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的边界*

2014-07-14朱志荣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艺术品边界艺术家

朱志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有自己的质的规定。虽然黑格尔从自己的体系出发推断艺术会被其他精神形态所取代,但并没有否定艺术具有区别于生活和其他精神形态的独特性。艺术的边界问题的提出,一是因为随着人们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艺术化,给人一种生活与艺术的边界似乎已经模糊的假象;二是由于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在表现方式、构思等技巧以及传达媒介的变化,导致传统的艺术边界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由于人们对这种边界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就以为艺术已经没有边界;三是艺术的边界还取决于我们对待和欣赏艺术的“看法”的差异。这些变化和差异导致一些学者对艺术有无边界、艺术是否消亡的思考,乃至对艺术的存在持怀疑态度。经过持久的讨论,虽然一些激进的学者修正了艺术无边界和艺术消亡的看法,如丹托说,“我的声明绝对不是说艺术将被要停止创作了!艺术终结之后还是有着大量的艺术被创作了出来”①,但艺术的边界和终极问题客观上已然成了重要的学术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艺术的边界涉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古老的命题。艺术源于生活,基于生活。即使作为人的精神食粮,艺术在本质上也依然是构成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艺术寄托着理想,给人们带来希望。艺术所肩负的使命不但满足了历代欣赏者的精神需求,而且推动着生活进入到更高的层次。因此,艺术与生活是互为依存、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但是说到底,艺术和日常生活是迥然有别的,两者之间永远存在边界。

第一,艺术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中常常具有生活的基础,艺术提炼了生活中诗意的、闪光的内涵,艺术传达的物态化元素源自现实生活。中国人生活得感性、具体而灵动,尤其离不开艺术这一感性感发的形式。艺术源自自然和生活的启示,通常所谓艺术对生活更集中的体现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强化的表现。艺术虽然抵抗和超越现实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是,艺术活动也是生活的一个部分。生活作为人们生存的活动,包括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而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反映了艺术家看待生活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因此,艺术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源自生活,这一传统的共识并没有在艺术的发展和变迁中改变。后来所谓的各种观念艺术、所谓艺术家的奇思妙想等,莫不是生活直接和间接的再现和表现。艺术家的创作心态莫不是他的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心态的折射。同时,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应用型艺术,包括园林和公共空间的雕塑等,都是镶嵌在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依赖、互补共存的。

第二,艺术和生活是有界限的。

艺术与生活肯定是有区别的,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关系,我们要避免简单地从认知的角度衡量艺术。艺术的所谓陌生化和间离效果,就是要求将艺术与日常生活区别开来。艺术与生活永远保持着适度的距离,生活对艺术可望而不可及。相比之下,生活更偏于散文化(prosaic),艺术更偏重诗意。海德格尔也曾说:“凡艺术都是让存在者本身之真理到达而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②艺术中审美的眼光超越于红尘俗世中日常生活的眼光。艺术元素进入日常生活正说明了艺术的魅力,但并不代表艺术本身被消解了。艺术元素融入生活,不代表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弭了,不代表艺术终结了,艺术的整体不可能全面融合生活。艺术的某些元素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消费,不代表艺术本身全面进入了日常生活消费。生活艺术化是生活对艺术的借鉴和运用,其中包括城市建筑与装饰、物品包装等,都反映了生活对艺术的依赖,而绝非是生活对艺术的消解。虽然艺术有样式的变化,艺术基于生活的常态又打破常态,永远都承载着理想,永远都与日常生活保持着距离。

第三,艺术与生活间的边界是动态变化的。

艺术可以包容一些新的艺术元素,包容一些基于现实生活的实用艺术,其边界可以向前推移,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不能取消。艺术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理想,推动着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生活变成了艺术,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应该更上一层楼。我们平常说让生活接近艺术和审美,不代表生活和艺术的边界就消除了。所谓生活的“艺术”,这个艺术是比拟性的。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都只是相对而言的,只是借用的。而我们所讨论的艺术和生活都应该是专有名词,而不是形容词或副词。艺术化的生活是一种比拟,对艺术手法的借用与艺术本身是有区别的。艺术思维、艺术创意可以运用到生活中,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就是艺术了,或者艺术和生活的分野就被取消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元素只能算是实用艺术的元素,而实用艺术虽然是艺术的一种类型,而且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类型,却依然与生活是有界限的。即便如此,实用艺术也不能成为划定艺术边界的典型范例。

