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自学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

2014-07-09李书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还原性所学解决问题

李书奎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和课堂效益相结合,是每个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几年来的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预习习惯的培养是自学的保证

很多学生不愿意预习,或不会预习,为此,教师要提供较详细的预习提纲和预习题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一节课中讲到的知识点,并弄清楚重点、难点是什么,问题用红笔勾画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自己去罗列,教师加以检查,督促他们完成,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1.在课堂上要检查自学成果

在学生不看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默写、实验操作、问题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突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2.将探究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规定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

让学生对课本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深入的领悟,教师可以指导、提示,让学生结合课本动手、动脑,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这一要求,学生便有了学习的目的和动力,课堂气氛也会因此活跃起来,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和锻炼,体验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快乐,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3.教师授课指导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中暴露出来的毛病,教师应当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强调,使学生加深记忆,学教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使眼、耳、口、手、脑并用,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最终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后,练习册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它们的离子半径排列的顺序是 。解决这类问题,许多学生出现错误,显得毫无头绪。针对这类问题,可以指导学生把上述离子分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先分析阳离子aA2+、bB+,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半径B>A,失e-后变成离子,半径大的仍然大,即bB+>aA2+。然后再分析阴离子cC3-和dD-,它们位于阳离子的上一周期,原子半径C>D,离子半径仍然是cC3->dD-,它们的原子系数a>b>d>c,则离子半径A2+

4.让学生学会自我检测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测题要难易搭配,并且涉及本节所讲的重要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双向自查,能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考查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双赢的目的。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讲授中,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下列反应:①2FeCl3+2KI=2FeCl2+2KCl+I2,②2FeCl2+Cl2=2FeCl3,③I2+SO2+2H2O=H2SO4+2HI,判断I-、Fe2+、Cl-、SO2还原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这个问题要分析三个反应中的还原剂和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再根据性质规律“在同一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①中还原性I-> Fe2+,②中还原性Fe2+> Cl-,③中还原性SO2> I-,最后排出顺序为SO2> I-> Fe2+> Cl-。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自行分析,再结合规律找出相应的结论,达到学生练习,教师抽查,然后讨论,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目的。

5.学后总结、反思

一节内容学完后,学生能否对本节内容尽数理解或掌握呢?教师可以利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检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烃的衍生物后,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一道反思题:为什么说陈年老酒格外香?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同时,能体会到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乐趣,从而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巩固、强化练习

巩固、强化练习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把练习内容分成基础型、能力型、综合提高型。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转化,新旧知识融合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温故而知新”不仅是掌握旧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好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对于以上教法和学法有一定的体会,今后还需要根据学情继续探索,为提高课堂效率不断努力,以期收到更大的成效。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和课堂效益相结合,是每个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几年来的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预习习惯的培养是自学的保证

很多学生不愿意预习,或不会预习,为此,教师要提供较详细的预习提纲和预习题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一节课中讲到的知识点,并弄清楚重点、难点是什么,问题用红笔勾画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自己去罗列,教师加以检查,督促他们完成,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1.在课堂上要检查自学成果

在学生不看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默写、实验操作、问题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突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2.将探究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规定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

让学生对课本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深入的领悟,教师可以指导、提示,让学生结合课本动手、动脑,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这一要求,学生便有了学习的目的和动力,课堂气氛也会因此活跃起来,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和锻炼,体验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快乐,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3.教师授课指导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中暴露出来的毛病,教师应当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强调,使学生加深记忆,学教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使眼、耳、口、手、脑并用,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最终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后,练习册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它们的离子半径排列的顺序是 。解决这类问题,许多学生出现错误,显得毫无头绪。针对这类问题,可以指导学生把上述离子分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先分析阳离子aA2+、bB+,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半径B>A,失e-后变成离子,半径大的仍然大,即bB+>aA2+。然后再分析阴离子cC3-和dD-,它们位于阳离子的上一周期,原子半径C>D,离子半径仍然是cC3->dD-,它们的原子系数a>b>d>c,则离子半径A2+

