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阳县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研究

2014-07-16杨敬业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青阳县培育技术杉木

杨敬业

摘 要:该文就青阳县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应用以及在实践中的技术措施和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立地和良种选择、密度调控和人工促进等培育技术措施,造林后10a杉木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林分,而造林后20a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林分。由此可见,开展杉木大径材的培育可以提高林地的产出率,同时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杉木;大径材; 培育技术;青阳县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108-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的重要速生用材树种[1],在全国用材林树种中,杉木人工林的面积、蓄积量和林业产值均居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的前列;同时也是我国南方栽培面积最广的用材树种之一,在我国南方林业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以往市场对杉木小径材需求量大,造成各地经营目标多以中小径材为主,从而形成了大面积初植密度高的林分。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的杉材市场中小径材销路不畅,供需趋向饱和,而大径材却供不应求,其价格比中小径材高3~4倍,市场材种供需失调[2-4]。

青阳县是杉木自然分布区域之一,20世纪80~90年代,本县先后利用省、县级财政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组织实施了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建设项目,现有杉木人工林面积为13 805.9hm2。立地条件适宜于培育杉木大径材的区域为环九华山周围的陵阳、朱备、庙前、杜村、杨田等乡镇的低山区。为探索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的应用和在生产实践中的主要技术要点,笔者在青阳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陵阳镇沙济林场的大力支持下,选择陵阳镇沙济林场1992年营造的不同培育模式的杉木林进行了相关林分因子的调查测定,对青阳县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的应用和效果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杉木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杉木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位于青阳县陵阳镇境内的陵阳镇沙济林场,地处北纬30°21′,东经117°54′,平均海拔192m。土壤为千枚岩分化的黄红壤,土层厚度80cm,其中平均黑土层厚度15cm,有机质含量1.8%~2.5%,pH5.5,坡向为北坡或西北坡,平均坡度10°。1991-2007年,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营建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126.7hm2,其中杉木大径级材培育示范基地5.33hm2。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杉木大径材林和普通对照林2个处理。大径材林的栽植密度为230株/667m2,对照林的栽植密度为390株/667m2。

1.3 样地调查 选择立地条件相同,造林时间相同(1992年造林),培育模式不同的林分,按照2个/hm2样圆的比例分别各设置10个样圆,样圆面积为66.7m2。分别于第一次间伐后的第2年(2002年)和第二次间伐的第4年(2012年)对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和一般杉木用材林林分(对照林)进行每木检测,测定因子包括树高、胸径、冠幅、株数等。

2 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措施

2.1 立地选择 杉木大径材林对立地条件要求高,本次试验选择宜林灌丛地,平均海拨300m,局部地形为山洼、谷地、长山坡的中下部、短山坡的下部,坡向为阴坡或半阴坡,坡度15°以下。土壤选择由千板岩风化和发育的黄红壤,厚度80cm以上,其中黑土层15cm以上,土壤疏松、湿润、排水良好,地位指数在16以上。

2.2 良种壮苗选择 由于杉木分布广阔,多样复杂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杉木种群。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了杉木母树林和种子园,对杉木的良种选育开展了试验研究。鉴于青阳县以及周边地区尚无比较成功的杉木母树林和种子园,经筛选,本试验选择了黄山市林科所培育的杉木无性系Ⅰ级苗,品系为开天37、开天57、开天27以及混系。

2.3 精细整地 为防止水土流失,在选择好造林地块的基础上,采取全面劈山(山顶和山脚留好原生植被带)后,沿等高线呈“品”字形配置挖穴(规格为50cm×50cm×40cm),做到内低外高、深挖后打穴,并做到表土回穴栽植。

