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4-07-19顾建元

江苏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模块课程发展

顾建元

教师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着当前的学校教育,也影响着未来的教师培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当前的区域教师教育,没有构建完善的、科学的体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往往呈现无序、无为、低效的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学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一、当前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前瞻性不足

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应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未来教育将呈现国际化、现代化、民主化、信息化、多样化、终身化等特征。而未来教育的这些特征要求未来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特点:未来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未来教师要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未来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未来教师的理念与素养要与时俱进;未来教育的民主化,要求未来教师应成为平等教育的实践者;未来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未来教师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未来教育的终身化,要求教师应有终身学习精神。

但是,在目前的教师教育中,由于教育机制、课程设计及教育内容等因素的限制,区域教师教育往往缺少前瞻性思考,没有长远规划,不能从未来教育、未来教师的需求出发,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只是满足于零散的教育理论和碎片化的学科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

(二)科学性不足

因相关教师教育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制度的不系统、不全面、不明确等弊端的存在,所以区域教师教育往往缺乏科学性:在课程设计上,没有体现系统性;在教育内容上,呈现随意性、表面化特点;在教育对象上,没有对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合格教师、新教师进行层次区分,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说教轻实践,重灌输轻互动,忽视教师发展的主动性。

我们认为,要构建教师教育体系,必须要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而保证教师教育的适切性。如果没有对教师专业发展核心要素的清晰认识,教师教育就会陷入随意、混乱的状态。

(三)实效性不足

当前的教师教育,没有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没有能有效激发教师的主动发展精神,没有明确教师个体的发展路径,难以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个性特征教师的发展需求。

当前的教师教育,没有真正成为推进学校品牌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的品牌建设,离不开品牌的定位与策划、内涵的发展与维护,更离不开品牌教师的有力支撑。但当前的教师教育缺乏自觉的品牌建设意识,没有将教师教育与学校的内涵发展、品牌建设联系在一起。

当前的教师教育,没有真正成为促进区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论认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环境论认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创造激发主动精神及责任感的良好教育环境。教师教育,肩负着探索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职责,肩负着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精神的重任,但就现状而言,教师教育尚未真正成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教师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区域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与园区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密切相关。园区教育局深切认识到,开展教师教育,必须正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是保证教师教育效果、促进教师良性发展的关键。我们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提炼为基础力、发展力和领导力三项。

(一)基础力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职业理解力、课程把握力、知识掌握力和教学实践力,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赋予的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称之为“基础力”。

1.职业理解力。主要包括教师对职业道德、专业理念等方面的理解力。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正是教师使命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业理念是教师的立教之本,体现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2.课程把握力。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把握力,主要包括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把握能力。

3.知识掌握力。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决定教师必须具有知识掌握力。知识掌握力,主要包括教师对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方面的掌握能力。

4.教学实践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才能将教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才能将教育智慧转化为学生智慧。教学实践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

(二)发展力

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必须具备学习力、研究力、合作力和反思力,这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所赋予的专业成长能力,称之为“发展力”。

1.学习力。教师面临学习化、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必须把学习作为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教育的变革性与发展性,决定教师必须具备将发展要求、经验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学习力主要包括阅读力、转化力等。

2.研究力。教师既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也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必须在理论指导下以教育行动研究方式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研究力主要包括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等。

3.合作力。主要包括校际之间的合作能力、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力、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能力、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良好关系的能力等。

4.反思力。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反思力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反思力、教学实践反思力等。教育管理反思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教学实践反思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的合理性,更是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有效方式。

(三)领导力

教师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组织力、决策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这是教师职业的组织性所赋予的组织管理能力,称之为“领导力”。

1.组织力。组织力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的组织能力、教师的组织能力等。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其组织能力是胜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能力,是推进科学管理、高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对教师而言,其组织能力在教师的整体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

2.决策力。决策能力是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主要包括办学的决策力、管理的决策力、教学的决策力等。校长的办学决策力,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否正确;管理部门的决策力,决定了部门资源的配置能否实现最大效益;教师的教学决策力,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否达成。

3.控制力。控制能力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的控制力、教师的控制力等。教育管理者的控制,决定了教育管理的方向,主导管理朝预期方向发展。教师的教育活动控制,发挥了对教育计划、内容方法、学生活动以及师生情感的调适作用,并通过激励与评价等手段,保障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4.影响力。影响力是学校优秀教师团队的重要特征,主要包括个体的影响力和团队的影响力。教师个体的影响力,影响着身边教师,更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教师团队影响力是评判学校质量高低的核心价值标准,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同时,一个优秀教师团队对教师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教师教育课程,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教师教育任务和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结构

