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昆曲艺术在南京的生存轨迹与传承发展*

2014-07-14陈泓茹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昆剧昆曲南京

陈泓茹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7)

昆曲产生在明朝经济繁荣的中后期,它以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生动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心声,故赢得民众的喜爱并流传甚广,至清朝的“康乾盛世”达到巅峰。

当六百多年前昆曲流传到了南京,这座古城的政治影响及文化底蕴对昆曲的发展及流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的昆曲剧社及流寓于南京的戏曲名家都为促进昆曲兴起并逐渐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南京有着六次建都的经历,但每次都离不开最终的离乱和浩劫,南京的昆曲发展也随着政治格局的多变曾一度衰落,古城的沧桑与昆曲的婉约融合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政府对传统文化事业的重视和保护,南京地区的昆曲发展又逐渐活跃起来。

今天,我们探究南京新中国成立后昆曲的生存轨迹和发展现状,是想通过对昆曲区域性的研究,来进一步丰厚江苏乃至全国对昆曲的研究,为昆曲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探寻新的繁荣之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昆曲在南京的生存轨迹

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地处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也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历来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明清以来,昆曲也活跃在南京,不仅出现了“兴化部”、“华林部”、“李渔家班”、“曹寅家班”等名扬全国的专业昆班,而且清音小部和文人唱曲之风也绵延不绝。虽然南京也是昆曲之都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方面因素,它的生存并非一帆风顺。

1.专业剧团的筹建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但一些戏剧工作者却由于对昆曲抱有一种偏见没去重视,认为它是封建士大夫的产物,久已衰微,只好听其绝灭。如20世纪50年代初,由朱国梁领班的国风苏昆剧团(内有昆剧“传”字辈老艺人周传瑛、王传淞等四人)在苏南乡镇演出,想申请少量生活补助金,结果当时文化主管部门置之不理,致使他们跑到浙江去登记,后在那儿改编《十五贯》,1956年4月进京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观看了演出并极为赞赏,5月18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并对江苏的不重视提出批评。昆曲起源于江苏,却让浙江拿去出了名,这促使江苏开始重视昆剧,为此,江苏省文化局特邀该团于6月21日来南京演出了《十五贯》;10月中旬在苏州筹建了江苏省苏昆剧团;同年12月,江苏省和南京市文化局又邀请北昆代表团来南京,由韩世昌、白云生和侯永奎等演出了《游园惊梦》、《拾画叫画》、《林冲夜奔》等剧目。为南京剧坛的昆曲复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958年10月,江苏省戏曲学校开办了昆剧班,着手培养新一代昆剧演员。1959年秋,由于演出任务重、交通不便故省委决定调昆苏剧团比较优秀的演员张继青等十几人至南京成立省昆剧团(规定不演苏剧),由郑山尊负指导责任(1949年南京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市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兼市文联秘书长、市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1956年秋迁任省文化局副局长)。南京从此有了专业的昆曲剧团。当时新华日报为其成立发表过社论,省昆剧团两次成立两次省报发表社论,在当时绝无仅有,可见那时对昆剧复兴的重视程度。到南京后又吸收戏校的一批学员(后成为骨干)。但省昆剧团在南京落地生根后很辛苦,没有固定住所,原住人民剧场后面,不到十年(1959-1967)搬了五六次家,后来搬到六合。但戏却演了不少。

1960年5月,为参加省青年戏曲会演,郑山尊同志倡议改话剧《两个女红军》(故事出于《红旗飘飘》)为昆剧,并由徐子权进行编导,改名《活捉罗根元》参加演出,结果效果奇佳,超过话剧,直到今天还极受群众欢迎成为保留曲目,成功经验揭示了昆剧不仅能演新编历史剧,还能演革命现代戏。为昆剧的“古为今用”提供了借鉴。这一时期的昆曲,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领导下已在恢复发展中。