2.4 适时调控林分结构 密度控制是培育大径材的有效措施,大径材基地应适时、适度地进行抚育间伐,控制林分密度。试验林定植密度为1.7m×1.7m。林分开始郁闭后2~3a,林木分化明显,被压木占林分总株数1/3,自然整枝高度占树高的1/3~1/2,郁闭度达0.8以上,胸径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林下阳性杂草大量死亡时。首次间伐的时间为第8年,即2000年的秋冬季;第二次间伐的时间为2006年的秋冬季;第三次间伐的时间为2012年的秋冬季。首次间伐强度为35%,第二次间伐强度为25%,第三次间伐强度为20%,间伐后郁闭度均保持在0.7左右。间伐次数根据林分生长状况和密度等情况确定,在间伐强度规定的范围内,林分可在一定的间隔期内进行多次间伐,最后达到培育大径材的目标密度。大径材基地间伐采取下层间伐法,严格遵循“三砍三留”原则,即: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严禁“拔大毛”,双叉木、虫害木应在间伐时伐除。

2.5 抚育管理

2.5.1 中耕锄草 造林后的当年和第2~4年的夏秋季各进行1次松土除草抚育,结合中耕锄草抚育及时除去根际萌芽条,中耕深度控制在20~30cm。

2.5.2 施肥 (1)施足基肥。基肥每穴使用P肥0.25kg,使用时将肥料和穴底土壤拌匀覆土,使其不与苗木根系直接接触。(2)适时追肥。深挖施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后进行,间伐结束当年的冬季沿水平等高线带状深挖一次,按照N肥900~1 200kg/hm2或P肥1 500kg/hm2,沿等高线沟施。

综上所述,杉木大径材林与普通中小径材林在培育条件和培育措施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立地选择、苗木选择、整地方式、施肥、抚育管理等方面(表1)。

3 不同培育模式林分生长效应比较

从表2可见,不同培育模式的杉木林分生长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造林后时间越长,其差异的显著程度越大。造林后10a(2002年),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林分;造林后20a(2012年),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林分。

杉木大径材培育通过立地控制、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促进等集约经营措施,其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都显著高于一般中小径材林。同时,由于大径材林下光照增强,林下植被生物量得到提高,林地土壤性质得到改善,特别是维护地力的有机质含量得到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开展杉木大径材的培育可以提高林地的产出率,同时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吴中伦.杉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16-19.

[2]肖长汉.25年生优良杉木种源中间试验林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0(5):125-127.

[3]俞新妥.中国杉木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8,8(3):203-220.

[4]邱孝平,程井根,徐海宝,等.杉木商品用材林林分质量提升潜力剖析[J].安徽林业科技,2004(1):14-15.

[5]洪伟,吴承祯.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16(1):1-4.

[6]俞新妥.我国近期杉木资源动态及经营意见[J].林业科技通讯,1996,11:24-25.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该文就青阳县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应用以及在实践中的技术措施和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立地和良种选择、密度调控和人工促进等培育技术措施,造林后10a杉木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林分,而造林后20a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林分。由此可见,开展杉木大径材的培育可以提高林地的产出率,同时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杉木;大径材; 培育技术;青阳县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108-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的重要速生用材树种[1],在全国用材林树种中,杉木人工林的面积、蓄积量和林业产值均居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的前列;同时也是我国南方栽培面积最广的用材树种之一,在我国南方林业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以往市场对杉木小径材需求量大,造成各地经营目标多以中小径材为主,从而形成了大面积初植密度高的林分。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的杉材市场中小径材销路不畅,供需趋向饱和,而大径材却供不应求,其价格比中小径材高3~4倍,市场材种供需失调[2-4]。

