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4-07-14周善美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周善美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文南词经历了萌芽、发展、式微等阶段。文南词吸收融汇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优秀戏曲因素,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从最初的民间卖唱形式,发展为完整的民族艺术,成为全国三百多种剧种之一。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文南词的复苏和重展活力提供了契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趋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再是演唱民间戏曲,转而去欣赏通俗歌曲、流行音乐,这使得文南词的发展环境逐步恶化、濒临消亡。可以说,保护与传承文南词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的保护与传承便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文南词的历史与现状

1.文南词概述

文南词是晥、鄂、赣三省交接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文南词,又称文南腔。是安徽省稀有剧种之一。”这是《中国戏曲剧种手册》对文南词的界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称:“文南词,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东至、宿松等地。”《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称,“文南词为戏曲声腔剧种的新兴声腔”。文南词的名称,是取自最能体现其声腔特色的两支主干曲牌【文词】和【南词】的首字再组合而成。据《中国戏曲剧种手册》记载,文南词“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演唱小调,清末由逃荒卖唱的人传入东至县的青山、昭潭、永丰及宿松县佐坝、复兴镇等地,后在‘饶河调’、‘黄梅戏’的影响下,由田头地角、街头巷尾清唱而走向戏曲舞台演出”。

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发现,文南词这一民间戏曲艺术蕴含着无穷的民间文化魅力,它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及所产生的种种文化效应预示了它本身的存在价值与研究意义。于是,2008年6月7日,文南词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底,安徽省将文南词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文南词的历史发展

文南词起源于“滩簧”。《中国戏曲发展史(第四卷)》指出,宿松文南词与赣剧中的文南词属同一系统,而赣剧中的文南词是由“滩簧”逐渐演化而来的。据清顾禄撰《清嘉录》卷一记载:“滩簧乃弋腔之变,以琵琶、张索、胡琴、檀板合动而歌。”滩簧,又称“摊簧”、“弹黄”,名目众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指出,“滩簧”大约兴起于清乾隆年间,最早盛行于江苏、浙江一带。

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中载有“弹黄调”一首和“南词弹黄调”两首。这三首“俗曲”皆以“滩簧”为名,即是文南词主要声腔之一。据《宿松县志》记载:“1850年前后,宿松县出现了大鼓书、灯歌、灯舞,后来演变成灯戏。20世纪初,这种灯戏与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文词腔相结合而发展成舞台戏曲,称‘文南词’。”文南词是沿着长江顺流传播的,它流传至宿松和东至等地时,1931年,宿松县艺人虞正兴创建了一个半职业文南词戏班,每逢节庆和喜事庆典时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政策指导下,文南词被日益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南词进入繁荣阶段。1958年,艺人们收集整理了传统剧目40余出,各种唱腔、曲牌100多种。1959年,文南词《烟花女子告状》参加了安徽省全省汇演,引起了省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并获得“江淮一枝花”的美称。上世纪60年代初,安庆行署、东至和宿松县人民政府组织一批音乐工作者对文南词剧本、声腔作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并相继筹建成立专业的文南词剧团。60年代后期,文南词发展势头正盛之时,“文化大革命”阻挡了其前进的脚步。直到70年代后期,各项工作才逐渐恢复。1980年,宿松县黄梅戏剧团排演的文南词《秋江》、《窦娥冤》等灌制成唱片,1989年制成磁带,向国内外发行。但是从1989年到2005年间,文南词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2006年,文南词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文南词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又一次受到大众的关注。随后,在地方政府、地方文化工作者、文南词民间艺人和文南词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6月14日,文南词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文南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独具安徽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形式,如今的文南词梅开二度、重放异彩,对其声腔特色、学术价值,以及其生存现状、保护传承等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3.文南词的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06年,文南词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宿松、东至等县政府对其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再次启动,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客观来说,当前文南词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

其一,欣赏区域萎缩,受众人数减少。由于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农村人员大量外出务工,戏曲欣赏群体基数减少,流行区域萎缩,文南词的生存环境和空间缩水。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民俗活动异变,受众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导致文南词被现代艺术形式取代。一个剧种想要良性发展,拥有一定的欣赏市场必不可少。培养观众,扩大市场是像文南词这样的任何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普遍面临的难题。