2.业余传唱活动与社团的建立

昆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专业与业余两方面。由于业余大多数是昆曲爱好者聚在一起清唱,故也称为清客、曲友,如还能登台表演,又称为“清客串”或“串客”。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业余传唱应结合新中国成立前来谈会更明了些。

昆曲自古以来就属高雅艺术,流传在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之中,由于是“阳春白雪”,故“曲高和寡”。但从辛亥革命以后,昆曲艺术在南京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当时南京已无专业昆班,它也不再只是达官贵人或是秦淮画舫的娱乐消遣专利,而将阵地开始转向学校与文人的书房,昆曲爱好人士往往成为传唱与传播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被称为曲学大师的吴梅正在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任教,他对昆曲情有独钟,并且擅长诗词和戏曲创作,还能自己谱曲创作以及吹笛演唱,并都有一定的造诣和成就。他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上课主讲词曲,并将昆曲引进了大学课堂。他在讲《曲选》和《曲律》课时还随身携带笛子,边吹边唱,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影响,也使这两所学校成为传唱昆曲的重要基地。吴梅不仅在高等学府内开展昆曲活动,而且还和社会上的昆曲爱好者建立广泛的联系,1932年11月,他和地方人士仇涞之、甘贡三等成立了业余的昆曲组织,名为“紫霞曲社”。吴梅对南北昆剧艺人的成长也极为关怀,平时多有指导,他一生为昆曲事业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日后南京昆曲的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南京现代昆曲史上,除了吴梅,还有一位文教界人士甘贡三也对昆曲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南京的甘家大院也是国内最大的平民住宅,新中国成立前,昆曲名家、南笛王甘贡三就住在这里。出生于昆曲世家的甘贡三(1889-1969)是南京本地人,其先祖就是《白下琐言》的作者甘熙。甘家大院在道光年间曾建造“津逮楼”,藏书数十万卷。甘贡三家学渊源,自幼爱好昆曲,并精通笙、箫、弦、笛等诸般乐器。他钟情培养子女、亲友学习昆曲,并特地从苏州聘来“全福班”艺人施桂林、尤彩云和笛师李金寿长住家中教习。他本人爱唱老生并能表演,还喜欢结交社会名流在一起切磋艺事,热衷组建社会昆曲社团。1933年,他将北京的昆曲大家爱新觉罗·溥侗(别号红豆馆主)迎到家中,互相切磋艺事,并建立了“公余联欢社昆曲组”,社址就在香铺营文化会堂,由溥侗担任戏剧部负责人,他担任组长。在1935年10月下旬,少帅张学良还曾来参观听唱昆曲。抗战期间他去四川与穆藕初等创建了“重庆曲社”,胜利后回到南京,担任江宁师范学校昆曲教师,培养了一批青年学子。

新中国成立后,甘贡三在南京市文联领导下于1954年主持成立了全市曲友的业余唱曲组织“南京乐社昆曲组”,活动地点在中山路1号楼上(今移至秦淮区文化馆),成员多达百余人。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热衷昆曲在民间传播活动的还有南京大学中文系陈中凡教授,他对昆曲也兴趣甚浓。在1955年4月,浙江国风昆苏剧团由周传瑛、王传淞等明星,在南京大戏院演出了大(全)本戏《长生殿》和折子戏《议剑献剑》、《相梁刺梁》等,他兴致勃勃地带了毕业班学生前往观摩。《新华日报》在4月19日还发表《昆曲在南京上演获得好评》的专题报道说:“人民是需要昆曲剧种的,把古老的剧种保留下来,就是对人民的贡献”。1956年,乘着《十五贯》救活昆剧在北京演出大获成功的东风,陈中凡教授建议,从1957年春开始给研究生开设昆曲课,恢复了吴梅的曲学传统(至今仍持续不断)。

