8.3%;汉族生是精神寄托60%、结交朋友、25.5%、修身养性3.8%、救苦救难3.2%。可见汉族生信教目的较单一,民族生信教目的相对复杂些。

坚定度上,民族生比汉族生更坚定。“是否会要入党放弃信教”,民族生否定回答58.3%,汉族生仅40.8%。

3.专业差异

信教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文科、医学、工科、理科、农学,说明与人相关专业学生更易信教。

信仰基督教从高到低学科依次为人文、工科、理科、农学、医学,其他宗教未呈现特别差异,但几乎每个学科都有人选新兴宗教,这也许是新兴宗教在大学生中萌发的提示,希望引起重视。

宗教与科学关系判断上,认为“宗教和实证科学相冲突”依次为农学27.8%、理科22.2%、工科21.46%、文科20.51%、医学17.86%。其原因可能类似于文科、医学学生易信教的原因。

4.年级差异

新生入学和毕业阶段时易受宗教影响。按年级统计“大学开始信教”比例,大一1.5%,大二2.5%,大三2.4%,大四3.2%,高增期表现在新生入学与毕业阶段。究其原因,与新生“断乳期”有关系,此外大四恰好是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对自身发展的担忧直接影响其宗教信仰。

信教目的随年级增加有所变化。获精神寄托是学生信教的主要目的,随年级增长,精神寄托目的逐渐减弱,交友目的会逐渐增强。

对他人信教关心度随年级增长呈现快速下降态势。大一答“不在意”仅11.7%,大四为19.7%。说明随年级增长,学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削弱了对周边人的关心和关注。

二、把握个体差异,巩固防范宗教渗透的薄弱环节

1.坚持教育全面性和差异性相结合,重点关注“易感人群”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缺失,已成为学生信教的重要而起决定性的因素,必须引起重视。要保证全面化教育,强基础、重实效,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念。要注重差异化教育,加大对理想信念缺乏和偏差大学生的关注。

强化宗教文化教育。普及宗教常识,增强对非法宗教和邪教辨识力,关注学科教育内容差异性,如面向人文和医学学生,重点介绍宗教知识与生命神圣价值的相似相异以帮助理解生命意义等。引导理性看待身边宗教现象,重点加强信教学生周围学生群体引导。

强化法律法规教育。引导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点面向信教学生开展宣传,明确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提升合法宗教活动自觉性,杜绝校园内违法宗教行为。

强化心理康教育和服务。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重点关注心理彷徨期,从完善自我意识、合理调节情绪、有效释放压力、塑造健康人格等帮助建立有效心理防御机制,增强信教“免疫力”。

2.坚持正面引导与解决困难相结合,重点抢占思想阵地

发挥课堂主阵地弘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贴近大学生生活,提高工作实效性。

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始终用阳光健康的“中国好声音”主导校园文化,优化环境,筑牢防线,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号召力。

搭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发挥党团组织学生思想引领力,发挥学生社团思想影响力,发挥精品社团特色示范力。拓宽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走进基层,全面实现自我价值。

帮助学生解实际困难。通过深入细致帮扶工作将宗教渗透防线前移,营造和谐温馨、人性化的育人环境。重视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培养健康心理意识;健全多元资助体系,经济减压带动心理减负;完善多维就业服务体系等。

3.坚持人防与机制预防相结合,重点完善防范机制

以正面引导为龙头,建立有效预防机制。建立健全师生思想状况调研和跟踪分析制度。通过多样化活动加强宗教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鉴别能力,增强对非法宗教和邪教的认知力和免疫力。

以日常管理为基础,建立完善宗教管理网络。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为原则,联合保卫、学工、后勤、宿管、统战、教学、网管等部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形成由一支专兼结合、师生共存的宗教渗透监控队伍。

以安全稳定为目的,建立宗教事务应急机制。发挥管理网络优势,健全宗教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校内外协同,了解掌握邪教和非法宗教在学校及周边活动情况,加大对非法宗教活动制止力度。对已发现的校园传教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果断稳妥处置。

参考文献:

[1]李志英.信教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成因分析[J].科学与无神论,2007,(02):121-124.

[2]宋兴川,金盛华.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1):92-96.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课题《新形势下高校稳定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0JDSZ1013)研究成果。

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大学生之歌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