第四,艺术的本质在于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艺术虽基于现实生活,却不拘于现实生活,生活可以追求艺术化,但艺术永远追求理想,追求超越和自由。生活是有惯例的、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的创新是相对缓慢的,所以才能舒适安定。艺术的审美超越功能,是指艺术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超越正常的生活逻辑。现实生活满足人的基本生存,艺术则满足人们超越自我的愿望。艺术也是艺术家自我超越愿望的表达,艺术家用超越的、诗意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故能从中获得审美的趣味。同时,艺术与生活有不协调之处,生活代表常理,而艺术往往有悖常理。艺术表现要打破物象在生活中的常态,超越寻常的生活背景。与生活相比,艺术不是日常生活的态势,而是超越了原来的生活背景,具有特定的背景和氛围。生活只能利用艺术的元素,而不能完全被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实际上是指生活对艺术元素的复制,而这种复制的艺术价值必然不能与艺术本身相比。因此,艺术不断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推动着生活的发展,但永远高于生活,以日常生活审美化或以艺术化否定艺术边界的存在是荒唐的。

总之,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既有联系,又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形态。艺术既表达了艺术家生存和生活的体验,同时他们的艺术创作又是高蹈的、自由的、超越的。艺术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会失去养分和光彩;另一方面,艺术就是希望,就是理想,它的世俗性是相对的。艺术永远在我们现实的前面,是推动现实发展的动力。当然,现实生活的发展也可以反过来推动艺术的发展。对于艺术,我们应当不断有新的追求,这才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因此,艺术与生活之间既是有边界的,而这个边界又是动态变化的。

在整个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艺术的边界是动态的、开放的,是与时俱进的,但艺术的边界也明确地存在着,艺术永远有边界。随着艺术的不断变迁,艺术的边界也会有变化,这就需要艺术的立法者不断勘界,以维护艺术的质的规定性。艺术无疑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有曲折也很正常,不能把艺术看成是静止的、不变的,不能以艺术的一种历史形态要求各个时代。同时,当下艺术必然带有当下的烙印,但“当下”并不意味着艺术的全面进步。

艺术史是艺术的各种独特样式诞生、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历史,是推陈出新、不断变迁发展的历史,但在具体的探索中,可能是有迂回和曲折的。每一种艺术的样式都有自己演进的历程。任何一种艺术样式中精湛的技巧、成功的再现或表现都是值得欣赏的,当它们达到不可企及的高峰时,艺术创作只能另辟蹊径。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③。宋词的探索开辟了文学的崭新境界,但并不能抹杀唐诗的艺术成就,也不能妄断唐诗走向顶峰,文学就走向消亡或终结。具体个别的样式可能因不适应时代而不再持续创造出新的作品,但此前精湛的作品依然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常常是迂回的,曲折的,甚至不排除偶尔误入歧途的可能,这些都应该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以艺术发展中的某种困境,就妄断艺术终结了。让当代人耳目一新、喜闻乐见固然是一种成功的标准,但当代人接不接受不是唯一的标准。梵高在世时,受尽嘲笑和奚落,他的作品不被人们认可,生前只卖出《红色的葡萄园》一幅画,但是后来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20世纪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派马蒂斯的作品挂在文艺复兴的绘画旁边,产生了冲突并引起了激烈的诽谤,马蒂斯本人被人们骂成“野兽”(法文Fauves,可以被用来骂人,相当于中国人骂人说“畜性”),后来衍生出野兽派(Fauvism)。可见,有时候优秀的艺术品被认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时间检验的。

从艺术史发展的历程看,艺术与生活的界线是相对的、变动的,但确实是存在的。生活的艺术化不能无边地泛化艺术。艺术的边界表明,艺术与生活两者之间具有质的区别,同时边界本身又是移动的。艺术家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加以提升,在艺术传达中与生活脱钩,表达寓意,并且形成一个悠久的传统。这个传统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拓展的。艺术作为理想,永远处于生活的前端,生活可以不断地接近艺术,但艺术与生活永远不可能合为一体。艺术与其所产生的时代的总体文化水平是相适应的,不能简单地以进化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时代的艺术有可比的一面,有不可比的一面,不能以线性的进步的简单化思想来要求艺术。技术的进步带来艺术样式的变化,但本身并不代表艺术技巧和艺术表现的进步与成功。丹托认为:“谈论作为一种进步训练的艺术终结是可能的。”④实际上,当代艺术进步训练的终结不代表今后没有其他形式的艺术进步训练,也不代表艺术永远不变化。每个时代有自己的艺术样式,西方的古典绘画在18世纪达到了高峰。后现代艺术家的探索走向死胡同,绝不意味着艺术本身走向死胡同,走向终结,或者失去与生活间的边界。

