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坠子的生态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2014-07-14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坠子皖北传统

林 琳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一、皖北坠子音乐生态系统分析

音乐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侧重整体而系统地看待音乐事项。任何一门音乐艺术都自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又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文化系统、自然系统与音乐系统。三个子系统相互之间不断地发生着能量碰撞与交流,交织成为一个严密的稳定的链条结构。传统音乐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表征与镜像,必然反映了其所在区域的文化、自然环境和音乐族群的特征。

1.皖北坠子的文化系统。音乐文化的一个要素是语言。皖北地方语言是河南坠子能够在皖北落地生根的基础,也是皖北坠子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的根基之一。皖北地区的北方语言与豫东和鲁西南同属于一个大的语言区——中州方言区,这为河南坠子在皖北地区落地生根奠定了语言基础。与普通话相比,此三地坠子唱词的四声调值与韵辙体制常将普通话中高平调的字读成低平调或降声调,将普通话中高升调的字读成高平调。作为一种新近的艺术形式,皖北坠子受传统曲艺表演过于程式化的影响不多,表演偏重于写实,无拘无束、自然流畅,而这些恰好是皖北人性格的真实流露。皖北坠子的艺术表演,充满了皖北人的人文特征和性格品质。

2.皖北坠子的自然系统。每一地域的民族艺术都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每一个民族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生存,并进而创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包括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每一种民间艺术又是其所在独特环境的产物,并成为环境的镜像与表征。皖北坠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风土韵味,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外,自然万物对于音乐歌唱,还有着重要的结构性意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地方民间艺术受当地群众欢迎的重要基础。

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于皖北坠子等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由于皖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文化习俗与语言都彼此接近,加之人口相互流动频繁,因而文化交流非常便捷。在安徽内部,有皖北、皖中与皖南三地的划分,不同地域也形塑了各自比较鲜明的音乐艺术特色种群。皖北位于淮河以北,地处暖温气候带,与坠子的产生地河南同属于黄淮平原。在人文环境方面,河南坠子的唱词语言是以河南方言为主,而皖北的方言与其基本相同,二者同属于中州音韵,这就使得河南坠子艺人在表演坠子时,与当地的受众容易沟通,不存在理解的困难;皖北的艺人在学唱河南坠子时也不存在语言障碍,方便了当地艺人学习和行艺,所以,仍然保持了坠子的风格韵味特质。

3.皖北坠子的音乐系统。由于皖北地处南北交通要塞,多元文化交错,重要的战略位置,特殊的区位地理,再有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必然对皖北的社会环境产生极大影响,进而影响着此地人们的习惯、生活及社会意识。人们在应对各种环境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风尚习俗,如祈神、备荒等,那么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也就形成此地人们特有的人格和审美旨趣。在皖北这种地理、民俗、社会等多个生态因素合力氛围中产生、成长的民间音乐文化,必然深深打上此地地域特质的烙印。

皖北坠子属于一种地方传统民间音乐,其音乐系统依托皖北的音乐族群和皖北的音乐人,这些条件决定了皖北坠子强烈的皖北地方性。但是皖北也不是孤立于外部世界的,它也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大转型而发生变化,尤其明显的文化系统的巨大变化和自然系统中社会文化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原来的皖北坠子音乐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二、皖北坠子的生态危机

皖北坠子在唱腔、板式、伴奏乐器、表演技法等方面都有浓重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娱乐标准要求音乐和曲艺形式不断更新换代,而皖北坠子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不力,其原有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皖北坠子正在面临衰亡的危机。新生音乐种类对传统音乐种类的激荡与洗涤,使得音乐种类的演替的周期明显缩短了,传统音乐的式微成为必然。但人为的因素可以加以干预来优化传统音乐的自我平衡进而提升传统音乐的生态阈值。

传统民族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依附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活动而存在。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是传统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也是其突出的优势所在。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传统民族音乐的原生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变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革。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些都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价值观念与城市人发生碰撞而趋同,这种观念的变化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音乐的民间性基础。同时,人们对传统音乐的内在需要程度急剧降低,传统音乐的发展与变革的速度明显滞后于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这必然使其传统音乐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子系统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失衡,进而导致传统音乐艺术的全面衰落。

讨论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不能脱离传统音乐艺术的生态系统,并从整体的音乐生态系统做出考虑,来制定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艺术的科学规划和愿景。“在任何一个文化形态下的传统文化,他的文化特质都是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的映射。”①任何传统音乐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并遵循时代客观规律的要求。皖北坠子当下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是彻底的革命,而皖北坠子音乐系统中的音乐本身却因发展滞后而与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发生错位。音乐生态系统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组织系统,无法完全自动调节系统内出现的不平衡现象。传统音乐现在无法“自在”地存在与发展,无力“自为”,需要人为的干涉。人类可以采取某种策略来对音乐生态系统进行人为控制和调节,使音乐生态系统不断趋于平衡。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发挥促进或抑制、改造或建设的作用,传统增强音乐的内稳态,即音乐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能够保持恒定内部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减少音乐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提高音乐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简言之,增强音乐的自组织能力,强化音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皖北坠子的生态保护策略

1.传承传统音乐的“精神内核”。当下的皖北坠子要想重现昔日的辉煌,必须积极挖掘自己的潜力和丰富的价值内涵,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即它必须是当下时代发展所需要的艺术。皖北坠子所蕴含的民族特点、文化品格与精神理念,就是它的“精神内核”②,也是皖北坠子传承与保护最为关键的地方。始终保持传统音乐的“精神内核”,传承创新要保留传统音乐中纯粹民族性的东西。“文化品格是其内在精髓的反映,是它区别它类并具有存在价值的关键。”③因为这是传统音乐继续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但可以根据变化了的生态系统而适当改变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主题。

2.维护音乐的多样性。音乐多样性是音乐生态学的原则之一。文化事项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皖北坠子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从音乐生态系统来进行整体式考察,必须有保护整个音乐生态系统的意识和作为。社会进化论认为物种之间始终存在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制,应该淘汰“落后”的物种。但现在人们认识到任何物种的消失都将是人类生态资源的损失,传统民族音乐也是如此。皖北坠子作为皖北地区的主要民间音乐种类,有其继续存在的价值。

3.构建立体式保护系统。根据音乐生态学的理论,传统音乐的保护需要专业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的立体式的实地调查,从皖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传承、民族迁移、民俗风情、民间艺人、音乐形态等各个方面对皖北坠子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发现与弘扬皖北坠子的“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搜集和整理皖北坠子音乐,这样才能将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也才能使保护超越简单的口号而成为实质性的行为。传统音乐保护的最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保护音乐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4.遵循动态性保护的原则。坚持动态保护的原则,不能把传统音乐当作静态的古董置于博物馆,而必须把它更紧密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让它们在不断更新的生态系统中获得新生。对传统音乐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发展与创新,任何固步自封的传统音乐都将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所淘汰。当下,传统音乐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大与兄弟艺术乃至异文化艺术的交流,积极参与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竞争和角逐,唯此才能够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生态系统。封闭守旧的结果只能是逐渐萎缩,直到被淘汰。

① 朱艳红《论中国传统音乐中价值构建的矛盾》,《艺术百家》,2006年第1期,第96-99页。

② 林琳《淮北花鼓戏的境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2011年第1期,第126-128页。

③ 王安潮《皖江地区传统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及其传承保护研究》,《艺术百家》,2013年第3期,第168-172、167页。

猜你喜欢

坠子皖北传统
南宋霞帔坠子研究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梳理·调查·建议
混泥土是怎样工作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