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动画创作对传统文化“形”和“意”的借鉴*

2014-07-14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动画传统艺术

李 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一、对传统文化元素外在的“形”的借鉴

1.形象的借鉴

2008年,梦工厂推出的《功夫熊猫》,在最大限度上借鉴了我们所能想象的到的中国元素和符号:熊猫、中国功夫、汉字、笛子、占卜、舞龙、民间比武、针灸、穴道、卷轴、汉服、斗笠、兵器、牌坊、中国风格的庙宇、中式宫殿建筑、石狮门柱、太极八卦图、面条、豆腐、麻将、鞭炮、轿子、汉字、中国书法、手推车,四人轿、陶瓷器上的中式纹样、筷子、青釉碗、鞭炮等。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中国文化符号,配合美国典型的幽默搞笑夸张的表现形式,使这部中国元素齐聚一堂,但却是非“中国制造”的《功夫熊猫》,在全球也获得5.5亿美元的总收益。这相对于早些年改编于汉代乐府诗而取得巨大成功的《花木兰》而言,更具讽刺意味。别人借鉴中国传统元素符号的动画作品频频取得成功,但是我们国内的动画却止步不前。这实在是该引发我们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式丰富,因此动画创作可借鉴的有利条件有很多,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壁画、木版年画、木雕、砖雕、石刻、刺绣、皮影、剪纸等艺术形式中的形象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多种元素的包容性和文化脉络的传承性,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例如《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中国门神、敦煌壁画和戏曲人物的人物造型中窥探到些许端倪,整部作品的美术风格和背景、人物动作的设计都从中国古典建筑和戏曲艺术中汲取了营养。

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需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根本,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进行解构、解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根本”和“内在”,并将这些“根本”和“内在”转化在动画创作中,而不是在创作中单纯地、肤浅地对文化元素进行“描摹”和“拿来”。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动画产业,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和发扬。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或许永远都找不到传统文化与动画设计的有效对接点,也就无法探求动画艺术的本土文化基因,无法有效地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艺术了。很多深入人心的动画形象,如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日本的机器猫、龙猫,中国的孙悟空、哪吒等等,无一不是其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在起作用。但是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的具体形象,又将无法脱离它自身的艺术功能性特点,或许又会走入生搬硬套的模仿抄袭怪圈而不能自拔。

2.颜色的借鉴

颜色的借鉴方面,在中国早期动画中体现得较多,如《猪八戒吃西瓜》、《狐狸打猎人》中红色配绿色、黄色配紫色的搭配就是典型的民间年画中撞色对比的配色原则。《骄傲的将军》中将军赭石色便装和师爷青色常服的配色借鉴于戏曲艺术中舞台戏服的颜色。《人参娃娃》中的角色形象在造型和色彩上都借鉴了杨柳青年画中手抱鲤鱼的胖娃娃形象。《山水情》、《牧童》都借鉴了水墨绘画的笔触结构和浓淡虚实风格。《千与千寻》中汤婆婆房间的五彩缤纷的颜色则体现了浓郁的东方色彩。

3.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

动画作品还可以借鉴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凸显中国民族元素成为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和艺术形式。在中国早期动画作品《老鼠嫁女》和《抬驴》中,角色形象的设定分别融合了剪纸艺术形式,借鉴了皮影艺术的表现风格,成功地捕捉到民族文化特殊的视觉元素,而这种浓郁的传统民间艺术风格,亦使作品的美术风格生动起来。在动画《山水情》的表现上就是结合了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从而体现了中国的美学思想。在《骄傲的将军》的表现上则是借助于戏曲艺术的方式展现的:将军的脸谱化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人物的走步等动作上借鉴了京剧的风格。作品的背景音乐恰如其分地融入了民乐中的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使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国早期的另一部作品《张飞审瓜》中,舞台背景全部采用民间皮影戏的方法制作而成,人物对白和音乐也是采用了京剧的唱腔完成。动画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符号,具有文化传播意义,这几部作品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精彩呈现。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根本”和“内在”,了解观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并将本土文化精髓融入到动画这一媒介传播形式中去,使这种简单直观、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散发出独特的本土文化个性魅力,同时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条更易为大众接受的影像之路。文化的传承和动画传播媒介形式的有效结合,才是动画艺术走向复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对传统文化内在的“意”的借鉴