青阳县是杉木自然分布区域之一,20世纪80~90年代,本县先后利用省、县级财政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组织实施了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建设项目,现有杉木人工林面积为13 805.9hm2。立地条件适宜于培育杉木大径材的区域为环九华山周围的陵阳、朱备、庙前、杜村、杨田等乡镇的低山区。为探索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的应用和在生产实践中的主要技术要点,笔者在青阳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陵阳镇沙济林场的大力支持下,选择陵阳镇沙济林场1992年营造的不同培育模式的杉木林进行了相关林分因子的调查测定,对青阳县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的应用和效果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杉木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杉木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位于青阳县陵阳镇境内的陵阳镇沙济林场,地处北纬30°21′,东经117°54′,平均海拔192m。土壤为千枚岩分化的黄红壤,土层厚度80cm,其中平均黑土层厚度15cm,有机质含量1.8%~2.5%,pH5.5,坡向为北坡或西北坡,平均坡度10°。1991-2007年,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营建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126.7hm2,其中杉木大径级材培育示范基地5.33hm2。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杉木大径材林和普通对照林2个处理。大径材林的栽植密度为230株/667m2,对照林的栽植密度为390株/667m2。

1.3 样地调查 选择立地条件相同,造林时间相同(1992年造林),培育模式不同的林分,按照2个/hm2样圆的比例分别各设置10个样圆,样圆面积为66.7m2。分别于第一次间伐后的第2年(2002年)和第二次间伐的第4年(2012年)对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和一般杉木用材林林分(对照林)进行每木检测,测定因子包括树高、胸径、冠幅、株数等。

2 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措施

2.1 立地选择 杉木大径材林对立地条件要求高,本次试验选择宜林灌丛地,平均海拨300m,局部地形为山洼、谷地、长山坡的中下部、短山坡的下部,坡向为阴坡或半阴坡,坡度15°以下。土壤选择由千板岩风化和发育的黄红壤,厚度80cm以上,其中黑土层15cm以上,土壤疏松、湿润、排水良好,地位指数在16以上。

2.2 良种壮苗选择 由于杉木分布广阔,多样复杂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杉木种群。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了杉木母树林和种子园,对杉木的良种选育开展了试验研究。鉴于青阳县以及周边地区尚无比较成功的杉木母树林和种子园,经筛选,本试验选择了黄山市林科所培育的杉木无性系Ⅰ级苗,品系为开天37、开天57、开天27以及混系。

2.3 精细整地 为防止水土流失,在选择好造林地块的基础上,采取全面劈山(山顶和山脚留好原生植被带)后,沿等高线呈“品”字形配置挖穴(规格为50cm×50cm×40cm),做到内低外高、深挖后打穴,并做到表土回穴栽植。

2.4 适时调控林分结构 密度控制是培育大径材的有效措施,大径材基地应适时、适度地进行抚育间伐,控制林分密度。试验林定植密度为1.7m×1.7m。林分开始郁闭后2~3a,林木分化明显,被压木占林分总株数1/3,自然整枝高度占树高的1/3~1/2,郁闭度达0.8以上,胸径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林下阳性杂草大量死亡时。首次间伐的时间为第8年,即2000年的秋冬季;第二次间伐的时间为2006年的秋冬季;第三次间伐的时间为2012年的秋冬季。首次间伐强度为35%,第二次间伐强度为25%,第三次间伐强度为20%,间伐后郁闭度均保持在0.7左右。间伐次数根据林分生长状况和密度等情况确定,在间伐强度规定的范围内,林分可在一定的间隔期内进行多次间伐,最后达到培育大径材的目标密度。大径材基地间伐采取下层间伐法,严格遵循“三砍三留”原则,即: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严禁“拔大毛”,双叉木、虫害木应在间伐时伐除。

2.5 抚育管理

2.5.1 中耕锄草 造林后的当年和第2~4年的夏秋季各进行1次松土除草抚育,结合中耕锄草抚育及时除去根际萌芽条,中耕深度控制在20~30cm。

2.5.2 施肥 (1)施足基肥。基肥每穴使用P肥0.25kg,使用时将肥料和穴底土壤拌匀覆土,使其不与苗木根系直接接触。(2)适时追肥。深挖施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后进行,间伐结束当年的冬季沿水平等高线带状深挖一次,按照N肥900~1 200kg/hm2或P肥1 500kg/hm2,沿等高线沟施。

综上所述,杉木大径材林与普通中小径材林在培育条件和培育措施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立地选择、苗木选择、整地方式、施肥、抚育管理等方面(表1)。

