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表达:习作教学的理智变革

2014-07-17吴勇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言语文体个性化

吴勇:“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现任无锡市新区教培研中心副主任。所主持的“童化作文”研究课题获得江苏省首届教育科学“精品课题奖”。先后出版《儿童写作论》《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等专著四部。几年来,在省内以及全国各地执教观摩课、讲座近百场。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6-0073-03

个性化在课程改革中成为热点词,不少教学改革将个性化作为核心标识。习作教学也竭力倡导“个性化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不难看出,“自由表达”、“创意表达”、“想象表达”,这是习作教学走向“个性化表达”的具体形式。从师本的小学作文教学走向生本的习作教学,个性化作为课程和儿童文化的一种标识,已经逐渐进入教学视野,这不仅是一次儿童人性的顺应和回归,更是一次习作教学的理智变革。

一、个性化表达的适切性

任何一个概念的提出都基于一定的现状和背景。当下,由于儿童习作中写空话、套话、假话呈蔓延之势,本真写作成为一种奢侈。倡导个性化写作,这是习作教学走向变革的应然选择,也是习作教学对儿童文化的重新观照。

其一,个性化表达基于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自然世界如此,人的世界亦然。在这个高速变化的世界中,尽管人在不断被社会环境挤压和同化,人性在“丛林法则”面前不断扭曲和异化,但是生命的独特性无法遮蔽和掩饰——不同的人,出发点不同,行进的路径不同,言说的方式不同,未来的走向不同,独特性成了时代浪潮中不可淹没的航标。因为,有了个性,就保持了人性,就证明了自我存在。在一个关注人、重视人的社会里,尊重个性化表达是最典型的外显特征;在一个呵护人、重视人的教育环境中,实现个性化表达是教育体制的时代精神。

其二,个性化表达基于儿童文化属性。在解放人的大潮中,发现儿童, 将童年视作一个人生命中的独特时期,可谓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这个独特时期中,文化学者将童话、活动、游戏作为这个阶段最典型的文化特征。童话非科学、非理性的“诗性逻辑”,带给儿童的是一个天马行空、思接千载的自由世界;活动则解放了儿童的四肢和感官,带给他们一份份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体验;游戏让儿童获得了更多的角色体验,使之在成人规则内外进出自如。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无隔。可以这样论断:每一个童年个体,都是自由的;每一个童年个体,都个性飞扬。在小学阶段,倡导个性化表达,可谓恰逢其时;在儿童刚刚学习写作之初,就弘扬个性化表达,是适宜童性的文化自觉。

其三,个性化表达基于习作启蒙机制。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时期,凸显儿童的个性化,就是对儿童自然天性的不加节制和大力彰显;弘扬个性化,旨在对儿童写作兴趣的涵养和培育。在这个阶段,引导儿童学习写作,就是让儿童率性写作,让儿童活动写作,让儿童游戏写作,总之就是让儿童快乐写作,过度的文体规范,繁杂的知识要领,都是儿童走向个性化表达的大敌。因此,在这个阶段,不少教师提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让儿童写作内容上自由选择,不划定精确范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对儿童选择的文体样式不加限定,表达方法上可以含混模糊;“怎么想就怎么写”——在儿童习作的价值意义上立足真实高度,不揠苗助长。这样的习作教学机制在儿童写作的启蒙阶段是非常适切的,是适合儿童言语成长规律的。

马正平先生说“写作是人言语和精神秩序的建构”。这是对个性化表达极好的注脚。习作教学要走向儿童,真正促进人的言语和精神成长,必须将个性化表达作为其中要义,不仅要在课程理念上充分彰显,更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力求将其作为提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二、个性化表达的限定性

任何一个教学概念的演绎,都是置于一个整体的教育系统之中实现的,它在与系统中的其他教学要素的交互中,才能形成自身的价值内涵,才可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个性化表达的意义和力量在习作教学系统之中不是一枝独秀、举足轻重的,它还受到多重因素的束缚和影响,有着自身的局限性。

其一,个性化表达与文章规矩。 文章体式不同,言语形式和表达结构也不相同,梁启超先生称之为文章规矩, 他曾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书中提到:“文章一部分是结构,一部分是修辞,前者名文章结构学,后者名修辞学。文章好不好,以及能够感人与否,在乎修辞。不过修辞是要有天才,教员只能教学生做文章,不能教学生做好文章。”儿童学习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不同体式的文章写作方法,即学习文章规矩。个性化表达对应的是开放,着眼的是人,而文章规矩对应的是入格,着眼的是文,这两者势必形成一对矛盾,如何做到开放和入格兼顾,如何做到化文为人,这是倡导个性化表达无法回避的问题,否则个性化表达就会陷入到信马由缰、肆意妄为的泥潭,丧失原本的教学价值。

其二,个性化表达与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存在价值在于教儿童写作,只要有教的存在,就有着与习作文体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主要落点就是鲜活的文体写作知识。知识是理性的,一方面对儿童写作具有促进作用,让言语表达更具体、更到位;另一方面却具有限制性,控制非主题表达,以防止习作者东拉西扯、胡编滥造。个性化表达常常是感性的,率真的,它不仅在言语内容上求新求异,横跨时空,致使文章主题不够集中;更是在言语形式上求奇求变,不加约束,导致文体特征淡化模糊。因此,个性化表达常常是习作教学的另类“逃逸”,当下的不少个性化表达的提出背景就是反教学,反体式。可是儿童习作一旦离开知识滋养和支持,个性化表达还能走多远,还能走多久?很可能就会成为儿童言语成长的绊脚石。如何将理性的教学和感性的个性化表达之间彼此融通,这是习作教学研究的紧要命题。

