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空气质量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

2014-07-16路云霞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南京市空气质量污染

路云霞等

摘 要:介绍了南京市空气质量现状,认为南京空气质量呈稳中趋好态势,但达标形势不容乐观。在对南京空气污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机构、能源利用、污染治理及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善空气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空气质量;污染;对策;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84-03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air quality in Nanjing City. The air quality is generally good,but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ir pollution in Nanjing City,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main problems on air pollution control. Finally,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a probable way for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Air quality;Pollution;Countermeasures;Nanjing City

1 南京市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012年南京市空气质量优秀及良好天数比例为86.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均达标。从10a(2002-2012年)来的变化趋势看,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稳中趋好。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201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秀及良好天数比例为55.5%,主要超标因子为细颗粒物PM2.5,其年均浓度为0.059mg/m3,超标0.69倍。

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如下:2012年全市二氧化硫、烟(粉)尘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2.18、4.57、15.62万t。工业废气污染源方面,全市工业耗煤量3 485.11万t,工业二氧化硫、烟(粉)尘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1.92、4.07、12.25万t。社会生活污染源方面,全市生活源燃煤量为21.5万t,生活源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580t,烟(粉)尘排放量为2 150t,氮氧化物排放量为730t。流动污染源方面,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56.1万辆,机动车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3.29万t和0.28万t。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产业结构偏重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南京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存在着轻重工业发展失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轻工业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低,而重工业的比重则明显较高。目前,南京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约为17%,重工业高达83%,偏重的产业结构导致能源消耗量居高不下。据统计,南京工业用能占全市综合能耗的比例在65%以上,且工业用能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石化、钢铁、电力和水泥等四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只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5%左右,但其综合能耗却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95%以上。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表1),重点工业行业万元GDP综合能耗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12年,全市工业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31tec,而电力行业万元GDP综合能耗是其13倍,钢铁行业是其3.2倍,石化和水泥行业的万元GDP综合能耗也明显高于全市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2.2 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处于较高水平 从全市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分布情况来看,工业源对大气污染物的贡献较大,其中:工业二氧化硫占98%,工业二氧化氮占78%。从近年来工业煤耗与大气污染物排放趋势来看(图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居高不下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以氮氧化物为例,2011年,全市工业煤炭消耗量为3 459万t,比2006年增加了71.3%,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增加了61.1%,氮氧化物排放与煤炭消耗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二氧化硫方面,由于2006年之前没有实施总量减排,二氧化硫排放与煤炭消耗也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实施总量减排之后,全市工业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明显下降,但由于煤炭消耗量居高不下,甚至呈逐年增长态势,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在重工业行业中,石化、电力、钢铁、水泥等产业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5%,但其耗煤量占全市煤耗的95%左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比高达90%以上。与同等城市相比,南京工业煤炭消耗量和万元GDP工业煤炭消耗在15个副省级城市均居前3位;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也均居前3位,其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分别居第6、第4和第4位,可见工业煤炭消耗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均明显偏高。

2.3 空气质量达标形势严峻 南京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属灰霾高发区域,2012年,南京灰霾天气全年占比过半,成为市民和媒体的关注热点。根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2013年南京空气优良率为58.5%,在江苏13个省辖市中排倒数第3,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倒数第6。其中,受大气环境容量有限及不利扩散气象条件影响,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使大气环境处于高污染负荷状态,造成区域积累性污染,约占污染天数的80%以上。对大气污染成因的研究表明,细颗粒物是造成南京霾污染天气的主要原因,从PM2.5来源分析看,工业污染源(石化、电厂、钢铁等)约占30%~40%,机动车船污染占20%~30%,扬尘(道路、建筑施工、堆场等)占10%左右,其它类排放源(秸秆、餐饮、干洗、民用涂料等)占10%左右,外部输入约占20%。另外,根据“12369”信访投诉情况,全市大气污染投诉量居第二位(仅次于噪声),占18.59%,大气污染类投诉中异味投诉超过60%,化工异味污染也是影响群众对空气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endprint

2.4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不足 目前,全市大气污染治理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约20个,监管职能较为分散,客观上存在着主体不明、职责不清、任务交叉的现象,而由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环境监测方面,全市监测点位较少,代表性和覆盖面不足,监测项目、监测网、测点数目和位置设计不能满足需要。国际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通常较多,如伦敦仅PM10的监测点就有100多个,而南京空气自动监测站点仅19个,且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不能全面反映全市整体的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另外,监测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建设标准有较大差距。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遵循“高碳行业低碳化、低碳行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逐步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石化、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和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对现有的化工、钢铁、电力、水泥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3.2 严格控制重点行业产能 加大对“两高一资”企业整治力度,关停并转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业企业。以化工、建材、冶金等涉及重金属排放的行业为重点,着力淘汰重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以及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落后产能。深入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对违法违规设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完善落后产能常态化淘汰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鼓励工业企业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制造能力。

3.3 积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将煤炭消费总量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以总量定产能,对新扩改建项目实行煤炭消费等量替代,严格控制新增煤炭消费的项目。实施煤炭消费总量预测预警,对煤炭消费总量增长较快的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预警调控。以电力、化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推广应用先进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

3.4 强化重点区域工业污染治理 强化对石化、化工、电力、钢铁和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和监管,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恶臭等废气的化工企业,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快推进二氧化硫排放和综合能耗均占全市40%以上的金陵石化及其周边、梅山片区、化工园周边地区等四大地区的工业企业搬迁关停,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整,从源头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以实现全市空气质量的根本性改善。

