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摩崖符咒》中民俗生活化的民间传说

2014-07-15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名作欣赏 2014年29期
关键词:摩崖民俗文化民俗

⊙胡 芸[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摩崖符咒》是张石山的一部短篇小说,并不是他的代表作。很多人不熟悉这篇小说,甚至在他的作品介绍中,也很少提及。从传统文学欣赏的角度看这篇小说,作者讲述自己家乡的逸事传闻,以石匠一家的命运,演绎了近代中国农村的迟重发展,反映了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但这不足以理解《摩崖符咒》所隐喻的文化内涵。

《摩崖符咒》是一篇特殊的小说。把它和阿来的《阿古顿巴》,放在一起看,原来乡民传讲的民间故事和人物,有特殊的文化魅力,和我们关系如此紧密,我们不禁会感慨:说得有意思,这就是那谁谁谁吧?再把这篇小说和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一起阅读,我们会深深思考,中国农村、农民的命运和我们的关系。我们还会仔细想想毛守仁这句话:曹乃谦、张石山是两个很特别的作家,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他们。

《摩崖符咒》短短一万五千多字,讲了在太行山中的山西盂县,碧屏峰下的红石崖板底沟村流传的南蛮子盗宝传说。从民俗学角度分析这篇小说,解读看似迷信的风水观念下,农民对个人、村庄的命运的文化想象及以此建构的传统农村的民俗文化时空,可谓别有洞天。

“民间故事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一方面表现和解释民俗事象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影响和促进民俗事象的传袭。”①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农村,口头传统非常丰富,人们藉此记述自己的历史,传承民俗文化,综合各种信息,理解个体、村落在历史文化时空中的定位。

一、板地沟村丰富的口头传统

张石山在一万五千多字的这个短篇小说里,除了重点讲南蛮子盗宝传说,还讲了许多“传奇的、变形的以及因愚昧而迷信的传说”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的文化影响:孟姜女哭长城、麻胡子吃人、椿树坪的念书人比街上的毛驴子多、日本鬼子照相机吸人血、吞火喝符刀枪不入的义和拳、腾云驾雾撒豆成兵的白莲教、青面獠牙的八国联军、大清气数尽了日本鬼子来了世道要乱的闰八月、挖人心肝炼丹的白莲教、瘟气流行伤寒传人、号召放脚剪辫子的民国、张作霖给日本鬼子炸死的关东事变、华北事变、黄河对岸闹红、日本鬼子打忻口、鬼子打开了娘子关、跑反、獠牙锯齿吃人不吐骨头的日本鬼子、不穿裤子的母洋鬼子、八路军来了、白胡子老汉、两丈长大蛇,等等,共24个传说和传闻。

还有关于民国的歌谣:“男人不许留辫子,不僧不道;女人迈了大脚串亲,不车不轿;衙门断案不打屁股,不吼不叫;知县出巡没有执事头牌,吹的洋鼓洋号。这他娘的成什么世道!”

“管它狼吃羊,羊吃狼,哪个朝代不纳粮?撅起屁股刨地吧!”

俗语:“所谓泥瓦匠住草房,木匠家里破门框”,“龙攀龙,凤攀凤,讨乞鬼攀根葛针棍”,“三请不如一遇”,“馋痨膨噎,阎王请客”,“当干部白吃小米子”,等等。

小说里的传说大概能数得出来,但读完小说,读者感觉,这仅仅是村人所讲故事的九牛一毛,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在农村这些不识字的农民口头,如博学多才的大学者一样,引经据典,一套一套的。农民的口头传统,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文学而言,这是作家们的富矿。所以小说里的故事像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有讲出来的,还有隐藏在话言话语中的,只有了解的人才知道:这句话背后有故事。这些故事在农民生活中无限丰富,是农民民俗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也是他们民俗生活的阐释体系。

二、村人口传的叙事方式

“在电视普及之前”,村民们大部分不识字之时,口头传统不仅仅是口头文学艺术,而是社会综合文化形式,在民间社会具有核心地位。

在这篇小说中,很少有人物对话,仅有的几句人物语言,也类似引经据典,比如:那时候,谁谁谁说过这么个话。是对人物命运进行评判、经验总结的经典话语。

据对小说中的词条统计分类,共有21个“传说”,49个“说”,9个“据说”,3个“都说”,“说话者”“说法”各 1个。“说”的近义词有:9个“讲”,9个“所谓”,6个“议论”,7个“称”,1个“号召”,5个“传言”,4个“夸”,4个“叨”,3个“猜测”,2个“相传”,2个“冒凉腔”。以下18个词条各 1个:“创作发布”“吓唬”“自得”“沾沾自喜”“开玩笑”“逗乐子”“有道是”“认为”“劝”“多数不理解”“闲 磨牙”“叹 惜”“报 喜”“有 话搁给 ”“抢 白 ”“洋 腔 怪调”“抬杠”“有个名堂叫”。相应地口传的接受动词“听”有 12个,17个“听说”,1个“听闻”,是间接的接受、传递口传的文化信息。用了“官声”“名声自然响亮”“名头响当当”“名扬全县”“名头响亮”各1个,11个“号”,“送号”2个,“名号”“号称”“大号”各1个,均是广为人知的“名”“号”。

小说中“传说”一词用得最多,共有21个,有名词、动词,名词多作传说故事讲,动词为口口相传的意思。以上词语,语境不同,语意也有细致的差别,但一万五千多字的小说中,如此多地运用了各种有关“说”的词语,可见口头叙事在这样的农村社会,有多么重要的文化功能和深厚的传统。