二、“文革”后昆剧的恢复

“文革”期间,除了八个样板戏,其余戏种均处于尴尬境地。昆曲也不例外,无人问津,自我挣扎着顽强生存。

1.专业剧团的兴建发展

“四人帮”的粉碎,使中国大地回春、万物复苏。1977年10月,江苏省委决定在南京建立江苏省昆剧院,院址就在朝天宫4号。该院主要骨干是原苏昆剧团的“继”字辈演员和省戏校第一届昆剧班毕业的新秀,阵容较强。省昆院成立后,首先排练了经典剧目《十五贯》,并于1977年12月在人民剧场公演,连续上演了一个月,场场爆满,受到各阶层观众的热烈欢迎,《新华日报》还在12月24日为此发表了社论。江苏省戏剧学校此时也恢复了昆剧班,招收了新学员,培养昆剧的跨世纪人才。由江苏省发起,邀集上海、浙江、湖南和本省的昆剧工作者220多人,于1978年4月在南京举行了“三省一市昆剧工作座谈会”,在会上,昆剧大师俞振飞、周传瑛、王传淞和其他“传”字辈演员都参与了示范演出,大家结合舞台实践讨论了昆剧的继承和革新的问题。1982年,在苏州举行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昆剧会演上,国家文化部又提出了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此间,国家、剧团和民间的曲社几股力量,共同推动了昆曲的复兴。

昆曲发源于江苏的昆山,作为集江苏省昆曲专业人才而成立的江苏省昆剧院正是秉承了正宗的南昆艺术,所以独具其特色和优势,传统的积累特别深厚。而南京又是江苏的省会城市,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良好的文化环境,使昆曲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自改革开放后,江苏省昆剧院整理新编了一批大型戏目,将高品味的剧艺呈献给南京的广大观众。不仅如此,他们还带着这些昆剧出访港台地区,出国演出,足迹远涉意大利、德国、日本、法国、新加坡和韩国等,博得了海外观众的一致赞誉,他们的演艺风格被公认为代表了南昆正宗的艺术本色,演员行当齐全、功底扎实。通过努力,他们中已荣获国家“梅花奖”的就有张继青、张寄蝶、石小梅、林继凡、胡锦芳、黄小午、柯军等人(胡锦芳、柯军还荣获文华奖);另外,从戏校第二届昆剧班毕业的青年演员荣获“兰花最佳表演奖”的还有孔爱萍、柯军和徐云秀等。除此而外,省昆院还拥有一批富有创新意识的编、导、音、美人员,显示了实力雄厚的大好前景。

2008年省昆进京演出连加座票都被抢光,昆曲发展出现了好苗头,白领和大学生粉丝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以前他们两三年排一出新戏,现在一年三出新戏。演员们常常感叹,以往是一年没几件事情做,现在一天就有可能有几件事同时在等着。为普及昆曲,每周六、日上午,省昆的兰苑小剧场、排练室都会免费教戏迷学唱昆曲,每周末还举行昆曲演出。不仅如此,优雅的昆曲还笼络了于丹、杨振宁和余光中等一大批铁杆名人粉丝,名人们四处演讲,都不忘顺带宣传昆曲之美。

另外,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的中国艺术节第十届“文华奖”评选中,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选送的昆剧《牡丹亭》又一次震惊戏剧舞台吸引众人眼球获得文化优秀剧目奖,演出大胆启用了新人,三千多人的大戏院座无虚席,观众由衷的赞叹昆曲的文化底蕴、深度;艺术的精致、魅力、经久不衰。