4.让学生学会自我检测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测题要难易搭配,并且涉及本节所讲的重要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双向自查,能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考查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双赢的目的。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讲授中,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下列反应:①2FeCl3+2KI=2FeCl2+2KCl+I2,②2FeCl2+Cl2=2FeCl3,③I2+SO2+2H2O=H2SO4+2HI,判断I-、Fe2+、Cl-、SO2还原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这个问题要分析三个反应中的还原剂和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再根据性质规律“在同一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①中还原性I-> Fe2+,②中还原性Fe2+> Cl-,③中还原性SO2> I-,最后排出顺序为SO2> I-> Fe2+> Cl-。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自行分析,再结合规律找出相应的结论,达到学生练习,教师抽查,然后讨论,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目的。

5.学后总结、反思

一节内容学完后,学生能否对本节内容尽数理解或掌握呢?教师可以利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检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烃的衍生物后,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一道反思题:为什么说陈年老酒格外香?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同时,能体会到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乐趣,从而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巩固、强化练习

巩固、强化练习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把练习内容分成基础型、能力型、综合提高型。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转化,新旧知识融合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温故而知新”不仅是掌握旧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好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对于以上教法和学法有一定的体会,今后还需要根据学情继续探索,为提高课堂效率不断努力,以期收到更大的成效。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和课堂效益相结合,是每个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几年来的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预习习惯的培养是自学的保证

很多学生不愿意预习,或不会预习,为此,教师要提供较详细的预习提纲和预习题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一节课中讲到的知识点,并弄清楚重点、难点是什么,问题用红笔勾画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自己去罗列,教师加以检查,督促他们完成,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1.在课堂上要检查自学成果

在学生不看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默写、实验操作、问题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突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2.将探究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规定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

让学生对课本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深入的领悟,教师可以指导、提示,让学生结合课本动手、动脑,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这一要求,学生便有了学习的目的和动力,课堂气氛也会因此活跃起来,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和锻炼,体验到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快乐,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3.教师授课指导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中暴露出来的毛病,教师应当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强调,使学生加深记忆,学教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使眼、耳、口、手、脑并用,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最终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后,练习册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它们的离子半径排列的顺序是 。解决这类问题,许多学生出现错误,显得毫无头绪。针对这类问题,可以指导学生把上述离子分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先分析阳离子aA2+、bB+,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半径B>A,失e-后变成离子,半径大的仍然大,即bB+>aA2+。然后再分析阴离子cC3-和dD-,它们位于阳离子的上一周期,原子半径C>D,离子半径仍然是cC3->dD-,它们的原子系数a>b>d>c,则离子半径A2+

4.让学生学会自我检测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测题要难易搭配,并且涉及本节所讲的重要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双向自查,能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可以考查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双赢的目的。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讲授中,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下列反应:①2FeCl3+2KI=2FeCl2+2KCl+I2,②2FeCl2+Cl2=2FeCl3,③I2+SO2+2H2O=H2SO4+2HI,判断I-、Fe2+、Cl-、SO2还原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这个问题要分析三个反应中的还原剂和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再根据性质规律“在同一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①中还原性I-> Fe2+,②中还原性Fe2+> Cl-,③中还原性SO2> I-,最后排出顺序为SO2> I-> Fe2+> Cl-。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自行分析,再结合规律找出相应的结论,达到学生练习,教师抽查,然后讨论,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目的。

5.学后总结、反思

一节内容学完后,学生能否对本节内容尽数理解或掌握呢?教师可以利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检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烃的衍生物后,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一道反思题:为什么说陈年老酒格外香?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同时,能体会到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乐趣,从而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巩固、强化练习

巩固、强化练习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把练习内容分成基础型、能力型、综合提高型。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转化,新旧知识融合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温故而知新”不仅是掌握旧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好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对于以上教法和学法有一定的体会,今后还需要根据学情继续探索,为提高课堂效率不断努力,以期收到更大的成效。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还原性所学解决问题
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巧用化学中的“经验规律”化繁为简
氧在离子液体中电化学还原性能研究
非负载Pt纳米颗粒催化剂的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