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什么人在创业?

2014-06-30刘丹青周瑶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22期

刘丹青+周瑶

“脸萌”火起来后,朋友圈里,创始人郭列成了又一个创业上小有成绩的“新贵”。在这个不大却彼此紧密联系的90后创业圈里,每一个年轻CEO的变化都被关注、讨论着。谁拿了投资,谁火了,谁家里压力大,谁出名了但效益一般。

好友孙宇晨说,郭列一直喜欢画漫画,加入腾讯也是奔着这个去的,可腾讯家大业大,不是他想做什么就能做上的,最后给他分派的工作是给腾讯画“派红包”的页面。

发挥空间很小,“就算郭列把派红包的按钮画成了世界上最美的按钮,有用吗?”孙宇晨说,他理解郭列为什么出来创业。对于这个喜欢漫画的90后男生,要画已规划好的页面,“这简直是种扼杀”。

不甘心、想要一个位置,想最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人生、爱自由,是这群出来创业90后们的最初理由。

校园创业风行

90后创业,也在校园里风行起来。

24岁的朱然还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就读,但已有过几次成功的创业经历了。他和朋友设计出的“美肌实验室”app曾于前年顺利拿到风投,专营正品化妆品的分销。去年底,他又创设了国内首家空气新闻网站“空气盒子”,提供与空气相关的各类资讯,创意则来源于参与德班空气大会设计时所接触到的环保理念。

因为父亲懂得网络编程,所以,上小学三年级的他就有了自己的电脑,并且获得过省级网页设计大奖。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描述着他的理想,未来的某个时代,人们能想起曾经有那么一个年代,在雾霾肆虐的日子,人们戴着口罩,上下班匆匆赶地铁,打开手机,瞥过那么一眼空气盒子。他说,“我觉得就足够了。”

向仁楷今年在北大读大三,信息技术学院,一个广为流传的创业笑话是:靠谱师姐创业,想法已有,招聘程序员、安卓系统研发人。“研发一个项目需要什么?不就是编程和安卓系统吗?两样都没有,只有一个想法,就敢说自己创业?”在务实的信息技术专业,这样的创业广告很多,一时传为笑柄。

向仁楷对这一套不认同,1992年出生的他已经把“长颈鹿科技”办起来了,他卖的是技术和创新。

这产品叫“长颈鹿”,看上去酷似一枚徽章,指甲大小,黑色皮质材料,别在胸口并不起眼。但正是这枚设备,可以随时监测你看电脑、读写的坐姿和距离,时间太长,或坐姿太近,它都会发出提示。

不仅这样,还有几款附带的“体感游戏”,累了,在手机或电脑上打开一款应用,用肢体动作控制游戏里的小人跳跃或通关,让久坐疲劳的人动一动。

看上去不起眼,做起来却不简单。向仁楷把自己关在北大实验室,一天一天地写程序。只是测坐姿这一项就颇费周折。“徽章是圆的,可以用任何方式佩戴,所以每一次都要重新计算位置、算好才能监测身体的角度”,徽章识别自己的位置需要时间,所以第一款要佩戴后好一段时间后才可以发挥作用,待机时间也不到24小时。产品发到众筹网上,批评声一片:“没有人愿意用一天充一次电的设备!”

现在的“长颈鹿徽章”已经改进了,六个传感器,100个小时的待机时间,拿在手上已经像模像样了。具体怎么解决了这个核心技术问题,向仁楷笑而不言,现在这已经是商业机密,他拿到了50万投资,每个月都跑一趟深圳,一呆一个星期,产品的材质、面料、所有的设计他都一个人盯着。

可一边创业,一边跟着课程,有时也力不从心。信息技术专业压力大,团队里,几个合伙人又都是本专业技术过硬的,将来是创业、保研还是出国,现在都不好定。学生创业就有这点麻烦,大家都在成长中,未来太多未知。很多投资人会让创业者退学,全职创业,“不然学生安全性太好,未必对项目负责”,他们还担心“如果核心团队的人出国或保研了怎么办?”