其二,表演人才老化,演出剧目陈旧。人才老龄化,青黄不接,是文南词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以前的传承人逐渐老去,新的传承人又很难寻找,基本上没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继承此业。到目前为止,在世的文南词老艺人不足20人。另外,由于没有专门的文南词研究机构和创作人员,演出剧目过于陈旧单一。文南词本身先天不足,传统剧目、曲目不丰富,多以小段、小戏为主。演出时几乎总是《苏文表借衣》、《烟花女子告状》等老曲目翻来覆去演唱,长此以往,未免枯燥乏味。

其三,保护措施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缺乏科学技术理念,不能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对文南词的剧本、曲谱进行妥善保管,导致文南词的许多传统剧目已经失传,存在的少量剧本只有个别被编印整理出来,而大部分剧目存放在老艺人家中,被虫蛀,有的存在于老艺人记忆中,无法延续。这一方面是由于合理保护意识薄弱、科学技术掌握缺乏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保护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演出活动举步维艰,剧目无法排演,设备不能更新,甚至几件乐器都无法配齐,这也是文南词无法真正走向繁盛的原因。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文南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落实了许多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我们必须认清,文南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仍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前景也不容乐观。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文南词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积极性和认真性,强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文南词的保护与传承

文南词,真实而全面的展现着长江中下游一带民间百姓的艺术交流和城际交融的历史轨迹。它贴近底层民众,翻滚而来,最终扎根在民间传统戏曲文化的富饶沃土。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催生出的现代审美意识,使得文南词的生存现状受到冲击。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南词,可以从主体(文南词自身)和客体(政府、高校、社会等各界)两方面加以改善。

1.主体方面

其一,实现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是指如何吸收借鉴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表达手法、表现手段和外来学科学术理论、研究方法,补充、丰富、发展自己。具体到文南词,实现跨界融合,其实就是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创造出新时代需要的艺术形式。事实上,文南词是农耕文化的固有产物,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对文南词喜爱程度弱化缩减。如何合理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文南词?笔者认为,最值得重视的是必须吸收新的表现形式、手法、手段,给予文南词表演艺术新的活力。演唱方面,借鉴科学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与传统的文南词演唱方式进行适度、合理的“嫁接”,使文南词更具可听性,更符合新生代的审美听觉要求;乐曲创作方面,尝试采用现代作曲技法对其进行跨界创作,适时适度在传统剧目中填充和声、复调等现代作曲手法,打造适合当代审美特性的文南词;舞台表演方面,可注入舞美、灯光等表现手段,在戏曲创新形式上焕发全新的艺术魅力。

其二,提高有效的“传”与“承”。任何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传”与“承”这两个有机环节的互动连接。“传”与“承”,即传承人与被传承人,两者的高效对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留存长久、绵延不绝的关键。正如黄大同先生在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创新?》一文中指出:“传承者就是发展者,非遗的历史流变产生于传承者本身在当时的时代、环境等条件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所作出的驱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文南词的传承人不足20多人,而且年龄偏大,已出现断代的危险。老艺人们非常愿意将自己记忆中的剧目(曲目)传承下去,但往往事与愿违,几乎找不到愿意学习承接文南词的年轻人。这种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其实是“承”的环节出现问题,愿“传”,难“承”。事实上,“承”比“传”更重要,如果只有传递没有承接,那么任何文化都无法延续。因此,在加强保护传承人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被传承人的奖励机制,鼓励、提高他们“承接”文南词的积极性,以推动文南词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效进展。

其三,丰富剧目创作。文南词剧情简单,表演单一,且剧目(曲目)不多,登台演出总是《苏文表借衣》、《烟花女子告状》等几首老曲目,使得文南词逐渐失去欣赏市场,失去存在价值。据老艺人反映,文南词的伴奏乐队也过于简单,一般只有一人演奏四胡(后改为二胡),另一人打渔鼓演唱小曲。扩大伴奏乐队编制,加入一些丝弦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可以扩充伴奏织体,加强文南词的视听效果。同时,也要进一步的完善奖励机制,激发相关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其四,升级宣传手段。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不能止步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这些传统媒体的信息量、重复率和关注度正在日益减弱,而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互联网则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主流。文南词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超越地域、速度快、信息量大、重复率高等特性大力宣传自己,将文南词制作成MP3、MTV等传播格式,让文南词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应当升级宣传手段,以新兴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两者兼而用之,扩大传播广度及深度。