3.5 加强机动车与扬尘污染治理 研究制定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适时出台机动车限购调控措施。完善智能化机动车管理系统,探索实施交通排污费征收调控手段。完成高污染车辆淘汰工作。制定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计划,鼓励发展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制定外地高污染车辆限行政策,禁止低于国Ⅳ排放标准的外地车辆进入中心城区。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加强3 000余个在建工地施工扬尘监管,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大型煤堆、料堆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加强城市市区和城乡结合部裸露地面绿化。

3.6 强化环境监管能力 进一步理顺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强化环保部门大气环境监督管理职能,探索建立由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加快基层标准化建设,扩大监测范围,扩充监测能力,构建并完善覆盖全市的环境监测体系,促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2.4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不足 目前,全市大气污染治理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约20个,监管职能较为分散,客观上存在着主体不明、职责不清、任务交叉的现象,而由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环境监测方面,全市监测点位较少,代表性和覆盖面不足,监测项目、监测网、测点数目和位置设计不能满足需要。国际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通常较多,如伦敦仅PM10的监测点就有100多个,而南京空气自动监测站点仅19个,且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不能全面反映全市整体的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另外,监测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建设标准有较大差距。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遵循“高碳行业低碳化、低碳行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逐步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石化、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和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对现有的化工、钢铁、电力、水泥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3.2 严格控制重点行业产能 加大对“两高一资”企业整治力度,关停并转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业企业。以化工、建材、冶金等涉及重金属排放的行业为重点,着力淘汰重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以及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落后产能。深入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对违法违规设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完善落后产能常态化淘汰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鼓励工业企业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制造能力。

3.3 积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将煤炭消费总量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以总量定产能,对新扩改建项目实行煤炭消费等量替代,严格控制新增煤炭消费的项目。实施煤炭消费总量预测预警,对煤炭消费总量增长较快的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预警调控。以电力、化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推广应用先进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

3.4 强化重点区域工业污染治理 强化对石化、化工、电力、钢铁和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和监管,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恶臭等废气的化工企业,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快推进二氧化硫排放和综合能耗均占全市40%以上的金陵石化及其周边、梅山片区、化工园周边地区等四大地区的工业企业搬迁关停,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整,从源头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以实现全市空气质量的根本性改善。

3.5 加强机动车与扬尘污染治理 研究制定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适时出台机动车限购调控措施。完善智能化机动车管理系统,探索实施交通排污费征收调控手段。完成高污染车辆淘汰工作。制定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计划,鼓励发展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制定外地高污染车辆限行政策,禁止低于国Ⅳ排放标准的外地车辆进入中心城区。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加强3 000余个在建工地施工扬尘监管,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大型煤堆、料堆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加强城市市区和城乡结合部裸露地面绿化。

3.6 强化环境监管能力 进一步理顺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强化环保部门大气环境监督管理职能,探索建立由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加快基层标准化建设,扩大监测范围,扩充监测能力,构建并完善覆盖全市的环境监测体系,促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2.4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不足 目前,全市大气污染治理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约20个,监管职能较为分散,客观上存在着主体不明、职责不清、任务交叉的现象,而由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环境监测方面,全市监测点位较少,代表性和覆盖面不足,监测项目、监测网、测点数目和位置设计不能满足需要。国际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通常较多,如伦敦仅PM10的监测点就有100多个,而南京空气自动监测站点仅19个,且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不能全面反映全市整体的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另外,监测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建设标准有较大差距。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遵循“高碳行业低碳化、低碳行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逐步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石化、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和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对现有的化工、钢铁、电力、水泥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3.2 严格控制重点行业产能 加大对“两高一资”企业整治力度,关停并转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业企业。以化工、建材、冶金等涉及重金属排放的行业为重点,着力淘汰重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以及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落后产能。深入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对违法违规设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完善落后产能常态化淘汰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鼓励工业企业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制造能力。

3.3 积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将煤炭消费总量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以总量定产能,对新扩改建项目实行煤炭消费等量替代,严格控制新增煤炭消费的项目。实施煤炭消费总量预测预警,对煤炭消费总量增长较快的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预警调控。以电力、化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推广应用先进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

3.4 强化重点区域工业污染治理 强化对石化、化工、电力、钢铁和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和监管,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恶臭等废气的化工企业,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快推进二氧化硫排放和综合能耗均占全市40%以上的金陵石化及其周边、梅山片区、化工园周边地区等四大地区的工业企业搬迁关停,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整,从源头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以实现全市空气质量的根本性改善。

3.5 加强机动车与扬尘污染治理 研究制定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适时出台机动车限购调控措施。完善智能化机动车管理系统,探索实施交通排污费征收调控手段。完成高污染车辆淘汰工作。制定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计划,鼓励发展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制定外地高污染车辆限行政策,禁止低于国Ⅳ排放标准的外地车辆进入中心城区。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加强3 000余个在建工地施工扬尘监管,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大型煤堆、料堆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加强城市市区和城乡结合部裸露地面绿化。

3.6 强化环境监管能力 进一步理顺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强化环保部门大气环境监督管理职能,探索建立由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加快基层标准化建设,扩大监测范围,扩充监测能力,构建并完善覆盖全市的环境监测体系,促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京市空气质量污染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