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仍应大力倡导“全面发展”

2014-07-19冯朴

江苏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通识全面发展学科

冯朴

曾经,受“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等偏激观点的影响,反对学校评选“三好学生”的呼声甚高,似乎优秀的教育就不应该倡导全面发展,而应该多培养所谓的“偏才”“怪才”。其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早在中国近代,就由王国维、蔡元培、张伯苓等前辈大师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发展”被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直到今天,“全面发展”依然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德、智、体诸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缺一不可。其实,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好各门学科。试想,德、智、体几方面的基本素养若有某一方面缺失了,还能是一个完整的人吗?更不用说是人才了。按照“木桶原理”来理解,人才发展的高度最终要受到“短板”的制约。因此,在一个人的发展中,若因德智体某一方面的缺陷,则可能成为“废品”“次品”甚至是“危险品”,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因此,在人的发展中,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完整地构成了人的基本素质。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和谐发展的人。

就学科教学而言,各学科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从人成长规律来看,必须兼顾通识性与专业性的统一。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阶段过早地将文理进行分科,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程红兵先生在《科技的另一半是人文》一文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摒弃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没有人文的科学,将最终失去科学;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学,将最终阻碍科学人才的诞生”。基础教育是为人才成长奠基的教育,应该以通识教育为主。学科的分类本身是人为的,科学本是无界限的,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只是人类在特殊的阶段,为了认知和教育的需要而人为地把科学分为不同的学科,才有了分科教育。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苏联首先尝试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科际联系”,尝试不同学科间知识、能力、方法的相互联系和迁移。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在重视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通过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跨学科课程的开设,兼顾通识性与专业性的统一。从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堪称大师的人,都是人格高尚,志向远大,文理兼通,学贯中西,具有扎实功底又有自己专业领域的特别人才,而不是所谓的偏才、怪才。钱学森倡导的“大成智慧”教育,为教育改革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路。钱学森提出,学校教育中,要理、工、文、艺相结合,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齐发展。他说:“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大家都敞开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所有知识都在于此。所以,我们不能闭塞。”他强调,我们掌握的学科“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学却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钱学森还特别强调:“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为创新人才的奠基,需要培养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更要有坚实的基础和高尚的人格。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最值得倡导的育人模式是基础加特长。所谓基础,是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合格,并完成各学科的通识学习。所谓特长,是指学生对某些学科和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并深入钻研,达到一定的深度。中学阶段,不要把学生当成某一个学科的专家来培养,在教学中无限制地加深拓宽,而应该更多地进行通识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高尚人格的培养。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钻研,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猜你喜欢

通识全面发展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超学科”来啦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