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2014-07-09朱竞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音乐作品美的

朱竞

音乐鉴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的方式充分发挥艺术联想来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美感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放放音乐让学生听而已,而是要带领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感官鉴赏向高层次的情感鉴赏、理智鉴赏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和同行进行交流。

一、准确解读音乐作品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吃透”教材,准确解读音乐作品是鉴赏教学的前提。在备课时,教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充分剖析、理解音乐作品,要准确地理解、表达教材设计者的意图,还应该从音乐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创作意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最终准确把握乐曲情感的内涵,“吃透”教材,挖掘更深更广的作品内涵,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效率及鉴赏能力。如鉴赏谭盾的《1997天地人交响曲》,假如教师自己也不了解曲作家谭盾的文化背景,很难理解他的作品意图。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内容、情绪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等,设计和营造不同的情景氛围,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写出教学设计。

二、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合理设定鉴赏教学目标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条件。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和音乐知识的多少与音乐鉴赏的深浅度是成正比的,所以鉴赏教学设定的教学目标难易程度要恰当。既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又不能奢望太高,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如在常态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每每鉴赏完一个作品,提问的大致都是音乐作品的情绪怎样?学生能反馈的往往是作品旋律好听或不好听,节奏快或慢,给人以喜、怒、哀、乐中的哪一种情绪,成绩稍好些的学生会告诉你,该作品的演奏使用了什么乐器。这些问题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了,他们通常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旋律会好听,一些特殊的节奏型是怎样在作品中制造情绪的,为什么不同的配器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还有,怎样进行正确的联想与想象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遐想。

三、创新鉴赏教学方法

1.结合各学科整合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进行教学,如音乐与美术的整合。在《伏尔加船夫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美术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所描绘的内容、色彩、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劳动状态,以及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行辅助教学。音乐鉴赏与语文学科也可以整合,如《阳关三叠》,可以让学生来读一读,再配上旋律唱一唱,令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虚幻的形象变得具体。这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受到作品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使学生更能投入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

3.结合舞蹈进行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将音乐教育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立体的舞蹈教育,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把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保卫黄河》的鉴赏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大型的舞蹈《黄河》让学生吹响号角后,大家凝聚在一起,无数双手臂伸向空中,以此为无声的誓言激发战斗的豪情。让学生感受视听感观的震撼,这是光鉴赏歌曲不能达到的。

4.结合学生的想象进行教学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联想进行有效的切入教学,想象和联想是音乐鉴赏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也是鉴赏作品不可缺少的环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这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很不相同。如贝多芬的《命运》主导动机,使人联想到命运急促的敲门声;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让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听觉器官,引起人的视觉联想,从而产生某种空间意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理.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景霞.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创新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3]杨颖.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学周刊,2011(17).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音乐作品美的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