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 精诚合作

2014-07-09何龙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苏科版信息技术探究

何龙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各方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走向多元化与普及化也是各领域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科目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其在中学的教学也成了素质教育的推行检验目标。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系统接触信息技术的初始阶段,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尤其严格。建立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是为了均衡学生的个体发展,锻炼学生的学科基础操作能力,建立学生正确的学科认识和学习态度。信息技术课堂高效性的探究离不开新课程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更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本文从人性化的教学宗旨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体验,对建立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性

无论教学方针如何转变,教学模式如何改革,学生的兴趣引导始终是教学中不变的主题。信息技术科目虽然不乏新奇和吸引,但是如果不在教学中保持新鲜感和趣味性,那么学科的受重视程度将大打折扣,容易成为学习的鸡肋。

(一)创设情境教学,营造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是目前新课程教学指导的主要手段,信息技术学科同样需要能够刺激学生思维的特色教学方式。例如,我在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教学中,就利用了情境引导。课堂开始,我对学生提要求:“请大家翻到第二单元。”学生们照做了,“接下来全体同学朗读第一段第一句。”学生们开始出现诧异的表情,但还是继续了。我对学生提问:“刚才大家为什么要翻开课本,朗读课文?”学生忍不住纷纷议论起来:“不是老师叫我们做的吗?”“是的,我对同学们的要求就是指令,计算机正是遵循指令原则才能够顺利运行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开始积极地投入课程的学习中。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是否能够进行思维连接,调动其好奇心。

(二)设置教学游戏,开启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操作要求严格,步骤井井有条,怎样打破枯燥的程序背记,使学生更自然更轻松地操作?在教学中融入游戏编排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很好调动。在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六单元第二节《图片处理的基本方法》的教学中,我开拓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在结束概念、操作步骤的学习后,为了优化学习效果,我提出:“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要把刚才学的知识都用上。”得到响应后,我展示了一张普通的人物电脑图片:“同学们平时不是爱玩找茬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反过来,自己来制作茬,让大家相互找。”学生都兴奋不已,纷纷开始操作起来,在我“细微改动”的提示下,学生都完成得很出色,有的为人物增加了耳环,有的改变了衣服纽扣的颜色,完成后相互找茬的环节也让课堂学习高潮迭起。以娱助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课堂,在轻松中完成了学习。

二、 建立分层教学,实施分类引导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教学中面对的难点,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生的起点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寻求均衡发展成了教学的重点。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差异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够有效吸收知识,在这过程中设置层次性任务是很好的手段。比如,在进行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我布置了任务:请同学们将第一个文件夹复制粘贴到第二个文件夹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自如,而有的学生却学得很费劲,有的甚至将复制和剪切混为一谈。于是,我发出第二个指令:“请一分钟内复制成功的同学将复制文件夹剪切回原位,下面老师再演示一次复制粘贴,演示完成后,请没完成的同学重复老师的操作。”这样,在有针对性的操作指示中,学生都根据各自的接受水平得到了相应的锻炼,而不是统一要求下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越发迷茫,或者程度较高的学生懒于进行简单操作。

三、 安排合作探究式学习,增强学习欲望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脱离个体学习的单一形式,发挥合作精神,取长补短,从而达成增强学习欲望,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够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形成探讨习惯,加深知识巩固。

(一)差异组合,形成学习带动力

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施要点在于怎样分配组合,这就一定要考虑到差异问题。有时候师生间的沟通反而比不上学生自己之间的沟通来得更顺畅,因此,分小组合作最好是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相互结合,这样才能起到带动作用。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制作卷首语》时,我进行了分组设置,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为三个类别,组合在一起,一个小组四到五人,让学生分工合作,制作出有特色的卷首语。我看见学生的小组任务分配基本一致,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负责找卷首语资料,中等的学生执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排版。在合作中,学生都很充实,遇到难点时,能力强的学生很自然地为小组成员讲解、演示,能力弱的学生也进步很快,最后完成任务时,学生都颇有成就感,也形成了互助的默契。

(二)活动引路,巩固学生合作习惯

除了课堂分组,开展活动也是增强合作、共同进步的有效手段。活动开展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内容的设计,只有能够提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活动才能够达到互相带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下册第三节《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时,我提出了举行有奖活动“看谁最特色”,让学生分组协作,制作出个性化的苏州园林介绍页面。学生兴致很高,依然遵从差异分组,我看见有的小组为了集体荣誉甚至还提出了必胜口号。平时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破天荒地积极投入小组合作中,在能力强的学生带动下,他们从对Power Point软件的概念及操作熟悉做起,到接近尾声的时候,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已经能够进行话题讨论了。课堂活动的牵引,令学生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尝试并接受开放、合作学习,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 增进自我认识,建立课堂评价体系

随着人性化教学观念的提出,不少教师已经将教学重点转向对学生的心理关注,课堂评价是肯定学生、让学生检视自我的有效途径。但课堂评价也不单单是教师几句简单的“不错,很好”,而是要向师生共评、学生互评等形式扩展,教师还要注意评价引导及评价语言要抓准点、能够引起学生的自主思考。举个例子,在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数据处理与统计》的巩固学习中,我在演示时故意进行了错误的操作,然后问学生:“老师处理得正确吗?”开始学生有些不确定,直到有位学生大胆说出:“老师,你好几个地方都错了,比如,公式导入的时候要以等号开始。”“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观察仔不仔细?”学生们投入大胆的评论中:“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有的地方他还没说到呢。”“认为还有错误的同学也来发表一下意见吧,大家看看这位同学又说得对不对呢?”在层层深入的提问式评价中,当学生参与到互评的体验中来,都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认识到了:原来这样的错自己也差点犯了;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了。多面性的课堂评价能够让学生认识不足,找准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高效性探究还正在起步阶段,探究的方法是没有限制的,但一定不能脱离启发自主性、建立开放性、注重实践性这几大实施原则。同时,高效课堂的建立还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心理认知,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发展创新教学观念,让素质教育时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科了解更加充足,基础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科版信息技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数形结合”巧解二次函数问题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苏科版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