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三主线、四模块”课程结构。“三主线”,指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即基础力、发展力、领导力的12个维度进行设置;“四模块”,指课程设置结构由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构成。

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二)教师教育课程特点描述

分层设置课程,体现教师教育的针对性。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带来园区教育规模和教师数量的剧增。园区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征突出;新教师不断加盟,区域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降低趋势明显;一批骨干教师处于职业倦怠期或高原期而无法自我超越的现象有所体现。“三主线”纵向课程关注了教师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以课程内容的层次性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发展需要。同时,“三主线”纵向课程又关注了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课程内容的递进性支撑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让教师保持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状态。

改革课程结构,体现教师教育的科学性。课程结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师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四模块”横向课程有机整合了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突出了课程之间的融通性;理论课程模块强调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通识课程模块重视了对教师教育情感的培养、对教育形势和发展要求的把握以及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促进;教育实践课程模块关注了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教育智慧的积淀。同时,“四模块”横向课程又关注了教师个体与群体的发展特点,也关注了局部与整体的岗位特征,体现了课程菜单设置的全面性和不同受训者对课程菜单的选择性。

优化课程内容,体现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把握和实施。“三主线、四模块”课程内容,重视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关注了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教育理论对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教师适应当前、寻求突破、实现超越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提升区域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强支柱,为区域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组织实施

教师教育的组织实施,是提高教师教育效果的根本保障。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复杂性,教师教育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决定了教师教育要以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资源为依托;教师的层次性,教师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教师教育要以教师发展中心(苏州工业园区教师教育的组织实施主体为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其前身为园区教学研究室)和基地联动为支撑;教师的参与性,教师教育的目的性,决定了区域教师教育要以创新的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为保证。

(一)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增强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未来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需要科学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智能与教育专业智能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程、理论课程模块教育,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前沿信息的授课教师为支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独特优势,雄厚的人才资源决定其能够担当此重任。加强与高等师范院校合作,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坚强后盾。

(二)倡导教师发展中心与基地学校联动,保障培养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教育面广量大,既要关注新手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等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层次性,还要关注教师在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教师的层次性、差异性,决定了教师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教育的组织需要由教师发展中心与基地共同担当,才能满足区域内不同层次教师教育多样性的要求。因此,园区教育局确定了首批十所基地学校承担教师教育任务。

(三)完善教师教育的制度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要求: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教师在一年内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500学时,骨干教师要在研修中提高。但是,目前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还没有立法。为保障区域推进教师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构建激发广大教师成长意识的创新机制,需要完善促进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和任务的配套制度,因此,园区教育局出台《课程结构中的课程等级与课时设定》《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与接受教育课时的规定》等文件,并对基地学校开展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效果的跟踪评价。教师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考核,采取分级管理模式。校级课程教育由学校组织、实施与考核,基地级课程教育由基地学校组织、实施与考核,区级课程教育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与考核。

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没有旧例可循,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深知改革的艰辛与风险,因此谨慎行事,架构与实施同步,开发与组织并重,稳步快走,力争探索出适切的、有效的教师教育新路径。

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教师教育课程,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教师教育任务和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结构

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三主线、四模块”课程结构。“三主线”,指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即基础力、发展力、领导力的12个维度进行设置;“四模块”,指课程设置结构由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构成。

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二)教师教育课程特点描述

分层设置课程,体现教师教育的针对性。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带来园区教育规模和教师数量的剧增。园区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征突出;新教师不断加盟,区域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降低趋势明显;一批骨干教师处于职业倦怠期或高原期而无法自我超越的现象有所体现。“三主线”纵向课程关注了教师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以课程内容的层次性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发展需要。同时,“三主线”纵向课程又关注了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课程内容的递进性支撑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让教师保持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状态。

改革课程结构,体现教师教育的科学性。课程结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师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四模块”横向课程有机整合了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突出了课程之间的融通性;理论课程模块强调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通识课程模块重视了对教师教育情感的培养、对教育形势和发展要求的把握以及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促进;教育实践课程模块关注了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教育智慧的积淀。同时,“四模块”横向课程又关注了教师个体与群体的发展特点,也关注了局部与整体的岗位特征,体现了课程菜单设置的全面性和不同受训者对课程菜单的选择性。

优化课程内容,体现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把握和实施。“三主线、四模块”课程内容,重视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关注了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教育理论对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教师适应当前、寻求突破、实现超越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提升区域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强支柱,为区域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组织实施

教师教育的组织实施,是提高教师教育效果的根本保障。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复杂性,教师教育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决定了教师教育要以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资源为依托;教师的层次性,教师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教师教育要以教师发展中心(苏州工业园区教师教育的组织实施主体为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其前身为园区教学研究室)和基地联动为支撑;教师的参与性,教师教育的目的性,决定了区域教师教育要以创新的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为保证。