艺术在不断探索和拓展,艺术的物质媒介在不断进步。艺术的探索与实验是可以持续的,是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发展的。艺术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照相术对古典艺术写实追求的挑战,引发现代艺术向着表现艺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带来表达方式的进步和表达效果的变化,这对于特定的艺术尤其是重要的。内容的独特,材料的更新,工具的变化,技巧的进步,都使得具体的艺术样式发展和变化。如现代艺术的表现追求对传统写实的颠覆,对色彩、对三维空间的改变,乃至马奈等人试图通过平面化对透视法的超越,以及大地艺术等。这些艺术在样式和形态上体现了历史性的变迁和转折。因此,艺术的媒介或技巧的进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艺术的边界。艺术的所谓“进步”,是技巧的进步、表现力的进步和艺术境界的进步。技巧的发明、探索和成熟,对个体来说需要一个过程,对整个创作群体来说也需要一个过程。特定风格的形成、演进、发展和衰落,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某种角度看,艺术即技术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技术在艺术中具有重要性,现代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带来了艺术传达的变革。技术保障艺术效果的呈现,艺术技巧都会影响到艺术的效果,如3D电影等。但媒介或技巧的变化,只是拓展表现力,强化艺术效果,并没有改变艺术的性质。

从长久的发展历程看,艺术永远都不会真正地回归传统。复古只是一种修正策略,复古创新是纠正时弊的基本方法,既强调学习传统,又反对因循守旧。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探索颠覆了一些传统的艺术观念,但不应该是对整个艺术的本质的颠覆和否定。历朝历代、各地的艺术都有成功和不成功之作,不能片面以未经检验或不成功之作检验艺术的边界。西方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更重视对主体类型的表现,艺术大众化和娱乐化本身不会导致艺术的消亡。后现代只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这种探索和尝试本身是需要经过检验和评判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中的某些探索不被认可,并不是艺术必然终结的征兆。

艺术会不断转型,艺术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创新,需要冲出藩篱和束缚,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超越于自身原有的界限。艺术革命突破传统的表现方法,破除传统的法则,不代表不需要法则。艺术是在不断扬弃中变化发展的,艺术的进步并没有离以前的艺术功用越走越远。我们不能把艺术样式的消亡看成是整个艺术的消亡。艺术鼓励尝试,但并不简单认同,反传统也要有度,正像我们曾经“打倒孔家店”,西方出现过反叛的嬉皮士等,都是走向极端的激进主义,都是走过头了,单纯的破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传统的艺术元素都依然被保留在新的艺术样式中。

军事上,“一将功成万骨枯”⑤,艺术创作也有类似的情形。任何一种艺术技艺走向精湛,常常是无数同行、数代积累才能获得的,无数的艺术家都是这种艺术发展的殉道者。这是一种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每一位艺术家必须正视这种事实和规律,做好以毕生的精力为艺术做牺牲的心理准备。艺术作品跻身艺术史行列是每个艺术家努力的方向,但不是每个艺术家所能达到的目标。每一位艺术家呕心沥血地创作作品的心情可以理解,精神值得肯定。但艺术成就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天赋、时代和时机,乃至具体艺术样式自身的发展规律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作用,不代表有天分、肯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就,艺术家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艺术在本质上是求新求异的,具有自由性和多元性特征。它讲究创意、人工元素和感性,讲究灌注生气,包含着特定的意蕴,表现为独创性、理想性、技术性、形式感,乃至深刻的思想性,体现了主体对自由的追求,是自觉和非自觉的统一,这些都是影响艺术边界的多重因素。但是,这些并不代表它们没有边界,对于既有艺术边界的挑战与超越,不代表对艺术边界的取消,界限可以被打破或变动,界限可以流动、变化,但它永远存在着。

对艺术边界的界定,需要讨论在人的精神领域,艺术与其他精神形态的关系,讨论艺术与人的其他精神活动的边界。哲学和其他任何精神形态都不能取代艺术的独特性。黑格尔从人类精神的发展历程角度作逻辑推演,得出艺术的感性需求将被哲学所取代。他认为:“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⑥否定艺术在当时的存在价值,认为艺术的地位已经被观念世界所取代。这当然也包括黑格尔对当时艺术转型的一种见解。受黑格尔影响,丹托也认为:“一旦艺术自身提出了真正的形式的哲学问题——即艺术品与真实物之间的差异问题——历史就结束了。哲学时刻已经达到。”⑦其实人文科学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都不是按照先天预设的轨道运行的。艺术不应该是哲学观念的传声筒和简单变形。艺术是感性的,引导欣赏者想象也要有感性基础,必须赋予作品以形式。艺术与其他精神活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而且感性未必不如理性,感性未必比理性低级,感性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具体的需求,人类的感性需求是持久存在的。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感性表征,永远被人们所需要。

艺术不是一种名义,艺术关涉人的审美实质,审美是艺术品质的规定性的重要特质,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交流的媒介。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应当是为审美而创造的,不管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物(无论在人看来多么奇妙),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器物,都必须符合审美的原则。才有可能能进入到艺术的领域。艺术品作为智慧的表现和情趣的象征,其重要性在于改变人们的看法,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刺激人们审美的心灵。因此,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宗教、政治、道德等功能都是它附带的,乃至艺术的所谓文化批判性,都是艺术的附加功能。审美体验迄今依然是人们最高的精神需要。艺术对于审美需求的满足,迄今依然处于崇高的位置。艺术所承担的审美功能永远不能被哲学和宗教所取代,艺术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

