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共同体建设在汽修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4-07-09叶海伟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气缸盖动手共同体

叶海伟

在当今,“共同体”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流行关键词,大到“欧盟共同体”,小到班级里的“学习共同体”,我想它的主旨应该是合作与分享。班级中的学习共同体以原有的知识为学习平台,它是信息时代知识创新的社会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与沟通。在职业教育中,汽车维修这门课程特别注重动手实践,那么如何在汽修教学中建设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呢?我想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师生互动,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在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静止、封闭、单一的传统课程正逐步被动态、开放、综合的现代课程所取代。我们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教材正离我们远去。要顺应现实,与时俱进,教师除了加强自学外,与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在互教互学中共同发展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组织者,对学习共同体活动进行总体把握,要发挥组织、促进、引导和评价的作用。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希望能学到一技之长,所以他们比较肯干,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但他们敏感、承受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保证全体成员能以从容的心态参与学习并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当然,学习结束的评价与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对学习过程的归纳、提升,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师生合作,符合汽修专业的特点

汽修专业课程是一门特别强调动手操作的课程。作为一名从事汽修教学十多年的一线教师,我发现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对实训的效果影响非常大。

在传统实训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大体分三步:(1)教师讲解知识点和注意事项;(2)教师示范详细的操作步骤;(3)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操作。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突发奇想,没有新奇的创意,教师教得累,学生也不愿意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汽修专业中的学习共同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创造、发现的舞台,以此来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完成某项实际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在入学初,我就根据班上学生的能力、性格特点,把他们分成五个实力均衡的学习共同体小组,确定好组长,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明确在实训过程中,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需要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共同面对困难。十七八岁的学生争强好胜,不甘心落在人后,他们会为了完成任务,亲身去了解并动手操作每一个程序,努力学会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种合作学习氛围下,小组里的每个组员齐心协力,为共同的任务而努力,从而达到实训的根本目的。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训教学模式下,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被激发,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也被激发出来。

下面就以“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这一实训项目为具体实例,来说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

1.实训前明确任务,做好准备

所谓明确任务,就是要提前让学生知道此次的教学任务是“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让他们有时间去做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包括:了解发动机的构造,掌握发动机的拆装方法,学会使用工量具和确定一缸在压缩上止点的方法等。我先把工作项目、知识和技能要点以作业纸的形式下发给各个小组,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填写好所需的理论知识(发动机缸盖螺栓扭矩等),制定好完成气缸盖拆装的具体步骤,选择完成每一步骤所需的工具。虽然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计划,而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同时相信学生有自我反省和自我否定的能力。

2.实训中组内合作,共同面对

在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完成一系列准备后,就进入了动手操作环节。我先做一个仅起参考作用的简单流程,包括一些工序、操作提示和要求等。它虽然只是气缸盖拆装的一个基本流程,但在学生动手时,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而不需要教师再做解释和指挥,这样就给他们留下了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合作共同体里相互合作与发现,想办法解决实际情况中所遇到的困难。我一直在旁观察,当他们在组内无法解决时,我就适时插手帮助。我想,在这种情况下的纠错,学生的印象极深,掌握也会更牢。

3.实训后重视评价,学会反思

实训结束后,我将继续跟踪,让学生重填工作纸,这样的重填既是对之前的补充和纠正,更是对此次实训的反思和深化。此外,作为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学习共同体,如果配合不当,有时也会使共同体里的部分组员包办所有的任务,而造成另一部分的学生袖手旁观,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结束后我还会根据各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其中有一项即为合作分,如果组内成员都能积极动手、合作气氛浓就能得到高分,得到高分后还会有相应的奖赏,这样的举措也极大地激励着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

三、优势显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了一年多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使学生的竞争观念、合作精神、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实施“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后,学生为了组内的荣誉,不仅自己认真努力,还积极督促带动本组其他同学一同学习、携手共进。“学习共同体”正展示出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1.“学习共同体”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能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信心,他们期待得到老师的肯定、同伴的信任,把被动的“要我学”逐渐变为“我要学”,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

2.“学习共同体”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大增加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不管是实训前还是实训时,学生都获得更多表现的机会,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齐心协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学习共同体”给了学生一个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前期的一些准备中,我允许学生犯错,给他们自我反省的机会,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以及教师的在旁指导来找出自己思考的不足。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会对所需掌握的知识有更直观和理性的认知,从而真正掌握技能。

4.实训结束后的教师评价,可以将小组共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教学时效。

四、关注缺憾,期待实训的主动性

在“学习共同体”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也看到了它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抄作业的现象。有极少的学生因为害怕作业不及时完成会拖累“共同体”内的其他同学而采取抄作业的方式。

2.后进生不受欢迎。由于“学习共同体”讲求的是合作,后进生自然而然不太受欢迎,从而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合作相对于这些学生失去了意义。

3.学生参与度不够。虽然我希望通过多角度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实训中缺乏主动,合作参与度不够,在活动中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使看似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下潜藏隐患。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这样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我想“学习共同体”就是给学生一次创造的机会,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机会,使共同体建设落到实处,达到真正、实质的有效学习。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缸盖动手共同体
我也来动手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柴油发动机气缸盖喷油器孔开裂故障分析及应对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重型车用气缸盖湿型砂铸造气孔缺陷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