(一)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增强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未来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需要科学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智能与教育专业智能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程、理论课程模块教育,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前沿信息的授课教师为支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独特优势,雄厚的人才资源决定其能够担当此重任。加强与高等师范院校合作,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坚强后盾。

(二)倡导教师发展中心与基地学校联动,保障培养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教育面广量大,既要关注新手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等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层次性,还要关注教师在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教师的层次性、差异性,决定了教师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教育的组织需要由教师发展中心与基地共同担当,才能满足区域内不同层次教师教育多样性的要求。因此,园区教育局确定了首批十所基地学校承担教师教育任务。

(三)完善教师教育的制度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要求: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教师在一年内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500学时,骨干教师要在研修中提高。但是,目前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还没有立法。为保障区域推进教师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构建激发广大教师成长意识的创新机制,需要完善促进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和任务的配套制度,因此,园区教育局出台《课程结构中的课程等级与课时设定》《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与接受教育课时的规定》等文件,并对基地学校开展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效果的跟踪评价。教师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考核,采取分级管理模式。校级课程教育由学校组织、实施与考核,基地级课程教育由基地学校组织、实施与考核,区级课程教育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与考核。

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没有旧例可循,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深知改革的艰辛与风险,因此谨慎行事,架构与实施同步,开发与组织并重,稳步快走,力争探索出适切的、有效的教师教育新路径。

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教师教育课程,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教师教育任务和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结构

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三主线、四模块”课程结构。“三主线”,指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即基础力、发展力、领导力的12个维度进行设置;“四模块”,指课程设置结构由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构成。

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二)教师教育课程特点描述

分层设置课程,体现教师教育的针对性。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带来园区教育规模和教师数量的剧增。园区教师队伍年轻化特征突出;新教师不断加盟,区域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降低趋势明显;一批骨干教师处于职业倦怠期或高原期而无法自我超越的现象有所体现。“三主线”纵向课程关注了教师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以课程内容的层次性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发展需要。同时,“三主线”纵向课程又关注了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课程内容的递进性支撑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让教师保持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状态。

改革课程结构,体现教师教育的科学性。课程结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师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四模块”横向课程有机整合了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突出了课程之间的融通性;理论课程模块强调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通识课程模块重视了对教师教育情感的培养、对教育形势和发展要求的把握以及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促进;教育实践课程模块关注了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教育智慧的积淀。同时,“四模块”横向课程又关注了教师个体与群体的发展特点,也关注了局部与整体的岗位特征,体现了课程菜单设置的全面性和不同受训者对课程菜单的选择性。

优化课程内容,体现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把握和实施。“三主线、四模块”课程内容,重视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关注了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教育理论对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教师适应当前、寻求突破、实现超越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提升区域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强支柱,为区域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组织实施

教师教育的组织实施,是提高教师教育效果的根本保障。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复杂性,教师教育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决定了教师教育要以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资源为依托;教师的层次性,教师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教师教育要以教师发展中心(苏州工业园区教师教育的组织实施主体为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其前身为园区教学研究室)和基地联动为支撑;教师的参与性,教师教育的目的性,决定了区域教师教育要以创新的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为保证。

(一)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增强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未来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需要科学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智能与教育专业智能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程、理论课程模块教育,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前沿信息的授课教师为支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独特优势,雄厚的人才资源决定其能够担当此重任。加强与高等师范院校合作,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坚强后盾。

(二)倡导教师发展中心与基地学校联动,保障培养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教育面广量大,既要关注新手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等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层次性,还要关注教师在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教师的层次性、差异性,决定了教师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教育的组织需要由教师发展中心与基地共同担当,才能满足区域内不同层次教师教育多样性的要求。因此,园区教育局确定了首批十所基地学校承担教师教育任务。

(三)完善教师教育的制度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要求: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教师在一年内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500学时,骨干教师要在研修中提高。但是,目前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还没有立法。为保障区域推进教师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构建激发广大教师成长意识的创新机制,需要完善促进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和任务的配套制度,因此,园区教育局出台《课程结构中的课程等级与课时设定》《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与接受教育课时的规定》等文件,并对基地学校开展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效果的跟踪评价。教师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考核,采取分级管理模式。校级课程教育由学校组织、实施与考核,基地级课程教育由基地学校组织、实施与考核,区级课程教育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与考核。

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没有旧例可循,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深知改革的艰辛与风险,因此谨慎行事,架构与实施同步,开发与组织并重,稳步快走,力争探索出适切的、有效的教师教育新路径。

猜你喜欢

模块课程发展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