2.客体方面

其一,结合高校艺术教育。高校,一个高智能、深知识与广信息的人类文化传习地,应当肩负起保护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校教学,是一种传统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高智商人群领略民族民间艺术魅力的契机。在高校现行的课程设置中,应当纳入非物质文化遗的内容,这有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提高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参与度。大中见小,我们应当将文南词尽快纳入地方高校教学课程中,并加快跨学科的协同保护,树立共同保护的意识。

高校积极参与文南词的保护与传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领导层面。各级领导应当树立起保护与传承意识;对文南词艺术教育给予高度重视,支持、提倡地方文南词进高校课堂;在科研审批项目上,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文南词)的课题适当“倾斜”;适时引进一些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建立文南词艺术实践基地,研究文南词文化。实践基地的建立,是搭建一个长期合作的平台,共同为文南词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高校教师层面。高校教师术业有专攻,在学科领域与研究方向上各有侧重,在参与文南词研究过程中可以沟通联系、广泛交流,各自从自身优势出发,互相借鉴,互相学习。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关于文南词保护与传承的科研项目,发挥教师们在学术上、理论上的优势。教师们的学术研究与政府需要紧密结合,立足政府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针对文南词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的建立,建言献策。

三是高校学生层面。高校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术理论基础,拥有科学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是文南词保护与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可以以点带线、由线及面,带动周围同学共同参与到文南词的保护中。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台、海报、网络论坛等多种资源,让更多的同学来了解和关注文南词,共同树立起正确的文南词保护和传承意识。尤其像师范专业,专门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学生毕业后多数将担任起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师所掌握的保护文南词的众多知识,将会以几何裂变的方式迅速传播、扩散,使得一代甚至几代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文南词保护和传承意识。

其二,地方政府扶持。地方政府在文南词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有着中流砥柱式的绝对领导力量,没有政府的领导和带动、协调各界人士,文南词的保护传承工作将是一盘散沙。地方政府在保护传承文南词工作中,首先,应加大经费投入。笔者认为,文南词生存现状的尴尬主要是人才的缺失,而人才缺失的原因绝大程度上是没有经济收益,传承人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很难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民间戏班由于经费紧张,基本设施不够完备,伴奏乐器、服装道具简陋,使得日常演出质量不高。这些情况都严重阻碍了文南词前进发展的脚步。其次,应健全保护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在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和决策上的引导会使文南词保护与传承工作朝着良性方向快速发展。

其三,结合旅游开发。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地极具吸引力的的旅游卖点。文南词内含丰富的安庆地方传统文化、民俗魅力,适时适度地与安庆旅游产业结合联姻,可以促进安庆旅游业的推广与发展,同时,也为文南词生长拓宽受众空间。如在独具安庆地方特色的“竹筏会”、“竹枝表演”、“灯会”等民俗活动中,安排文南词的演出表演;在宿松石莲洞、小孤山、白崖寨等景点,建立“文南词文化风情园”,可设立“文南词概况”、“文南词唱腔简介”、“文南词视听”等展厅,充分展示文南词的戏曲魅力。

地方旅游开发与文南词保护相结合,是一举两得、互利共赢的合理举措。旅游开发为文南词带来了庞大的受众与市场,而文南词为旅游业突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两者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

三、结语

保护与传承文南词,既需要文南词自身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扶持。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应遵循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思路,并做好与各学科、各领域间的跨界融合实现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深度共通。另外,对于保护传承文南词,无论改良还是创新,都应做好三个层次融合:第一层是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手法的技术融合;第二层是传承理论与舞台表演的实践融合;第三层是民间艺术与市场经济的产业融合。如果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准市场切入点,改良、创作出符合市场审美需求的文南词,那么文南词将很快获得开放性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苏州评话
中国林业重要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初探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