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花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

2014-07-16王优旭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东至县肥料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

王优旭

摘 要:通过棉花田间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对比试验,摸清东至县棉花常规施肥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种棉效益。

关键词:棉花;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效益;东至县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57-02

东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端长江南岸,属沿江高产棉区,是国家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县之一。种棉历史悠久,群众种棉基础好,经验丰富。棉花是全县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几年来种植面积均在16 667hm2左右,栽培方式主要以营养钵育苗移栽,主导品种以杂交抗虫棉为主。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种棉效益降低,种植面积呈下降态势,为提高种棉效益,进一步降低种棉成本,特开展在常规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不同条件下,肥料利用率的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县棉花原种场郎明水农户,试验地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土壤肥力中等。土壤类型:马肝土;耕地和整地方式:免耕;前茬作物:油菜。试验地耕作层土壤的养分状况为:有机质18.8g/kg,全氮1.19g/kg,有效磷8.0mg/kg,速效钾121mg/kg,pH8.6。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金科棉98。试验用肥料:氮肥用46%尿素,磷肥用12%的过磷酸钙,钾肥用60%氯化钾,硼肥为15%的硼砂。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试验,共设8个处理。先分成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2个大区(每个大区150m2)。在2个大区中,除相应设置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小区外还划定30m2小区设置无氮、无磷和无钾小区(小区间有明显的边界分隔),试验地每小区行长3.8m,7行区,小区面积30m2,平均行距1.14m,株距0.4m,平均667m2 1 400株。常规施肥总量按当地习惯施肥量折纯,施肥时间、每次施肥量按当地习惯施肥;配方施肥区总量、施肥时间、施肥量按附表1进行,肥料用单质肥料。各小区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1.4 试验方法 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分别在基肥、第1次、第2次追肥时按比例施下,氮肥分别在基肥、第1次、第2次、第3次追肥中按比例施下(表2)。

1.5 田间管理措施 2013年4月18日播种,5月21日移栽,种植密度为1400株/667m2;中耕除草4次;分别于6月29日,7月21日,8月16日,8月30日进行化调;8月4日打顶;全程病虫草害防治9次;12月24日拔秆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前采集基础土样进行测定,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进行考种和生物与经济产量测定,进行籽棉和茎叶氮、磷、钾分析。采集对比试验中所有处理的籽棉和茎叶样品,结果见表3。

2.2 常规施肥肥料利用率 首先分别计算各个试验地点的常规施肥和常规无肥区的每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公式如下:

100kg籽棉产量某养分吸收量=(籽棉产量×籽棉某养分含量+茎秆产量×茎杆某养分含量)/籽棉产量×100

常规施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常规施肥区产量×施该单质肥下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无单质肥区作物吸肥总量=无单质肥区产量×无单质肥区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肥料利用率(%)=(常规施肥区作物单质肥总量-无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所施肥料中该单质肥纯量×100

2.3 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 首先分别计算各个试验地点的配方施肥和配方无肥区的每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公式如下:

100kg籽棉产量某养分吸收量=(籽棉产量×籽棉某养分含量+茎秆产量×茎秆某养分含量)/籽棉产量×100

配方施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配方施肥区产量×施该单质肥下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无单质肥区作物吸肥总量=无单质肥区产量×无单质肥区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肥料利用率(%)=(配方施肥区作物单质肥总量-无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所施肥料中该单质肥纯量×100

2.4 肥料利用率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配方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27.74%、15.33%1和41.44%,常规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22.55%、12.17%和26.06%,配方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高5.19%、3.16%和15.38%,效果较为明显。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钾肥利用率提高程度最大达到15.38%,氮肥其次,磷肥第3,这也与该试验田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吸肥规律相符。常规施肥条件下,N、P、K总含量为45%,而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N、P、K总含量为42%,按照当地当年的肥料价格,纯N 4.8元/kg,P2O5 4.4元/kg,K2O 5.3元/kg计算,生产成本降低13.4元/667m2。在产量形成无差异的情况下,肥料的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说明该试验方案符合生产实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该地区棉花生产上应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摘 要:通过棉花田间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对比试验,摸清东至县棉花常规施肥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种棉效益。

