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力培养探析*

2014-07-14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工科艺术设计

周 勇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巨大,不仅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和能够解决大量就业问题,还能够为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支持,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也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掣肘。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创意能力俱佳,尤其工科院校的艺术专业学生,接受过工业设计等训练,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这类学生往往缺乏创业的意识和技能,虽具创意能力却缺乏创富能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何加强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提升创业力,在当前全社会重视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值得探讨。

所谓创业力,简单地说,就是创业的能力。关于创业能力的具体指标,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很多,不外乎“适应能力、竞争性、自信、纪律、动力、诚实、组织、毅力、说服力、冒险、理解和视野”等[1]。但是,就具体而言,中国大学生受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创业率仅为2% -4%,远低于美国和欧洲国家。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本文要探讨的艺术类学生创业力,更多的聚焦于创业的启蒙意识、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创业的基本技能方面,这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侧重点。

一、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创业认识调查

2013年,中国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多达699万,受宏观经济影响,就业形势严峻。我国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1000所,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更为突出。为帮助学生就业,各高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希望能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但是,一方面,创业教育在中国开展的时间很短,没有形成体系,各高校投入的程度不一,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学生能够掌握的创业知识有限;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艺术设计学生更向往“艺”的工作状态,即自主性强、随性等,而往往忽略了设计带有的“工”的特质。因此,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在行动上,选择自由职业的较多,选择自主创业的较少。

为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业意图,笔者对某工科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70名学生(其中有6人为创业团队,3人已毕业)进行了采访调研发现:赞成创业的占68%;赞成但自己不会创业的占26%;仅有6%的同学不支持创业。另外,近九成的学生对“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创业”更感兴趣,但同时有近八成的学生认为“没有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总体而言,被访对象基本能够认同创业,但内心存在顾虑。特征如下:

1.就是否真正喜欢创业内心存在矛盾

一方面,虽然近七成受访学生赞成创业,但不少学生认为,赞成的背后具有无奈的成分。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文化创意市场仍处于雏形状态,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失业危机感,因此走创业之路是很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喜欢工作环境轻松、时间弹性、能发挥自主能动性的工作,且比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又认为创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2.对工科环境普遍认可,但对创业教育知识接受不足

受访对象认为,在工科为特色的高校学习艺术专业具有优势,尤其是部分专业(如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等)能够接受和工科生相似的机械类和计算机类的相关课程,对艺术类学生提升设计能力具有很大帮助。但同时也认可,相对而言,艺术类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比较封闭,很少愿意主动选择创业教育类课程和活动,也导致了多数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比较匮乏。

3.独立自主意识较强,不盲目从众

艺术专业更多关注自主创意的训练,因此艺术类学生往往独立意识强、自主设计水平高、对投缘者比较欣赏却容易忽略其他。多数受访对象认为,艺术专业学生设计能力强,但其他方面能力不足,因此通常愿意选择能力互补的伙伴形成团队;关注流行和时尚的元素,创新创意特征明显,但绝大多数是微创新微创意,真正具有原创色彩的并不多。受资金、市场等诸多因素限制,艺术专业学生更愿意从事如家装设计、工业设计、文化产品设计等投入较少、以创意为资本的项目介入创业。

4.对创业教育接受较少

受访者认为,艺术类大学生更多注重专业经验的传授,更多从专业教师的经验接受专业知识,包括创业的意识和方式(很多艺术专业教师会兼职从事设计、家装等工作),反而很少愿意或者主动接受学校的创业教育,也极少参加各类创业训练活动。

二、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特征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突出、思想多元、创意活跃,非常符合创业的特质,但往往这样的专业很少专设创业相关的教育。从现有的教学培养来看,特征如下:

1.专业教学和创业教学脱节

从现有的教学体系来看,艺术类学生除了专业课程外,一般要求修习2-6个左右的创业教育学分。但是,一方面,这类学分多为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程,一些高校会使用《管理学基础》、《经济管理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虽然是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但对到底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并无涉及;另一方面,这些课程一般都设置为通识类选修课,一些青年教师为了工作量而承担这些课程,与专业毫无关联,专业教学和创业教学完全脱节,使得学生无法将两者产生联系。

2.有实践环节,但主要是专业课程实践

有些能力不是学生在教师教学中能获得的,学生必须在实践中感悟,即需要具备主观能动性。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分析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各自的特点,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力培养。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艺术设计类学术的实践环节较之一般专业要多,但基本都是专业课程的实践,用于创业相关的实践几乎没有。

3.专业教师实战经验丰富,但并非创业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有很多都开有自己的公司,或者在社会公司兼职担任设计总监等职务,实战经验非常丰富。但是,这些实战经验更多体现为单打独斗,很多的兼职或者临时项目,都属于打零工,即便是自己开设公司,大多也是有专人经营承接项目,教师则主要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因此,专业教师并不能够在创业方面教授给学生专门知识和经验,反而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来只能做做设计类的个体。

三、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加强创业教育的思考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开展创业具有特色优势。在工科院校,通过加强在工程设计、工程经济学、创业课程等的训练,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仅具备创新创意能力,同时兼具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以期对未来有更多自主选择机会。

1.加强创业理念引导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浅显。而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起步早,而且发展迅速,目前已设立创业学专业可授予学位,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美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美国创业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并以造就最具革命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2]。我国高校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应将其仅仅作为就业教育的补充,而当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积极应对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作准备,进而从思想上解决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问题。艺术类高等院校肩负着为艺术类专业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艺术行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创新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艺术类人才的任务。为此,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艺术类人才创业教育观念,树立起全面的教育价值观。

2.设置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也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长期以来,艺术类专业在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上相对比较单一,往往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在职业人才角色上,或只注重专业技能,突出设计训练技巧,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当深化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以必修课、选修课或实施学分制的形式来改变当前创业教育方法不多、途径单一、模式封闭、内容陈旧的现状[3]。推进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创业类通识课程,包括创业基础课、区域特色创业课程、专业创业课程;开设创业类专业课程,课程内容融入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元素。

3.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所创之“业”往往是与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4],而艺术类大学生所创之“业”更是与所学艺术专业密切相关,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要注重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努力贯彻创业教育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设计专业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决定其创业领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到城市规划、建筑发展空间,小到衣食住行如广告、包装、室内外装修、服饰等。

4.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体系

目前在学校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理论远远多于实战,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虽然实战经验丰富,但往往是兼职打工性质,不懂真正创业。因此,学校应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学校培养与校外聘请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或亲身体验创业过程的教师或企业人员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研组,为教师创造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以不断满足创业教育师资的需求[5]。

5.用好社会资源服务创业教育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实践较多,但缺乏创业教育实践,工科院校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数量庞大的企业类实践基地。两者进行整合,引导艺术类学术更多地走进企业、创业园、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创意产业结成产学研联盟或者基地,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通过这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主动地将学校、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科技园、“孵化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等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整合起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此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和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

[1]姜红仁.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46 -49.

[2]周红霞.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79 -80.

[3]王凯宏.关雪仑、姜在新、黄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2,(6):170-172.

[4]李燕凌.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0):35 -38.

[5]谢志远.构建大学生创业的“温州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5):68 -71.

猜你喜欢

艺术类工科艺术设计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星.云.海》
《花月夜》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