所以,就小说中提到的24个传说或传闻、歌谣、俗语,等等。可以想象,在农村社会民俗生活中,每个初通人言的年龄的文化个体,是传说文本口口相传数千年的接力者,口头传统就是他们的集体意识表现,“看似无形,却隐藏在每个民族成员的内心”②。影响每个个体的言行、思想,表现为具体的民俗生活,内化为作者文学创作的风格。传说,是这篇小说的核心叙事对象,是石板沟人内化了的文学语法,使在这里长大的张石山,把对人生的思考,转换成为文学结构和意义。

三、南蛮子盗宝传说的地域化

正如作者所说,在北方,至少在山西地面,民间传说“南蛮子盗宝”的故事也极为普遍。“故事情节与当地的风物景观、风俗习惯、本土传说相融合。融合进去的既有一些神话的内容,又有一些当地的民俗事象,甚至还掺入了各地民众的理想愿望,从而使民间叙事不断壮大又不断分化,成为形貌各异的同类作品。”③这故事在石板沟就讲那南蛮子写了一道符咒,镇压了此地的风水,以防山沟里出什么人才。

石板沟南蛮盗宝传说的主要文化元素:

a.文本:摩崖符咒传说;

b.村庄地理:碧屏峰,红石崖板地沟村,农业,缺水;

c.信仰对象:玉帝、佛、石刻、药王、山神、五道爷;

d.官民信仰活动:

纠首出面合村人出钱牲猪酹羊的上玉帝庙烧香求神仙降雨、保佑平安等;

大清光绪七年闰八月,知盂县事湖南王懿昌,率领乡绅随僚前来玉帝庙为民祈雨,摩崖石刻以诗为记,以县志记载为证;

e.宝:当地的风水;

f.南蛮:南方籍知事。

由此,盗宝传说的核心母题,在这里转换为摩崖符咒镇了风水。

符咒之神力,来自于:第一,碧屏峰。“乡民们对当地山岭的一种特殊重视感情。当这些山岭与宝物幻想相联系,被乡民们认为其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时,它便成为这个地区区域文化的一种标志……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成为镇地之宝。”④第二,文字的巫术力量。文字历来被认为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对不识字的人来说,就有一种神圣性。许多巫术仪式中,又借特殊的字符,书写咒语,如道教中的符,具有超自然力量,可以威震邪魔。义和拳吞火喝符,认为可以刀枪不入。第三,祭神官方代表人知事,掌握文字知识和地方行政大权。

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的地方性表述,不仅仅解释了地方文化空间中自然和人文的关系。彻底的地方化,看似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唯一性的文化空间,实际上,走出小文化圈再回头看石板沟,地方文化借助这个传说故事,与大文化传统达成了密切的关联性。南蛮盗宝传说与广泛流传的孟姜女、麻胡子故事,在这里也口口相传几千年。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小样本,解读它,就是在理解我们共同的上下五千年,所以石匠的家族史传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民俗生活化的石匠家族史传说

石板沟的石匠家族史,是生活在传说故事中的乡民,在其传承的民俗信仰观念下,文化心理和思维逻辑的具体展演。石刻与传说,符咒与人的命运,互为依存,互为表达。

石匠家族史,主要是关于石巨奎的传说,石巨奎的传说用作者的话说,有两种,一种是石匠平实些的传说,一种是能飞檐走壁,凌空飞身刻字的半仙铁笔神手石巨奎的故事。

石匠:离乡出门路线、五台山学艺、挣钱归乡、买房置地、娶妻生子、热心公益、专程去五台山给孙子取名、摩崖石刻、开凿千佛岩、送大孙子去椿树坪念书、瘟疫流行、僧保死、石巨奎去世;

铁笔神手:三年不下山、飞身刻字、半仙之体、神力相助、千佛大放光明、日落晚照、符咒做手脚等。

村人讲石巨奎的生平故事与传奇,可能从头娓娓道来,也可能侧重一方面讲。怎么讲,取决于讲故事的动机。小说中,作者细致描述了不同动机下,石巨奎可以是平时的手艺匠人,也可以是半仙。将民间文学文本的民俗文化表演语境描述得非常细致,甚至是专业。所以,这篇小说甚至可以当民间文学文本的传承、变异、表演语境的描述、相关地方民俗文化的内部阐释来读。还能让我们细致了解,民间文学活动及作家个体成长,与民众民俗生活的关系。

村人借以上丰富细致的石巨奎家族的历史传说,印证了符咒的魔力。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地方风水观念作文化解释。这当然不是科学的历史观,但这是根深蒂固的地方性知识,指导着文化个体的言行,是他们思想的文化逻辑。“民间故事实际上变为一种行为的内省方式。”⑤这样的地方性知识,非民俗文化的内部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发现、了解,而即使听到这样的传说,因为与自身没有实在的关联,也无法感知其中的文化力量。作者作为文化的内部人,生活在文本传承的风水禁忌之中,石匠一家的传说对于禁忌的一次次印证,不断地强化了禁忌的魔力,使碧屏峰下的石板沟,形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时空。

批评农民迷信也罢,落后也罢,要深刻理解这样的乡村社会,需要客观了解、分析这样的样本,除了学术的,像林耀华的《金翅》等,《摩崖石刻》这样的文学作品也具有民俗志的意义。

①⑤ 万建中:《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第28页。

②③ 程蔷:《充满智慧的民间精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第118页。

④ 程蔷:《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1]钟敬文.民俗学对文艺学发展的作用[J].文艺研究,2001(1).

[2]乌丙安.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J].中国民族报,2004-03-12(12).

[3][日]柳田国男.传说论[M].连湘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4][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朝戈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摩崖民俗文化民俗
西狭颂摩崖石刻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探究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