其三,个性化表达与社会关系。儿童的习作作为一篇言语作品,具有交际功能,它可能面向众多的读者,需要读者的检验,读者的评判,读者的认同。因此,一篇言语作品“不仅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而且作为一种‘交流的重要方式,实际上就是参与社会生活乃至改造社会生活。他们的表达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规定,诸如与读者的关系、与被写作对象的关系、与现实政策的关系、与写作媒介的关系、与写作形式的关系等,不一而足,这些关系所具有的规定性决定了他们的表达不是自由的,或者说在这诸多关系规定下的‘自由表达。”一篇习作与社会有着如此复杂的关联,有着众多诸种的“不自由”, 如此看来,个性化表达不是习作者一个人的个性化,而与各种社会关系协调下的个性化;个性化表达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而是一个应该放置在言语社会学范畴内探讨的系统问题。

洞察个性化表达复杂背景和外延,为的是避免它在教学操作上的简单化、虚浮化;让个性化表达教学更富理智,更具智慧;让个性化表达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行动,不再沦为一句海市蜃楼般的理想口号。

三、个性化表达的辩证性

个性化表达的教学化,是当下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理智的教学的平台上,个性化表达的难题可以破解,个性化和教学化之间的障碍可以打通。在教学实践中个性化表达可从四个维度展开:

一是个性化表达的是特立独行的童年故事。童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存在,而是一个动感而富有情趣的故事篇章。童年故事的主角就是每个儿童自己,在每个童年故事里,都住着一个真实、自在而隐匿的自我。习作教学要走向个性化表达, 首当其冲的就是走进每个儿童故事世界,召唤各自的童年秘密,将每个儿童独特的生活当做一部活生生的“童史”,不断挖掘,不断生长,不断丰富。同样的故事主题,在不同的个体生命世界中住着不同的故事人物,拥有不同的故事场景,产生不同的故事情节,形成不同的故事结局,习作教学就是在写作内容的“大同”中追寻个体的差异,让“差异”成就每个儿童的精彩,用“差异”来提升各自习作的魅力,用“差异”来考量每篇习作的价值,让“求异求新”成为儿童选择习作内容的自觉意识,使“求异求新”在选材这一教学环节中具体化、操作化。

二是个性化表达的是不加雕琢的独特感受。纵观儿童习作,发现其中的假话、空话、套话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儿童拔高自己思想,竭力用成人 “标签化”说教方式来写作。习作教学的个性化表达就是让每个孩子远离成人言语,鼓励说梦话——自由幻想、联想,倡导说真话——发自肺腑的,不吐不快的,愿意听痴话—— 天真的、浪漫的童言稚语。面对儿童习作中所谓消极的、落后的、不健康的言语,教师不要以自身的道德优势作为评判依据——在评改中一律删除,在讲评中一味批判,而是要从个性化表达角度加以呵护,给予适当褒奖。面对儿童的个性化表达,教师不要片面地将习作和做人结合起来,生硬地将习作与品行贯通起来,牵强将习作和作者的现实表现拉扯起来,习作就是习作,不要有太多联想和涉及,否则儿童的细腻而纤弱的独特感受就会噤若寒蝉、隐遁无踪。

三是个性化表达的是适宜文体的自主言说。在当下习作教学中,制约儿童个性化表达的其实不是文体习作知识,而是教者附加在习作上字数要求、修辞使用,好词佳句数量等,这是当前小学生文风不正、语辞漂浮的根本原因。习作教学的个性化表达与修辞无关,与文笔无关,儿童的表达只要适合文体的,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实践的,在文体知识支持下写出来的、读者读得懂的原生态言语就是个性化表达。个性化表达不是一种表达技巧,更不是一种修辞方法,而是一种适合自身言语特征的自信表达,还是一种凭借一定文体知识进行的自在表达,更是一种愉悦自身和读者的自得表达。

四是个性化表达的是与众不同的社会认知。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习作中,常常要求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态度等,特别是在交际功能类文体习作中尤为明显。在习作指导课《我建议——》中引导儿童针对问题现象,向适合的对象进行建议。在本次教学中,“个性化表达”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发现生活上不如意的现象,列出建议主题;二是针对不如意的现象,提出合情合理的改进策略。儿童的观察力越高,理解力、思辨力越强,个性化表达的水平就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儿童的个性化表达水平,还与习作过程中知识教学有关,教师的文体知识教学越精准,引导儿童的思维和理解就会越发深入和独特,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就越强,言语表达就会越个性化。

教学对个性化表达是一把双刃剑。因此,习作的个性化表达教学需要在知识规定与个性开放之间平衡有度,理智选择,拿捏得当,教学才能解放儿童的个性,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个性化表达。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猜你喜欢

言语文体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另类文体巧谋篇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同桌宝贝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