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佤族器物设计及文化语意研究初探

2014-07-13刘丽文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佤族用具造物

刘丽文 熊 微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122)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云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古铜色皮肤和民风习俗,主要生活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自古以来,因为佤族聚集地都地处边疆,相对闭塞,缺乏对外交流,又因为交通不便,佤族人民很少能够走出阿佤山。同时,佤族先民的性格比较彪悍,很多外族人也不敢贸然进入,所以使得佤族与其他族群鲜少沟通。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佤族的器物设计和造物文化一直保持着古朴的原始风貌,他们信奉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而这样的文化观念,对其民族的造物思想以及设计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佤族器物设计发展状况

佤族的生活生产和造物设计也是极尽简单原始的,据记载,从明清开始,佤族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过渡到以农业为主,并从原始氏族的公社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农村公社。然而与其他较先进的氏族比较,社会发展仍较缓慢。生产方式水平较低下,农业与手工业用具及其简陋原始,生活用具及器物设计制造一般都趋于简洁,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物尽其用,适材而造。一直到解放前,许多偏居深山的佤族人都还过着刀耕火种,衣不蔽体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佤族从贫穷原始的采摘渔猎走向了社会主义。如今佤族人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和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一起享受着现代文明。佤族民族传统的手工艺造物方式、独特的设计造物技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佤族器物设计分类

佤族器物,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根据其使用情境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餐饮器具,包括餐饮具如饭盒、木拉等,炊具如蒸饭筒、漏勺等,灶具如三脚架、锅股等。

2.生活用具,包括打水用具如取水瓢、打水筒灯,挑具如背篓、箩筐等,乐器如葫芦笙、短笛等,烟锅、刀具如砍刀、镰刀等。由于生活水平较低,佤族房间内的陈设简单,没有桌椅等精细复杂的家具,只用竹席木板当床,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

3.生产工具,包括耕作用的抓耙、脚耙、犁等,粮食加工工具如石磨、簸箕等,畜牧用具如牛鞍等,渔猎织作工具如捕鸟器、捕鼠器等。

4.节庆及祭祀用具,包括举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时要用到的木鼓,佤族传统新米节用到的竹筒,传统剽牛仪式中用到的长刀、砍刀等。

三、佤族器物设计特点

佤族日常用器物种类众多,本文选取了具有佤族民族特色的器物,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刀和兼具实用功能和精神象征的木鼓进行设计学分析,分别从其材质、制作工艺、功能、装饰纹样以及使用情境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长刀

在造物的取材方面,皆是阿佤山区常见的竹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长刀分为刀身和刀鞘两部分,刀鞘采用了当地分布面积最大,最广的丛生竹---龙竹制作。龙竹光滑坚硬,纹理通直,硬度大,韧性强,比起其他竹类更加经久耐用。刀身是铁制,佤族打铁技艺历史久远,村寨中都有铁匠,且技术比较好。

制作工艺方面,长刀全部都是手工制作。传统手工技艺是每个佤族人民的生存技能,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佤族几乎人人都是手工艺人,围绕着衣食住行的造物,涵盖了佤族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长刀的刀身是利用火塘里的火,将铁材锻打成型,而刀鞘则是将龙竹进行切削成型,然后用铁丝和麻线捆绑扎紧。长刀的整体造型简洁,结构比较简单。

功能方面,在以前,部落征战的时候,长刀是铁骨铮铮的武器,用来征战四方。后来,长刀被用来进行剽牛等祭祀活动,甚至进行人头祭的时候也需要长刀。而追溯到解放初期,长刀则开始逐步褪去了原始野蛮的功用,开始从祭祀台上下来,转变为用来打猎,砍柴等其他日常活动。直到现在,长刀已经演变成了佤族人民生活必须的用具。出门砍柴,上山开路,夜里防身,或者平时制作工具时的削削砍砍,都离不开长刀。在佤族人家,长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甚至小孩子出门也会随身佩戴。以便放学回家的路上,砍柴回来烧火做饭。

装饰纹样方面,刀鞘或者刀柄上有彩色的璎珞缠绕。一般刀鞘上还会有麻线或者其他其他线绳编制的图案或者结扣,一般呈菱形或三角形,色彩或红或黄,淡雅美观。

使用情境方面,平日佩戴长刀时,刀鞘上都绑有背带,直接背在肩上,一手扶着刀身就可以出门。使用时,两手握住刀柄,对准目标物,用力砍下。如今,长刀一般用来上山时开路,或者砍柴以及制作修理家具和其他木制器物等。