艺术家改变现成品的用途和位置,可以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确实是很好的创意,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但现成品不能直接成为艺术品,艺术家为意蕴创造贴切的传达形式,是现成品做不到的,艺术的边界依然有着自己的质的规定,艺术品与生活中现成品有着一定的界限。当然有些所谓的现成品在特定的背景和特定的看法中,也有可能成为艺术品。杜尚的《泉》在挑战人们的传统观念上是有价值的,在艺术探索的历史上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它本身是不是艺术作品,它的成败得失,依然有待艺术史的检验。一切不成熟的艺术探索,并不能成为艺术边界的基本依据。

艺术具有独创性,征服视听感官、使视听感官获得享受是艺术品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例如画家就在试图拓展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但艺术仅仅有非同寻常的创意是不够的,独创性不是艺术的唯一特性,不能将一个创意与艺术品的创造简单等同起来,形式上的创新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增强表达效果。艺术在于成功的表现,无论是夸张变形,还是别出心裁的组合,都是成功的表现。叛逆的探索可以理解,值得鼓励,但关键在于它应该是成功的表现。艺术允许探索,但拼贴艺术,现成品的简单搬用,以及各种反艺术的作品等,最终的效果不佳,反映了探索的失败。

艺术品常常被作为商品,但并不影响它作为艺术的神圣性。艺术是人们精神享受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商业形式对艺术来说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它既能推动艺术,又能破坏艺术。艺术品既是审美的创造物,又作为特殊的商品被认定,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流通价格是矛盾统一的。阿多诺曾批评现代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就艺术迎合社会现存需求的程度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追求利润的商业。作为商业,艺术只要能获利,只要其幽雅平和的功能可以骗人相信艺术依然生存,便会继续存在。表面上繁荣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复制,如同传统歌剧一样,实际上早已衰亡和失去意义。”⑧有人甚至把“艺术的崩溃和商品文化的胜利”⑨相提并论。纯粹追逐商业利润诚然会影响艺术价值,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艺术的发展史表明,受雇于他人的工匠也可以有艺术创造,也可以带着镣铐跳舞,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米开朗基罗、罗丹,乃至霍去病墓上的无名雕塑等,都是在受雇中成就卓越的。对于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艺术品市场也是有功劳的。即使艺术圈里短期的商业行为或成时尚,也不可能消解艺术。当然,消费时代的艺术消费并非艺术欣赏的根本途径,而只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艺术对人们的重要性,完全屈从于世俗与金钱的艺术品,是很难取得卓绝的成就的。

艺术边界的界定要考虑到欣赏者的因素,艺术的欣赏者客观存在着。艺术品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潜在地约定的,边界的变动与迁移也由双方共同决定。由于艺术品是由艺术家的创造和欣赏者的再创造共同完成的,艺术的边界应当由艺术家和欣赏者达成默契。艺术品应当激发欣赏者的奇思妙想,现代各种先锋派艺术的尝试等都应当考虑到接受。探索是艺术家的事,而鉴赏者重视的主要是艺术品的审美效果。艺术品不仅体现在作为作品的对象,还体现在其存在的背景及其“看”法。艺术家之所以被公认,与欣赏者对他们的判断和信赖有关。边界在于看法,在于对待的态度,在于欣赏者对作品的看待与对待。艺术家不仅要追求创意,追求表达,而且要追求欣赏者的接受效果。艺术作为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其边界也是由自律与他律共同决定的。

总之,艺术的边界客观地存在着,只是我们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各种纷繁复杂的探索与试验,使得人们产生了惶惑。艺术品应当有自己的创意、构思和传达技巧,它仅仅由艺术家赋予某种特定的意蕴还不够。构思不仅仅是形式的美感,而且还涉及到意蕴的表达、必要的技巧和节奏等形式方面的感觉因素。构成艺术品的条件如样式的变化、艺术语言的质地等,乃至精英艺术与波普艺术的雅俗互动,客观上都推动了艺术边界的动态发展。但艺术边界的更新,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亡。一切关于艺术的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研究,都必须奠定在艺术具有独特内涵的基础上,都以艺术是有边界的为基础。

① 丹托著,王春辰译《艺术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8页。

②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③ [清]蒋士铨《辩诗》,《忠雅堂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86页。

④ 丹托著,欧阳英译《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⑤ [唐]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6页。

⑥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页。

⑦ 同①,第124页。

⑧ 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⑨ 劳伦斯·雷尼《现代主义文化经济》,迈克尔·莱文森编,田智译《现代主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猜你喜欢

艺术品边界艺术家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