3 不同培育模式林分生长效应比较

从表2可见,不同培育模式的杉木林分生长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造林后时间越长,其差异的显著程度越大。造林后10a(2002年),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林分;造林后20a(2012年),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林分。

杉木大径材培育通过立地控制、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促进等集约经营措施,其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都显著高于一般中小径材林。同时,由于大径材林下光照增强,林下植被生物量得到提高,林地土壤性质得到改善,特别是维护地力的有机质含量得到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开展杉木大径材的培育可以提高林地的产出率,同时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吴中伦.杉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16-19.

[2]肖长汉.25年生优良杉木种源中间试验林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0(5):125-127.

[3]俞新妥.中国杉木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8,8(3):203-220.

[4]邱孝平,程井根,徐海宝,等.杉木商品用材林林分质量提升潜力剖析[J].安徽林业科技,2004(1):14-15.

[5]洪伟,吴承祯.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16(1):1-4.

[6]俞新妥.我国近期杉木资源动态及经营意见[J].林业科技通讯,1996,11:24-25.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该文就青阳县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应用以及在实践中的技术措施和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立地和良种选择、密度调控和人工促进等培育技术措施,造林后10a杉木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林分,而造林后20a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林分。由此可见,开展杉木大径材的培育可以提高林地的产出率,同时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杉木;大径材; 培育技术;青阳县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108-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的重要速生用材树种[1],在全国用材林树种中,杉木人工林的面积、蓄积量和林业产值均居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的前列;同时也是我国南方栽培面积最广的用材树种之一,在我国南方林业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以往市场对杉木小径材需求量大,造成各地经营目标多以中小径材为主,从而形成了大面积初植密度高的林分。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的杉材市场中小径材销路不畅,供需趋向饱和,而大径材却供不应求,其价格比中小径材高3~4倍,市场材种供需失调[2-4]。

青阳县是杉木自然分布区域之一,20世纪80~90年代,本县先后利用省、县级财政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组织实施了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建设项目,现有杉木人工林面积为13 805.9hm2。立地条件适宜于培育杉木大径材的区域为环九华山周围的陵阳、朱备、庙前、杜村、杨田等乡镇的低山区。为探索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的应用和在生产实践中的主要技术要点,笔者在青阳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陵阳镇沙济林场的大力支持下,选择陵阳镇沙济林场1992年营造的不同培育模式的杉木林进行了相关林分因子的调查测定,对青阳县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的应用和效果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杉木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杉木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位于青阳县陵阳镇境内的陵阳镇沙济林场,地处北纬30°21′,东经117°54′,平均海拔192m。土壤为千枚岩分化的黄红壤,土层厚度80cm,其中平均黑土层厚度15cm,有机质含量1.8%~2.5%,pH5.5,坡向为北坡或西北坡,平均坡度10°。1991-2007年,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营建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126.7hm2,其中杉木大径级材培育示范基地5.33hm2。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杉木大径材林和普通对照林2个处理。大径材林的栽植密度为230株/667m2,对照林的栽植密度为390株/667m2。

1.3 样地调查 选择立地条件相同,造林时间相同(1992年造林),培育模式不同的林分,按照2个/hm2样圆的比例分别各设置10个样圆,样圆面积为66.7m2。分别于第一次间伐后的第2年(2002年)和第二次间伐的第4年(2012年)对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和一般杉木用材林林分(对照林)进行每木检测,测定因子包括树高、胸径、冠幅、株数等。

2 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措施

2.1 立地选择 杉木大径材林对立地条件要求高,本次试验选择宜林灌丛地,平均海拨300m,局部地形为山洼、谷地、长山坡的中下部、短山坡的下部,坡向为阴坡或半阴坡,坡度15°以下。土壤选择由千板岩风化和发育的黄红壤,厚度80cm以上,其中黑土层15cm以上,土壤疏松、湿润、排水良好,地位指数在16以上。

