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4-07-14张金良

关键词:发展模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张金良

摘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意义、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模式,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校企进一步深入合作奠定基础,提供保证。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发展模式

校企合作源于欧洲,在上世纪中叶,为了培养高效率的技术技能人才,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学校与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合作时,明晰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企业共同承担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责任。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曾经出现过“厂办校”、“产、学、研”及“产教合作”等教育模式,但是,以厂、校为主体的平等、规范、稳定、持久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极为罕见。目前,对于校企合作的含义,国内将其定义为:基于企业用人需求,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原则的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而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从宏观角度看高等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高等教育毕业生从事纯粹研究性工作的科研人员的比例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大学毕业后立即进入生产性岗位工作或从事于某一职业岗位。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我们必须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研究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职业教育的规律,满足社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达到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从根本上缓解现在就业市场中的用人单位专业人才难找和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之间的不协调现象,而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学校与企业合作”。

通过合作的方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流向企业,进一步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相互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及生产工人之间通过互相沟通与交流,进一步重新组合人才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将最新科技动态、新技术研制和新产品生产过程、生产供需和政策法规等各种信息汇集在一起,对信息进行组合与综合利用;产学研合作各方通过共同建立新经济技术实体,为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提供了资源保障,企业组织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同时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创新所需资源供给的稳定性。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深入合作,企业进一步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合作双方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并且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反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随着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在逐渐提升,进行新一轮的知识创新。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信息优势,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提供给参与合作的学校或科研机构,对于这些信息学校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加以利用。对于合作双方来说,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学校或科研机构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等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确定,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对于企业来说,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聚集着一批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通过对新工艺、新技术等进行加工处理,实现商业化进一步满足市场的需要。借助企业技术人才和设施设备的优势,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进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企业一线的工人师傅通过对学生实施手把手的教,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生产岗位具体的技术要求,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毕业与就业之间的平稳过渡。

2 校企合作的原则

①服务企业。对于学校来说,需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进而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了确保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需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人才需要、用人标准、岗位技术等,同时开展相应的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岗位需要而定。

②互利。互利为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奠定基础。选拔留用学生的权力掌握在企业手中,根据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企业有权对学生进行淘汰。

③统一管理。无论对于学校,还是企业来说,校企合作是一项双向的活动,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统一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

④校企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学校应该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定期到企业接受教育和培训,或者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座。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通过学习提升了实践知识和技能,企业技术人员通过在学校学习进而丰富了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补和统一。

3 校企合作的内容

①人才培养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学校为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向企业输送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与更多优质企业进行合作,鼓励其在校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并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②科研技术合作。根据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以及产学项目等,进行联合申报和攻关。

③队伍建设合作。企业为学校选派兼职教师;学校对企业职工进行在职培训,为企业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

④信息交流合作。企业将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学校,学校将科研信息和理论咨询等提供给企业。

4 校企合作的模式

①教学见习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理论学习,在产品、生产工艺、经营理念等方面,提前接受合作单位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同时树立主人翁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后,学生到合作企业观摩与学习企业的生产、操作流程等;并组织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②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定岗实习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方法,是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具体流程是,学制三年,其中在学校进行两年或两年半的理论学习,一年或半年在企业实习。在校期间,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接受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部分专业课,同时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并在理论教师(学校)和实践教师(企业)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③“学工交替”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人才培养方案往往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进而将企业和学校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场所由学校一直延伸到企业,学生在企业与学校之间进行着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式学习。

④“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模式。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整合优质课程与实训,借助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不断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

⑤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一是企业建立职工培训基地,通常情况下,将培训地点设在企业或学校;二是不同企业设置同类工种的培训基地,通常将学校或企业作为培训地点;三是电工、电焊、工程机械操作工等特殊工种培训基地,通常将学校作为培训地点。

⑥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学校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聘请业内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组织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同时确定专业教学计划。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同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结合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对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

⑦“订单式”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与学校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签订用人订单的方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开展教学活动,按照订单要求,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

⑧“双定生”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主要由协议单位出资,由学校实施招生、培养,通过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定向到协议单位申请就职。对于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来说,“双定生”培养模式成为协议单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培养模式。

5 加强校企合作的措施

①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各系部需要对教师到企业行业的实践实习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专任教师中,大力提高“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每年组织安排一定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项目开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做到学精一门技术,带好一批学生。

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各系部按专业或专业群,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企业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双师型”教师担任基地负责人;充分听取企(行)业意见,聘请企(行)业专家作为项目建设顾问,让企(行)业专家在方案制订、设备选型等环节上全方位、全程参与指导,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水平、高质量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③举办设计工作室。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个性化工作室,它给予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建立,可以全面检验专业教学效果,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④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各系部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教材内容要紧密联系职业实践,及时引入企业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内容;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主动与劳动、人事以及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

⑤重视链接企业文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各系部要通过文化积淀和环境熏陶,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以缩短就业上岗后与企业在文化上的磨合期。

校企合作工作任重道远,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确保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零距离对接,专业与市场零距离,教学与职业零距离,实训与岗位零距离,学生与就业零距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薛治家,盛伟,王树群.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0(01).

[2]何勤.职业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途径探讨[J].老区建设,2009(06).

[3]杨聚庆,姬生.高职教育集团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

[4]闫朝鼎.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措施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06).

[5]贺文华.农类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探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9).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