关键词:棉花;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效益;东至县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57-02

东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端长江南岸,属沿江高产棉区,是国家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县之一。种棉历史悠久,群众种棉基础好,经验丰富。棉花是全县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几年来种植面积均在16 667hm2左右,栽培方式主要以营养钵育苗移栽,主导品种以杂交抗虫棉为主。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种棉效益降低,种植面积呈下降态势,为提高种棉效益,进一步降低种棉成本,特开展在常规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不同条件下,肥料利用率的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县棉花原种场郎明水农户,试验地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土壤肥力中等。土壤类型:马肝土;耕地和整地方式:免耕;前茬作物:油菜。试验地耕作层土壤的养分状况为:有机质18.8g/kg,全氮1.19g/kg,有效磷8.0mg/kg,速效钾121mg/kg,pH8.6。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金科棉98。试验用肥料:氮肥用46%尿素,磷肥用12%的过磷酸钙,钾肥用60%氯化钾,硼肥为15%的硼砂。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试验,共设8个处理。先分成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2个大区(每个大区150m2)。在2个大区中,除相应设置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小区外还划定30m2小区设置无氮、无磷和无钾小区(小区间有明显的边界分隔),试验地每小区行长3.8m,7行区,小区面积30m2,平均行距1.14m,株距0.4m,平均667m2 1 400株。常规施肥总量按当地习惯施肥量折纯,施肥时间、每次施肥量按当地习惯施肥;配方施肥区总量、施肥时间、施肥量按附表1进行,肥料用单质肥料。各小区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1.4 试验方法 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分别在基肥、第1次、第2次追肥时按比例施下,氮肥分别在基肥、第1次、第2次、第3次追肥中按比例施下(表2)。

1.5 田间管理措施 2013年4月18日播种,5月21日移栽,种植密度为1400株/667m2;中耕除草4次;分别于6月29日,7月21日,8月16日,8月30日进行化调;8月4日打顶;全程病虫草害防治9次;12月24日拔秆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前采集基础土样进行测定,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进行考种和生物与经济产量测定,进行籽棉和茎叶氮、磷、钾分析。采集对比试验中所有处理的籽棉和茎叶样品,结果见表3。

2.2 常规施肥肥料利用率 首先分别计算各个试验地点的常规施肥和常规无肥区的每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公式如下:

100kg籽棉产量某养分吸收量=(籽棉产量×籽棉某养分含量+茎秆产量×茎杆某养分含量)/籽棉产量×100

常规施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常规施肥区产量×施该单质肥下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无单质肥区作物吸肥总量=无单质肥区产量×无单质肥区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肥料利用率(%)=(常规施肥区作物单质肥总量-无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所施肥料中该单质肥纯量×100

2.3 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 首先分别计算各个试验地点的配方施肥和配方无肥区的每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公式如下:

100kg籽棉产量某养分吸收量=(籽棉产量×籽棉某养分含量+茎秆产量×茎秆某养分含量)/籽棉产量×100

配方施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配方施肥区产量×施该单质肥下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无单质肥区作物吸肥总量=无单质肥区产量×无单质肥区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肥料利用率(%)=(配方施肥区作物单质肥总量-无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所施肥料中该单质肥纯量×100

2.4 肥料利用率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配方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27.74%、15.33%1和41.44%,常规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22.55%、12.17%和26.06%,配方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高5.19%、3.16%和15.38%,效果较为明显。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钾肥利用率提高程度最大达到15.38%,氮肥其次,磷肥第3,这也与该试验田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吸肥规律相符。常规施肥条件下,N、P、K总含量为45%,而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N、P、K总含量为42%,按照当地当年的肥料价格,纯N 4.8元/kg,P2O5 4.4元/kg,K2O 5.3元/kg计算,生产成本降低13.4元/667m2。在产量形成无差异的情况下,肥料的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说明该试验方案符合生产实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该地区棉花生产上应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摘 要:通过棉花田间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对比试验,摸清东至县棉花常规施肥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种棉效益。

关键词:棉花;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效益;东至县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57-02

