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生把个性化素材积累当日子过

2014-07-17顾勇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工屈原主旨

顾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6-0052-03

顾 勇: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政协委员。曾主编、参编高中语文教辅用书20余本,在各种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艺术核心就是“融通”,即通过“化”达到教与学过程与环境诸要素的生活化融通。具体点讲,就是努力实现课堂语文教与学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的融通,实现学生课内体验、感悟的生活化与学生课外生活化地观察、阅读、思辨、感悟,不断提升体验和感受能力的融通,实现课内表达导练生活化与学生课外生活化地历练表达的融通。江苏省泰州中学的董旭午老师的这种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对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课外生活中进行个性化的活素材积累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那么,究竟该怎样来合理操作呢?他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抓实了以下三步:

一、在课文学习中指导个性化素材积累

不妨就以教读《渔父》为例来说明。课文的主旨内涵是:屈原为守住自己的高洁之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惜用死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与忠烈,死得其所。也就是说,若把屈原的故事作为素材积累下来,一般都会以这个主旨内涵为素材的灵魂的。当学生写相类主题的作文时,就可以运用这个素材。这个结论当然没有错,但似乎太单一了,也容易导致学生过于教条。为此,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辩和探究:屈原到底应不应该选择死?记得学生论辩这个问题时,气氛异常激烈,曾生发出这么几种较为突出的观点:①屈原没必要选择死,为昏庸的国君去死,是愚忠;②屈原不应该选择死,不死还有可能写出更伟大的作品;③屈原不必选择死,死了也改变不了现实,白死;④屈原为什么要死,独善其身就是了;⑤屈原选择死是不懂得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才是最有价值的;⑥屈原应该选择死,用死来唤醒国君的昏聩,挽救出国的命运;⑦屈原只能选择死,因为他已经失宠了,又得罪了那么多权贵,活着也没啥意思了;⑧只有选择死,因为屈原已经彻底绝望了,连梦都被彻底挤碎了……

董老师认为,同学们发表的是自己独立的见解,讲得都很在理,也都给屈原的故事赋予了独具个体生命色彩的灵魂。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讲,这些理解就代表了对屈原选择死的这个素材的认识,这就是个性化、生命化的素材积累,这才是用生命在做真思辨、真探究和真积累。学生再写作文时,恐怕就不会那么单一地运用这个素材了。此外,像引发学生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性思辨——屈原宁死不肯同流合污,司马迁为理想隐忍苟活,谁的做法更可取?对老庄的“无为无功”思想进行引申性思辨——老庄的无为无功思想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有什么价值?对崔莺莺的爱情观进行逆向思辨——莺莺母要求张生科考取得功名都错了吗?这些,都是很有益的做法。不仅如此,还要注意在课内打好基础,自然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二、在课外美读中指导个性化素材积累

同理,学生在课外阅读美文时,也可以像课内学课文那样,运用发散、引申、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对所阅读的美文的主旨内涵进行多维思辨和探究,最终形成有生命烙印的活素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要经历月考、半期考、期末考以及联考等多种考试。每次考试时,试卷上都会有一篇(甚至两篇)很有内涵的美文,董老师注意指导学生对其主旨内涵进行思辨和探究,直至养成这样的自觉和习惯。如,某次月考试题的阅读文本是查干的散文《红叶归处是秋风》。他借讲评试卷之机指导学生对文本的主旨内涵进行思辨和探究,最终的结论是:人并不是万物的灵长,人甚至不如自然物那样能够坦然、洒脱地面对死亡;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孰高孰低、谁优谁劣,天人合一,人要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再如,某次半期考试题的阅读文本是梁晓声的小小说《老妪》,经过师生合作思辨和探究,最终把这篇小小说的主旨内涵确定为:近乎本能的尊贵的人心是神圣、崇高和伟大的,不论这个人本身多么卑微或显达。在这样尊贵的人心面前,任何鄙视或怜悯、施舍都是猥琐甚至龌龊的。董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让每一次做卷体验和试卷讲评都能够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个性化素材积累的机会,并且学生还能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背景下自觉去做。一次次这样的体验、积累和历练,一篇篇阅读文本的人文内涵,不仅会使学生积累下丰富的个性化素材,无疑还都会成为学生的一笔丰厚的人生财富。