大二在读的王越正打算从北大退学,专职办他的网站。这网站是针对应试的,他发现中小学生有请名校大学生做家教的需求,而名校学生又往往时间紧,索性开发了一个在线家教网络,学生和家教约定时间,在线授课,把零散时间用起来。

比起传统的上门家教,王越觉得他自己这个项目便利蛮多。“出去教的话压力很大,地铁、公交耗时费力,别人家里还不见得安全。用这个网站,你在宿舍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他说。

盈利靠的是按时付费,“购买老师的一两个小时”,但用户没有网上付费听课的习惯,他只能先从免费做起:“一个小网站,又是刚上线,中国用户非常抵触在一个没见过的网站上付费的。”那网络现在靠什么运营?“说白了,更多的是靠融资撑着。”他坦率回答。

核心团队7个人,算上技术和兼职不到20个。和向仁楷的项目不同,王越的压力不在产品,而是服务上,“我们两边都是客户,压力蛮大的,经常维系用户关系,这个很耗时间。”

他一个人研究了几千个网页的跳转和逻辑,手下七八个人,都是同系的朋友,老师也多是从熟人开始,拉进来做,最多的时候,手机包月1000分钟根本不够打。上一学期课程就有30个学分,他分身乏术,要考虑在创业和学业上做一个取舍了。

可北大对休学限制很大,生病可以休学,创业就不行了,没这个规矩。非要休学的话,只能伪造生病证明;另外,在校时,家教可以从身边朋友找,可出了校门后,家教来源就不比在读时这么容易了。

向仁楷对王越离开学校创业有些隐隐的担忧:“现在的北大清华学生,到底有多少愿意当家教,这个市场真的足够有潜力吗?”

他们彼此担忧,又对自己的项目充满信心,在这个起跑线上,已经拿到第一笔投资的他们充满了年轻人的踌躇满志。这一代创业,好像真的因为互联网而变得容易起来了。

把互联网、90后做标签

但事实不完全是这样。

打上90后的标签,再加上互联网的营销方式,很多传统行业变得不一样了。早年的创业者往往靠一门手艺,一项技能,或一份本钱起家,而如今,一个年轻的大学生说要抛开自己的专业,做一件跟自己教育背景完全无关的事情,难免会引起关注。

刘克楠之前是小米员工,受小米经营方式的启发,也打算用互联网营销的方式做一点事情。最后锁定了安全套。

“大象安全套”确实有些不同,面向的客户是“90后、00后”,绿色包装,清新健康,但服务不外乎“私密包装,减少尴尬”,和传统安全套的区别是“包装有利于区分正反”。官网主页上的宣传语或许是有意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他直接把同仁堂门口的对联搬下来,用制药的繁琐名贵来形容安全套的制作过程,“我们是想向百年老店致敬”,刘克楠说。

而同样专注于“下半身创业”的伍锋明还没有毕业,他做的“亲爱的520网站”专门为男生女生提供一些贴身服务,比如男生可为女生经期订制礼包,当中有红糖、生姜、卫生棉、暖贴等,按月配送,包装精巧;女生可为男友订袜子内裤,按月配送。

可从纯商业的角度怎么与杜蕾斯、苏菲等竞争,除去面向“90后年轻人”之外,刘克楠和伍锋明往往很难说出他们在同类商品中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90后,这些概念给了他们不少优势,但劣势也相应而生。

“90后在创业创富的同时,也在输出透明、自由、开放的新价值观。” 孙宇晨说,他的创业思路不太一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学文科的他打算把硅谷的一项名叫ripple的新技术带进国内,这技术可以实现跨境支付,瞬时清算,手续费几乎为零。

刚刚毕业的他黑框眼镜,商务休闲的打扮,样子、语气都像一个老总,只有笑起来时会露出一点稚气。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90后在创业过程中,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没有工作经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因为一直囿于这个创业必须先就业的怪圈而浪费了许多时间。实际上,回头看来,创业与就业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形态。” 孙宇晨说。