东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端长江南岸,属沿江高产棉区,是国家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县之一。种棉历史悠久,群众种棉基础好,经验丰富。棉花是全县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几年来种植面积均在16 667hm2左右,栽培方式主要以营养钵育苗移栽,主导品种以杂交抗虫棉为主。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种棉效益降低,种植面积呈下降态势,为提高种棉效益,进一步降低种棉成本,特开展在常规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不同条件下,肥料利用率的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县棉花原种场郎明水农户,试验地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土壤肥力中等。土壤类型:马肝土;耕地和整地方式:免耕;前茬作物:油菜。试验地耕作层土壤的养分状况为:有机质18.8g/kg,全氮1.19g/kg,有效磷8.0mg/kg,速效钾121mg/kg,pH8.6。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金科棉98。试验用肥料:氮肥用46%尿素,磷肥用12%的过磷酸钙,钾肥用60%氯化钾,硼肥为15%的硼砂。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试验,共设8个处理。先分成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2个大区(每个大区150m2)。在2个大区中,除相应设置常规施肥和配方施肥小区外还划定30m2小区设置无氮、无磷和无钾小区(小区间有明显的边界分隔),试验地每小区行长3.8m,7行区,小区面积30m2,平均行距1.14m,株距0.4m,平均667m2 1 400株。常规施肥总量按当地习惯施肥量折纯,施肥时间、每次施肥量按当地习惯施肥;配方施肥区总量、施肥时间、施肥量按附表1进行,肥料用单质肥料。各小区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1.4 试验方法 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分别在基肥、第1次、第2次追肥时按比例施下,氮肥分别在基肥、第1次、第2次、第3次追肥中按比例施下(表2)。

1.5 田间管理措施 2013年4月18日播种,5月21日移栽,种植密度为1400株/667m2;中耕除草4次;分别于6月29日,7月21日,8月16日,8月30日进行化调;8月4日打顶;全程病虫草害防治9次;12月24日拔秆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前采集基础土样进行测定,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进行考种和生物与经济产量测定,进行籽棉和茎叶氮、磷、钾分析。采集对比试验中所有处理的籽棉和茎叶样品,结果见表3。

2.2 常规施肥肥料利用率 首先分别计算各个试验地点的常规施肥和常规无肥区的每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公式如下:

100kg籽棉产量某养分吸收量=(籽棉产量×籽棉某养分含量+茎秆产量×茎杆某养分含量)/籽棉产量×100

常规施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常规施肥区产量×施该单质肥下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无单质肥区作物吸肥总量=无单质肥区产量×无单质肥区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肥料利用率(%)=(常规施肥区作物单质肥总量-无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所施肥料中该单质肥纯量×100

2.3 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 首先分别计算各个试验地点的配方施肥和配方无肥区的每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公式如下:

100kg籽棉产量某养分吸收量=(籽棉产量×籽棉某养分含量+茎秆产量×茎秆某养分含量)/籽棉产量×100

配方施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配方施肥区产量×施该单质肥下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无单质肥区作物吸肥总量=无单质肥区产量×无单质肥区形成100kg籽棉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肥料利用率(%)=(配方施肥区作物单质肥总量-无肥区作物吸单质肥总量)/所施肥料中该单质肥纯量×100

2.4 肥料利用率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配方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27.74%、15.33%1和41.44%,常规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22.55%、12.17%和26.06%,配方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氮、磷、钾的利用率高5.19%、3.16%和15.38%,效果较为明显。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钾肥利用率提高程度最大达到15.38%,氮肥其次,磷肥第3,这也与该试验田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吸肥规律相符。常规施肥条件下,N、P、K总含量为45%,而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N、P、K总含量为42%,按照当地当年的肥料价格,纯N 4.8元/kg,P2O5 4.4元/kg,K2O 5.3元/kg计算,生产成本降低13.4元/667m2。在产量形成无差异的情况下,肥料的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说明该试验方案符合生产实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该地区棉花生产上应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至县肥料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
妈妈,我爱您!
安徽省东至县柴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安徽东至县大西峰尖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马小跳的“火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