三、在课外感闻中指导个性化素材积累

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民工绑架了老板的儿子。之前,他在老板那里干了八个月,却没有拿到一分钱。他几次求老板先预支点儿钱,哪怕几百元也行。他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天也离不开药。孩子上学也要用钱。还有他的妹妹,因为失恋患了精神病,他还要为妹妹治病,他不能看着妹妹天天披头散发满街乱跑。他每次找老板要钱,老板都一脸的不耐烦。往往他还没说上几句话,就被老板叫来的保安赶出了办公室。

终于,他忍无可忍,绑架了老板的儿子。后来,他后悔了,他完全可以跑掉,但他怕孩子一个人出什么意外,也怕孩子害怕,便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当警察出现的时候,孩子在他的怀里睡得正香。

他被判了五年。旁听席上的人都为他惋惜,说到底是不懂法,否则,也就不会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他那个风雨飘摇的家该怎么办呢?就在法官要宣布退庭时,从旁听席上传来个苍老的声音:“等等,我有话要说。”大家扭头望去,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妇人。有人认识她,她是男孩儿的奶奶,也就是老板的妈妈。孩子被绑架之后,老人一病不起,那是她最爱的孙子,也是孙辈中唯一的男孩儿。众人的心里都有些紧张,或许,老人还要提额外的条件,那个已经一无所有的民工还能承受得起吗?人慢慢地向被告席走过去。她站在民工面前,大家看到,她的嘴角在抖动。大厅里鸦雀无声,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突然,老人弯下腰,向民工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原告席上的老板,他想母亲大概老糊涂了。

老人抬起花白的头,泪水流了一脸。良久,她缓缓地说:“孩子,这第一躬,是我代我的儿子向你赔罪。是我教子无方,让他做出了对不起你的事。该受审判的不应该只是你,还有我的儿子,他才是罪魁祸首。这第二躬,是我向你的家人道歉。我的儿子不仅对不起你,也对不起你们一家人。作为母亲,我有愧呀。这第三躬,我感谢你没有伤害我的孙子,没给他的心灵留下丝毫的阴影,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孩子,你比我的儿子要强上100倍。”

老人的一番话,令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而那个民工失声痛哭,是感动,也是悔恨。事情的结果是,老人的儿子不仅向民工支付了工钱,还把那个民工的母亲和妹妹接到城里来治病。故事以喜剧结束。

类似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很多,常会见诸报刊。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未必尽能很生命化、个性化地把它提炼、积累成自己的活素材。对于这则故事,学生不妨从民工、法院、老板、老板母亲等维度进行深入思辨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人要有法律观念,再难也要守法;法不容情,但也要以事实为依据;人不能太冷血,睁着眼睛做昧良心的事;做人不能违背良心和道义,宽容和大义可以救赎罪恶的灵魂等。当然,学生还可以从这个民工无奈、忍无可忍,违法、绑架小孩,后悔、保护小孩,最后被警察抓住这过程入手,对他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进行思辨、剖析,得出结论,进而揭示出这个故事更为丰富的主旨内涵。这样一来,这个并不复杂的真实故事,也就成了一个主旨内涵丰富、独具学生生命和人格色彩的活素材。总之,面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真实故事,学生不能总是简单化、接收式地死积累,而应渗入自己生命和心灵,打上的生命烙印,形成生活化、人格化、个性化、多维化的活积累,要生活化地教学生把这种个性化积累当日子过。

董老师一直在强调:“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牢固树立以生活为中心的知识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建构生活化体系,做实真语文教学,让学生自觉地过上一种课内外高度对接、有机融合的真语文学习生活,积极努力地学好文立好人。”我认为,课内教学生打样,课外指导学生长期坚持个性化素材积累,养成自觉和习惯,甚至都使这种自觉和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很好的教学体现。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个性化地积累素材、历练表达,同时对他们的思维力、探究力以及健全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的培养等也都是很有益的。

(编辑:赵悦)

猜你喜欢

民工屈原主旨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屈原之死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屈原送米
民工买保险
办手抄报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
屈原的身份
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