“创业要求你成为‘特种兵‘变形金刚,要求你样样兼顾,核心特质是“用人+找钱”,但并不完全需要业务能力十分拔尖。而就业时,老板考察你的往往就是单一业务经验。就我自己的经验而看,老板甚至往往比较厌烦方方面面都很关心的员工。” 他选择一毕业就离开美国,回国开公司。

家里却不能认同,爸爸做公务员,是个保守的人,听说他得到了200万风险投资,且已经开起公司了,将信将疑,每周打一个电话问他:“那200万到账了吗?” 孙宇晨花了很多时间跟他解释,投资人的钱要一笔一笔打过来,先30万,再70万,爸爸一听,摇头说:“怎么样,没那么容易吧?谁会为一个想法给你钱?”

现在创业的低成本、零门槛,以及风险投资等,已经远不是上一代能够理解的了。

创业成本低了,也更随便了

和80后不一样,这一批90后对物质没有饥渴感。

多数人都有不错的家境,完备的教育,又是互联网原住民。采访中发现,这群人中开小店、创实业的不多,反而大多从网络入手,很少有“凑点钱攒够本做个小生意”的想法。

尹桑大二从美国宾利商学院辍学,想做点儿和70后、80后不一样的事。

2014年初,《福布斯》中文版评选出了中国“30 位30 岁以下创业者”,有5位是90后。1992年出生的尹桑是其中最小的一位。

“70后、80后对物质的匮乏有一个深入的见解,所以淘宝携程之类,做得大的公司多是做这方面的”,尹桑说,“怎么买到好的东西,怎么比价格和服务……他们(创业者)对这种生活本身有感悟,所以这方面产品做得非常好。可90后的物质渴望没那么强,我们跟喜欢上网、聊天、自嘲、娱乐,跟陌生人社交。”

22岁,尹桑却已经开了三家公司,他比同龄人更早明白这一点:社交、娱乐才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刚需。靠着这个想法,他回国创立了KTV团购APP“一起唱”,最初目标是KTV版的“携程”。

“为什么KTV的歌单十年不变?”这是尹桑对这个行业的一个疑问,基于这一点不满意,大二那年暑假他跑遍了南京所有的KTV,这之后,他渐渐明白了这个行业为什么如此粘滞不前。

他发现,整个的点歌系统更新周期很长,每一次更新,硬件和软件就要再付一次钱,而且点歌系统的硬件公司属于传统行业,没有任何互联网思维,创新动力也弱,2009 年那会儿就有人尝试做智能点歌,但那套系统,按尹桑的话说,“简直不忍直视。”

和其他单做O2O(online to offline)的创业者不一样,尹桑发现,光靠一款APP,或线下活动,不能根本上改善这个行业,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到消费和体验上。他给自己定了5个步骤,从开发APP,到跟各个KTV合作,再到线下活动,改良硬件……他要改变这整个链条。

尹桑决定切入硬件系统,并规划出一条以团购为入口、点歌系统为技术壁垒、覆盖KTV 上下游产业链的转型路径。

在尹桑看来,“空房”“智能点歌”和“社交”,正是KTV的刚需。用“一起唱”的用户,只要提前列出歌单,并同步到APP,进入包房后,摇一摇手机,歌单便自动导入了点歌盒子。

而且,KTV 也不再只是一个唱歌的场所,而是一个聚集了年轻人社交、娱乐、聚会等一切需求的地方。对90后来说,只是在KTV唱歌已经不酷了,他们需要跨包房社交,比如可开启隐私功能,收听隔壁包房的歌曲,或约女生来唱歌。你甚至可以用这款软件把你的KTV现场旋律进行混音,然后传到云端,分享到社交网站。

尹桑现在的语速极快,刚刚21岁,但言谈沉稳干练。采访这天他刚刚开完会,为解决一点技术问题,和合伙人争论不休。现在他已经把整个南京的KTV硬件系统作了更新,这套系统上,你甚至可以在包房里和朋友一起看世界杯,这类新玩儿法给KTV也增加了酒水收入,合作不再是一件难事,尹桑的线下网络也全面铺开。