2.木鼓

材质方面,木鼓是佤族远古文化的象征,是佤族最原始最独特最神圣的一件器物。它选用粗大的红毛树,取自中间笔直修长的一节树干做鼓身。由于红毛树形状高大挺拔,且木质细腻,硬度适中,便于后期木鼓的雕刻和穿凿。红毛树纤维组织韧性强,做出的木鼓声音清远浑厚,可传到几里之外。

制作工艺方面,木鼓的制作分为选料、拉鼓、制鼓、上架四个过程,一般合称为“拉木鼓”。首先选择合适的红毛树,用咒语驱散树鬼之后昼夜砍伐直到树倒下。然后将树干中间两米左右的一段砍下,凿两个耳洞,穿绳拉回村寨。路上要喊号子,边拉边唱。回到寨子便要剽牛祭鼓,举行仪式。祭鼓完毕开始制作木鼓,剥去树皮,把上部的两侧凿空,分为四个部分,深浅有别,敲击时可以发出不同的声调。最后把木鼓固定在支架上,放置在木鼓房。

功能方面,就基本功能而言,木鼓纯粹是一种打击乐器,但随着民俗演变,木鼓衍生出了一系列象征功能,并表达出特殊的信息。在世俗生活和大的宗教活动中,佤族都离不开木鼓,因此木鼓有许多特殊功能。木鼓是佤族的神器,具有神性,是剽牛祭祀对象,保佑阿佤人平安。木鼓还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寨子里一般德高望重的寨王才能负责举行宗教活动和专门管理木鼓。同时,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件礼器,木鼓在佤族的婚礼和丧礼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木鼓不同的鼓点代表着不同的信号,或紧急求助或节庆聚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木鼓作为神器以及祭祀的功能已经慢慢消失,更多的是作为礼器和乐器来用。

装饰纹样方面,木鼓一直以纯朴厚重的形象出现在佤寨里,一般没有任何装饰纹样和色彩,但有些寨子的木鼓的鼓身上雕刻有牛头纹样,这与佤族人民的宗教活动和祭祀行序有关。有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木鼓则用黑色、红色和黄色的颜料彩绘出圆形以及星形图案装饰,引来游客的观赏。

使用情境方面,以前寨子里遭遇重大事故,会有人击鼓求助发出信号。如今作为一件乐器和礼器,木鼓更多的使用在节庆宴会等气氛欢快的场合。在重要的节日里,年轻的小伙子用力击打木鼓,发出有节奏感的声音,同时踩着鼓点,跳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木鼓舞,姑娘们也盛装打扮,随着鼓点跳甩发舞。在激昂欢快的鼓声中,节庆气氛达到高潮。

四、器物设计背后的文化语意初探

通过对长刀和木鼓的设计研究可以发现,佤族的造物设计方面,虽然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但如今主要还是靠传统手工艺生产制作。自古以来,虽然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方式落后,但是佤族人民依然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佤族的生活用具材质上都是当地盛产的木材和竹子,就地取材,因材造物,功能性极强,鲜少使用装饰纹样或者色彩,保留着原材料本身的色泽,有种古朴自然的美感。

佤族人的设计造物,无论从材质、制作工艺、功能、装饰纹样还是使用情境,都充分说明了这是一个依赖自然,讲究单纯质朴的民族。他们敬畏自然,也依赖于自然。佤族设计造物现状也折射出了他们对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也反映出了佤族人民膜拜自然神,无欲无求安闲自得的生活哲学,这已经成为佤族人民的一种独特的生活观念和文化意境。

五、结语

文章从五个方面对佤族特有的器物,长刀和木鼓的设计制作进行了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了佤族人民基于需求,回归本真,倡导自然原生的器物设计思想。在物欲横流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一切都用利益来衡量的物质社会,缺少的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天真和随心而为的率直,这种粗犷豪放而又细腻的民族风格和造物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现代文化背景下,我们的设计要有新的发展,需要回归本质,在新科学和新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多一些挖掘和尊重,更加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灵魂,并结合当代现状,不断继承和发扬,做基于传统,面向未来的设计。

[1]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5.03.

[2]毕登程,隋嘎,司岗里文化新探[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04.

[3]徐志远,佤山行云南西盟佤族社会调查纪实:1956-1957[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4]毕登程,隋嘎,司岗里(佤族创世史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王毅,远古司岗里——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M].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10.

猜你喜欢

佤族用具造物
针刺无骨花灯的造物艺术与传承发展研究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贴心的创意厨房神器
以木造物
暑假结束啦
清洁工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