2.2 良种壮苗选择 由于杉木分布广阔,多样复杂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杉木种群。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了杉木母树林和种子园,对杉木的良种选育开展了试验研究。鉴于青阳县以及周边地区尚无比较成功的杉木母树林和种子园,经筛选,本试验选择了黄山市林科所培育的杉木无性系Ⅰ级苗,品系为开天37、开天57、开天27以及混系。

2.3 精细整地 为防止水土流失,在选择好造林地块的基础上,采取全面劈山(山顶和山脚留好原生植被带)后,沿等高线呈“品”字形配置挖穴(规格为50cm×50cm×40cm),做到内低外高、深挖后打穴,并做到表土回穴栽植。

2.4 适时调控林分结构 密度控制是培育大径材的有效措施,大径材基地应适时、适度地进行抚育间伐,控制林分密度。试验林定植密度为1.7m×1.7m。林分开始郁闭后2~3a,林木分化明显,被压木占林分总株数1/3,自然整枝高度占树高的1/3~1/2,郁闭度达0.8以上,胸径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林下阳性杂草大量死亡时。首次间伐的时间为第8年,即2000年的秋冬季;第二次间伐的时间为2006年的秋冬季;第三次间伐的时间为2012年的秋冬季。首次间伐强度为35%,第二次间伐强度为25%,第三次间伐强度为20%,间伐后郁闭度均保持在0.7左右。间伐次数根据林分生长状况和密度等情况确定,在间伐强度规定的范围内,林分可在一定的间隔期内进行多次间伐,最后达到培育大径材的目标密度。大径材基地间伐采取下层间伐法,严格遵循“三砍三留”原则,即: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严禁“拔大毛”,双叉木、虫害木应在间伐时伐除。

2.5 抚育管理

2.5.1 中耕锄草 造林后的当年和第2~4年的夏秋季各进行1次松土除草抚育,结合中耕锄草抚育及时除去根际萌芽条,中耕深度控制在20~30cm。

2.5.2 施肥 (1)施足基肥。基肥每穴使用P肥0.25kg,使用时将肥料和穴底土壤拌匀覆土,使其不与苗木根系直接接触。(2)适时追肥。深挖施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间伐后进行,间伐结束当年的冬季沿水平等高线带状深挖一次,按照N肥900~1 200kg/hm2或P肥1 500kg/hm2,沿等高线沟施。

综上所述,杉木大径材林与普通中小径材林在培育条件和培育措施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立地选择、苗木选择、整地方式、施肥、抚育管理等方面(表1)。

3 不同培育模式林分生长效应比较

从表2可见,不同培育模式的杉木林分生长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造林后时间越长,其差异的显著程度越大。造林后10a(2002年),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林分;造林后20a(2012年),大径材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林分。

杉木大径材培育通过立地控制、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促进等集约经营措施,其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都显著高于一般中小径材林。同时,由于大径材林下光照增强,林下植被生物量得到提高,林地土壤性质得到改善,特别是维护地力的有机质含量得到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开展杉木大径材的培育可以提高林地的产出率,同时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吴中伦.杉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16-19.

[2]肖长汉.25年生优良杉木种源中间试验林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0(5):125-127.

[3]俞新妥.中国杉木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8,8(3):203-220.

[4]邱孝平,程井根,徐海宝,等.杉木商品用材林林分质量提升潜力剖析[J].安徽林业科技,2004(1):14-15.

[5]洪伟,吴承祯.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控制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16(1):1-4.

[6]俞新妥.我国近期杉木资源动态及经营意见[J].林业科技通讯,1996,11:24-25.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阳县培育技术杉木
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
青阳县:建设“四好农村路”奏响乡村振兴曲
杉木萌芽更新关键技术
杉木育苗化学防除杂草技术
核桃优质育苗技术初探
樟子松种植培育技术探讨
千屈菜的特征特性与培育技术
杉木半同胞24年生优良家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