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

2014-06-28王益朝

物理通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创设物理情境

王益朝

(靖江市土桥初级中学 江苏 泰州 214500)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创设情境教学,本质在于揭示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使原因认知结构处于不平衡状态,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让学生成为问题探索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研究自然和社会所必需的探索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是通过以下一些方法,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做了一些尝试.

1 利用“熟视无睹”却极易“视而不见”的生活现象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因而结合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是初中物理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最基本途径.比如,大气压强这一个物理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上课伊始,笔者拿出一只普通的一次性塑料杯,问学生:“如果将杯口紧贴在嘴上,用力吸一口气,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漫不经心地回答:“当然会变瘪”.于是笔者示范了一下,许多学生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紧接着向学生追问:“那你们知道使塑料杯变瘪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一下子闷了.接着,笔者将塑料杯抓在手中继续追问学生,如果将用手紧握杯子,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同时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此现象.通过这两个现象类比,学生不难认识到:手对塑料杯施加压强,杯子会变瘪;那杯子套在嘴上被吸一口气,同样变瘪,肯定也是某个物体对它施加压强的结果,那是什么物体呢?由此学生不难认识到很可能是空气对杯子施加了压强,从而对“大气压强”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类似这样的的问题学生往往容易熟视无睹,一般的学生通常是“知其然”,而不会深究“其所以然”,即学生只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故教师要引导学生问“为什么”,从而使得他们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使认识深入下去.

2 利用形象生动的实验现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例如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本【活动2.5模拟自然界中雨的形成】,此活动是为了探究气体液化的条件.课本提供的探究装置如图1(a)所示,笔者曾经根据此装置进行实验,发现学生直接根据本实验中展示出来的现象归纳实验规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就把此活动做了如下改进,装置组装如图1(b)、(c)所示.

实验前,当着所有学生的面用干抹布将表面皿底部擦干,并让学生观察表面皿底部,发现处于干燥状态.然后按照图1(b)、(c)所示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取下图1(b)、(c)两表面皿,再次观察底部,发现(b)表面皿底部依然干燥,而图1(c)表面皿底部出现了大量水珠.

此种情境令学生相当诧异,此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图1(c)表面皿底部水珠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学生的探讨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了,再由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套装置有何不同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差异.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到气体液化的条件——遇冷.在此基础上,据此结论进一步推理,液化放热以及液化的方法就呼之欲出了.

图1 探究气体液化的实验装置

3 利用生动有趣的课本素材

充分利用课本素材(如插图等)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好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分析现象,认真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本质所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本第84页插图4-1:第一幅图描述的是炎热的夏季,某人为消暑到池塘游泳,在岸上发现“水并不深”;第二幅图描述的是此人毫不犹豫跳下池塘并幻想在水中畅游享受的情景;第三幅图描述的是“水实际上很深”,以致于此人只能在水中瞎扑腾并高喊“SOS”.这3幅具有幽默色彩的漫画会迅速将学生带入这样的意境:为什么实际上很深的水在岸上看起来很浅呢?这样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并成功激起了学生探究“为什么会这样”的欲望,为接下来的组织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竟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4 利用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而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应尽可能让他们独立去解决,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就能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维.而讨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巧妙“设疑”“激疑”,让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再由他们各抒己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让他们体会一下“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例如“滑动变阻器”是电学教学中难点之一,在本课教学时,学生根据所学电学知识不难发现两个原因:电压变化或电阻变化引起电流变化,从而最终引起台灯亮度发生变化.再根据生活经验(教师可告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电压一般比较稳定)不难排除电压的影响,因此最终演变为“如何改变电阻”的问题.于是,笔者通过学生小组活动,讨论设计一个能快捷方便改变电阻的装置.学生很快提供3种途径改变电阻:改变导体的长度;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改变导体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比较这3种方法,可以发现改变长度是最方便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分析“直线式变阻器”( 此环节教师可适当引导:电阻线太长,实验时不方便,如何改进)使用时的不方便之处,思考改进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一个阶梯状的问题系列,分步引导学生.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最终确定设计实验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种种意见在相互碰撞,认知在碰撞中失衡,又在碰撞中获得了新的平衡,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也就减小了教学坡度.

5 利用真实有趣的物理史实

物理学家们进行研究、科学创造一般也要经历以下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实验证据;分析和论证并得出结论;表述和交流.所以物理学史也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历史,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生动的真实可信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值得我们用心去挖掘.比如学习“电流的磁效应”时,以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某大学作演讲时的一个意外发现引入;学习“光的折射”可以引入以下故事:西伯利亚某摄影师曾拍下了一张天空中“三日共存”的照片,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现象的产生;学习热机时可以讲讲瓦特,学习磁现象时可以适当介绍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等等.通过这些历史上的人或事,让学生感受当初曾经的困境,体验类似的心理冲突,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达成.

6 小结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会发现物理教材中的教学问题情境处处存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在关键问题上应努力做到使学生有能想得起来、想得出来的兴趣,既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经过努力想得出,又要设想学生各种“想”的可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思维活动的情况下,适当指引学生思维的方向,提高他们“想”的质量,从而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预期效果.当然,如果遇到实际情况与设想的问题情境不符,教师必须具有“教育机智”,做到随机应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一贯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所在.

猜你喜欢

创设物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只因是物理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处处留心皆物理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护患情境会话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