2.业余剧社的活跃繁荣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给专业昆曲剧团带来了新生,也复苏了业余的昆剧社团。南京除了成立乐社昆曲组以外,社会上还涌现了一批新的曲友,在1986年10月成立了“河海大学石城曲社”;1989年3月成立了“南京海内外同胞京昆爱好者联谊会”;1992年1月成立了“金陵昆曲学社”;2002年由业余昆曲爱好者徐立梅挑头组建了“钟山昆曲社”,以后更是发展为在政府登记注册的非企业组织“南京钟山昆歌昆艺发展中心”等等,它们团聚了南京各阶层的昆曲爱好者,为江苏省昆剧院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此外,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了配合文学史的教学,还邀请“省昆”为青年学生演出,收到了良好的艺术审美效应。东南大学还组织了专人对昆曲进行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三江学院等大学相继开设了《昆曲与诗词》选修课。师大附中、晓庄第一实验小学等也在音乐课和课外活动中增加了学唱昆曲的内容。街道、业余社团昆曲演唱活动此起彼伏,他们不仅学习演唱昆剧、折子戏,还通过较容易学习演唱的昆歌进行昆曲的普及活动,扩大昆曲的影响和受众面;电台、电视台也进行录播;昆曲名家裘彩霞还在网上开设了昆曲课堂教学网站:这一切极大地推动了昆曲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业余社团的演唱活动不再局限在市内举办的各种业余活动中,还主动到外地、境外去参加昆曲的演唱交流活动。正是有这么一批业余爱好者为昆曲的复兴、传承默默耕耘,昆曲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才会越来越旺盛。

三、昆曲在南京的传承与发展

追寻昆曲艺术在南京的发展轨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昆曲的产生之初与人类的生存状态是极为密切的;也使我们去展望未来,昆曲艺术发展也要与时代同步,与生活同步,要反映和表现新的时代精神、新的世态人情。面对现实,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变化,现在要求出现人人争看昆曲的场面并不现实,由此,昆曲的改革,应从剧本的创作、唱腔的变化、表演的形式、舞蹈的设计、舞美与灯光、伴奏与配器、服饰与化妆等方面顾及年轻观众的审美,尽量做到老少咸宜,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愿意去了解昆曲、熟悉昆曲、喜爱昆曲,使昆曲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

例如,昆曲传统戏服主要是吸取明代、清代特点,与京剧服饰差异不大,色彩鲜艳、热闹,以红、黄、蓝、白、紫、黑、粉为主;而如今新派的昆曲服饰设计为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强调了艺术元素的整合,以柔美、优雅为主,缩小了色彩对比的差异,以和谐古朴为主,加入一些绿色,显现江南特色和柔和的特点,红为枣红,黄为明黄,黑做层次,白为淡的五彩,绿为深绿和淡绿,蓝为墨蓝,紫为灰紫等,再配以刺绣。在用料质地上也有不同,更注重柔软、飘逸,如选用丝绸、乔其纱等。使得新派服饰更显整体、传神、古朴。

又如,昆曲与昆剧的演唱应有所区分。昆曲的清唱若能单独的保存而不与戏曲合流,必能更完整的保持其独特的风格与古代清曲的传统。而昆剧,应能继续往前发展,以昆曲音乐为基础,不断地尝试新的编曲,创造出更华丽动人的歌剧音乐,使昆剧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更彰显昆剧表演的艺术魅力。

另外,现代昆剧的伴奏也一改以前以笛为主伴以几件民乐,而是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在作曲方面吸收新的作曲元素,高潮时众乐齐鸣,形成昆曲的交响诗形式,充分展现了歌剧的华美典雅特质,这不仅表现了昆剧伴奏配器配乐方面的进步,也更让我们看到昆曲音乐显现的无尽发展潜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品位的昆曲艺术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奇葩,它在南京的土地上已是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的昆曲无论从剧社发展、乐曲传播、流派传承、曲牌结构、唱腔特点、服饰舞美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它在文学、音乐、舞蹈、声乐、唱腔和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遗产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如今,昆曲虽已成为全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的“百戏之主”,不少人还认为中国人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尽在昆曲之中。但为探究、挖掘、传承其艺术精粹和美学价值,使昆曲再度引发当代人对它的关注和兴趣,我们的研究除了要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外,还要更加关注它在当代社会人文生态下的生存现状以及对当代群众文化的重要影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才能开创未来。

猜你喜欢

昆剧昆曲南京
罗周昆剧创作论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南京不会忘记”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