尹桑说,从物质转到服务、娱乐,是他们这一代人创业和上一代的不同,这类创业不需要太高成本,往往一个想法,一份风险投资就可以做起来。

尹桑的朋友,锐博汇通公司CEO,同样刚刚开始创业的孙宇晨说,90后真正开始对消费和享受,抱一种开放、接纳、不羞耻的态度,开始对不满意、不体贴的服务说不,用一种更新、更年轻的方式去与这个世界相处。

创业的可选空间变大了,无论家庭背景,所支付成本,还是教育程度,这一批年轻的创业者都可以不用再从睡地下室、吃馒头开始起步,迫于生存而逼迫自己要混出人样来,他们本身具备一切优越的条件,安全感好,退路也更多。

但也正是这点优势,让很多90后在创业心态上有了改变,“很多人的心态不像做企业,更像做项目”,尹桑说,“成功就算撞运气,不成功就走,就回去读书,当做一把体验。”

“这样不好。”看着身边人一个一个地创业,又一个一个地倒掉,他觉得自己这一代人对创业心态似乎没有上一辈那么隆重了,成本、门槛都要低些,风险也减小了,这似乎更自由,也似乎更随便了。

近日,时尚集团内部人士透露说,以“Poverful sex shop” 起家,因做情趣用品而声名在外的90后创业者马佳佳将担任时尚Cosmo digital 的主编,负责Pad iphone 安卓版本及微博微信产品,作为“时尚集团年轻化、接地气”的尝试。

而就在2年前的6月,马佳佳毕业那天,“泡否”第一家店就在中国传媒大学旁开张。马佳佳一身蓝色制服,带大家一起吹安全套代替彩色气球庆祝开业,店里满满的青春气息,门口贴着“长得不好看的不准进”“不好意思的不准进”。很快,她被万科请去作讲座,出席商业活动,成了90后创业CEO的代表。而“泡否”店却从传媒大学消失了。

90后创业的概念被放大了

“90后是受互联网影响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是把全世界的信息都拉平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肯定是更容易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甚至能够同步。”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创业学院院长杜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一点让他们在思路和想法上比70后、80后都要更加开阔。

“70、80后的人刚刚赶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切都是在快速发展中,机会也相对多。但一切都还没有完全成型,家庭也不是很富裕,社会的财富在增长但并没有到一个很丰裕的阶段。他们的父辈,其实是在短缺经济中,很艰难的一路走过来。从小给他们的教育仍然是你要勤俭节约等等,所以他们在生存的安全感上并不强。所以他们的创业还是生存性的创业,为了改善生活。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看到一些可能的机会,特别艰难、艰辛地把自己投入进去。”杜葵说。

可互联网固然把起点拉平了,但他也很直觉地发现,这一代人在行为上虽然特立独行,但思想上却很容易受影响,随波逐流,且自己并不知道。常常以为自己是一个新潮流,却不知道这是很多人一起的一个潮流。

身在其中,尹桑也感觉到那种自由带来的浮躁,“创业本质其实还是一个商业行为,在商言商,考虑的还是商业因素,就是对企业的未来的一个想法。很多时候创业并不是靠理想、梦想就能成立的东西,还是需要一些商业的东西,比如商业模式、钱、融资。”

他看过身边太多90后,想法够多,一天一变,但“执行力不够,容易动摇,浮于表面”,他感觉这群年轻人有时把创业想得过于简单,“当作期末考试一样的东西,好了就做,不好就回去念书,这不理智。”

他觉得90后创业这个概念被放大了,骨子里,商业的本质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这个时代里成功的商人,具备的仍然是上一代的品质,灵活的手腕,在商言商,盈利,对投资人负责,给员工开出薪水。“只是因为90后一无所有,又年轻,看起来更像从无到有,把创业这个概念放大了。”

“创业就是马拉松”,尹桑说,“你不跑完全程,没有人会知道你是谁,拿到融资只是第一步,你甚至还没有开始跑。”

21岁,但他已经很少谈理想了,务实而内敛,“如果你要创业,就少谈点理想,多谈点钱,钱最纯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