1.题材方面的借鉴

在动画作品创作初期,作品的内容取材上多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化的“观念体系”。在动画艺术里,“观念体系”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动画艺术创作的抽象精神层面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动画艺术所呈现出来的隐喻性再现。

在动画剧本的创作初始,在主题和情节上多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多从传说故事、民间绘本和语言故事中发掘动画剧本的创作点,改编于中国乐府诗的美国动画《花木兰》,其巨大票房收益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类似于此的神话传说和笔记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是不胜枚举的。这些在中国早期的作品中就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就是将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部分内容搬上银幕。《鲤鱼跳龙门》故事也源自于中国民间艺术中“鱼化龙”的传说。《哪吒闹海》中的主要人物——哪吒也是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动画片《天书奇谭》是根据《平妖传》部分章节改编。1986年获得法国圣罗马国际儿童电影节特别奖的《女娲补天》,也是取材于神话传说,女娲的造型也受到母系氏族女性崇拜的影响,描绘了一个伟大、健硕的大地母亲的形象。

2.文化内涵方面的体现

动画设计的根源要依赖于文化。成功的动漫设计表现的不单是图像本身的精彩绚丽,而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内涵或人文精神,在受众对象心灵上的渗透和共鸣。

在日本著名漫画家和月伸宏的《浪客剑心》中,主人公“绯村剑心”的形象塑造得极为成功,作品以日本明治维新以及维新政府成立后的历史为创作蓝本,依托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现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武士服、收腰忍者服)的同时,随着剧情的发展又使观众不知不觉间接触到了日本剑道有关流派和武器的传统知识,“竹剑”、“逆刃刀”、“虎撤”、“真打”,这些曾经在日本传统武士道中才会出现的专有名词,此时已深深地印入观众的脑海。这无异于给不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年轻观众和外国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日本剑道历史课。

在《千与千寻》中,也通过剧中场景——汤婆婆的浴室“油屋”——自然而然的将名古屋时代的日式建筑和日本的洗浴文化展现给观众。宫崎骏的另一部作品《龙猫》中小姐妹搬到乡下时的旧房子就是日本典型民居的缩影。这种将历史和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呈现给观众的方式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同样是普及知识但是却用“润物细无声”方式,不招人反感,细腻而自然。

动画艺术具有“假定性”的艺术特征,它不追求真实,通过剧情的渲染、虚够和动作的夸张这些艺术加工手段,使影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在作品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幻想、变化、虚构、神似等手法来反映故事或现象,具有一定的暗喻性。而这种暗喻性也恰好与传统文化的“隐喻之源”的心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功夫熊猫》影片中有“五大高手”——老虎、螳螂、蛇、鹤、猴子等形象,这些生动的角色形象,不仅能与中国传统武术的虎拳、螳螂拳、蛇拳、鹤拳、猴拳等一一对应,而且把外延繁复内涵抽象的“中国功夫”进行了一次高度概括与具象化,令人拍案叫绝。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的传统文化更是深入人心,各种民间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还在不断地丰富着其隐藏在物象背后的那层隐意。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喻心理越浓郁,就使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象征意味越深厚。这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元素恰好就为“假定性”、“暗喻性”的动画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将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传统文化从新解构、解读,将那些大家所熟知的象征、隐喻的文化元素结合在动画创作中,使动画作品在此时更像是一个把客观物象引领到主观感受的一个“引路人”,就会使得传统文化元素在新艺术形式的重新表现后,更显其魅力的醇厚。

儒家文化的精致体现儒家文化道德至善,追求仁义的境界。在《功夫熊猫》中提到“比起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龙斗士更需要的是具有高尚的品德”。在熊猫练功小有所成就骄傲时,浣熊师傅紧接着说,“真正的英雄要懂得谦虚。”“谦虚”正是儒家所崇尚的美德。正是这种道德上的追求,才不至于使影片显得过于娱乐而缺少思想上的高度,同时这种积极向上的说教也更加符合现实社会的追求和提倡的整体价值观。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重新解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发掘东方人的人文性格与中国儒学在个人修养上提倡的那种“主静”、“庄敬”、“慎独”的气质,从而在动画设计创作中形成具有东方风格的人文传统及人文气质。

猜你喜欢

动画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的动画梦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