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

2014-06-27李维维朱峰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莫言

李维维 朱峰

【摘要】本文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高密旅游热及旅游开发热潮为背景,从隐性资源显性化的视角分析“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发现,从主体价值意向性动力、原真性动力、形象思维动力和平民文化动力四个方面审视高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条件,其具备隐性资源显性化转化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为高密及其他潜在文学旅游资源地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学旅游资源;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莫言;原真性

一、引言

随着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各地掀起“读莫言作品,游莫言故乡”的热潮,默默无闻的高密涌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旅游者,甚至入选 “2012年度山东省旅游系统十大新闻”。高密县也抓住这股“莫言热”,拟大力开发“莫言”文学旅游资源,专家面对高密发展旅游的热情,也从规划、开发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名家名作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度、美誉度、联想度极高的文化品牌形象,如同沈从文之于凤凰古城,鲁迅之于绍兴,现在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也概莫能外,但同时,文学旅游开发有其内在规律,面对莫言获奖所形成的旅游热潮,有必要冷静思考其开发的可行性问题。

本文从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视角,对文学旅游开发所需具备的基本动力进行探究,评价高密 “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为高密及其他类似文学旅游资源潜在目的地的开发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文学旅游的相关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1.文学旅游相关概念

国外学者认为文学旅游是建立在遗迹或吸引物的文学价值上,与作家故居、作品情节或故事发生地以及情感价值、怀旧、象征等有关[1]。国内学者也定义过文学旅游,即利用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和审美趣味,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展现作家曾经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或再现文学作品中用语言创造的人物、情节、场景等,使旅游者置身其中得到全方位物质、文化享受的活动[2]。

2.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文学旅游研究的深入,其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渗透了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空间研究等方面。另外,国内外学者都比较重视文学旅游体验、原真性等议题的研究,而对特定文学作品及案例地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较少[3]。有关文学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者从直接关联对象的角度,将其分为与文学作品直接联系的文学旅游资源和与作家直接联系的文学旅游资源[4]。也有学者结合资源结构,将其分为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抽象文学旅游资源和以作家故居 、纪念馆及相关文学场景为主的具象文学旅游资源[5]。

旅游者往往会被经典的文学作品所触动,渴望到背景地寻找故事人物的踪影,亲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因对文学作品的喜爱而引发对作者本人的兴趣,游访作家故乡。文学旅游其实质就是旅游者由对抽象文学形象世界的感知转而过渡到对具象文学旅游资源体验的过程,这就使得目的地诸多文学旅游资源如作家故居及相关文学场景逐渐被旅游者广泛认知、频繁光顾,继而经规划部门再挖掘、整合而成知名旅游景点。文学旅游地的开发,从资源转化的角度而言,就是将隐性的抽象文学旅游资源转化为显性的具象旅游资源的过程。

(二)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研究

1.隐性旅游资源

隐性旅游资源即“一定时期内, 随着自然、社会环境变迁及相应主体意向性体验过程而显现的被认为具有吸引力和旅游价值以及可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6]。

2.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是指“原来不曾被认知为旅游资源的客体而现在被认为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的全过程”[6]。黄英探究了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机理, 构建了动力系统来解述隐性旅游资源资显性化的条件,价值观动力是基础,同时隐性旅游资源着重于旅游体验真实性的研究,并根基于平民文化意识,形象思维动力为实现“原真性体验” 提供了操作思路,实现了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

对于具体内容,(1)价值观动力:旅游者追求“完美体验”的价值观和目的地各参与主体对隐性旅游资源开发的期望 [7];(2)原真性动力:包括旅游体验和旅游客体的原真性[7];(3)形象思维动力:可以为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载体提供建构或重构的操作思路[7];(4)平民文化动力:通过当地人共同营造资源显性化的氛围和地方性,最终让旅游大众解读当地的平民文化[7];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动力系统提供了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动力的理论分析基础,以此为着眼点,建构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其转化的内在机理,把握其规律性,使得高密“莫言”文学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在理论指导下有了实践价值和可操作性。

三、研究设计

(一)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

以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为基础,定义“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即原来不曾被认知为旅游资源的抽象文学资源或与作家及其作品相关的具象场景,而现在被认为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而进行开发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的动力框架。

主体意向性即旅游者和旅游地各参与主体对文学旅游隐性资源建构、再塑的意愿需要,通过赋予其现实化的意义使之“显现”,是基础动力;在旅游者和各参与主体意向性的推动下,资源原真性是文学旅游开发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价值所在,是核心动力;基于原真性的形象思维动力和平民文化动力分别从开发模式和旅游地氛围营造方面保障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

(二)资料来源

本文有关“莫言”文学旅游资源资料的收集主要来源于高密旅游局官方网站及相关报刊、杂志的报道,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归纳、整合得到。

四、“莫言”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现状

“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前来观览的旅游者,不仅会了解高密历史上众多的传奇人物,也会体悟出莫言怎样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取创作灵感;他们不仅会为高密的泥塑、剪纸、茂腔等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吸引,也会意识到这些民间文学资源如何转化为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元素,最终体悟到莫言创作立足高密又超越高密的奥妙。详见表1。endprint

但目前,“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不足,面对持续到访的大量旅游者,高密若不尽快合理规划,就会造成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以致现有文学旅游资源会遭到过度消费和破坏,降低旅游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莫言”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转化的可行性分析

1.从主体价值意向性角度分析可行性

莫言获奖令其作品中 “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形象世界深入人心,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在原基础上地理和植被的丰富,还有思维空间的扩展,莫言曾描述:“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8],一个充满乌托邦式理想主义色彩的世界,用理想中的纯真,来渲染现世的浮夸,其浓墨重彩的“魔幻现实主义”足以激发人的想象空间以致使人产生强烈的审美冲动,怀着一种寻根或是怀旧的意愿去了解莫言成长的地域背景,亦或怀揣猎奇心理尝试着考证作品中人物的原型。同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实时报道的剖析,归纳了高密各参与主体对“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观动力,见表2。

表2显示,当地居民的意向性表明其能够积极传承、诠释自身文化;管理者出于把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的商机以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的考量,其抓住旅游发展契机的意向性较强;规划者经过对资源潜力、市场价值的评估,支持文学旅游开发的意图也很明显;旅游经营者也显现出对挖掘“莫言”文化、推动旅游发展的迫切,所以各参与主体的意向对于高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推动作用,是“莫言”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的“主体原真性动力”。

2.从资源原真性动力角度分析可行性

学术界认为文学旅游地的构建实际上是开发者和旅游者共同构建真实性的动力所驱动并最终使其得到接受和认可的动态过程,同时,旅游地与作家、作品的关联度,旅游地意象与作品情境的契合度是文学旅游文本选择的关键[9]。

首先,高密是联系莫言生平创作经历、作品场景和人物原型的背景地,地缘相合,“东北乡”旧迹遍布:青砖石基、土坯墙、灰瓦盖顶的莫言旧居,屋后伴随莫言成长的的胶河、湿地、滞洪闸以及曾广植高粱的大片庄稼地,孙家口伏击战和公婆庙惨案旧址,十八里坡,青纱桥等文学景观要素都有迹可循,而且作品中众多虚构的文学地理场景也都以高密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基础塑造,可复原度高。其次,高密的风物、习俗与莫言作品中的情节、场景高度契合,高密大地的历史与现实、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是莫言创作的基石:历史人物曹梦九、孙文、刘连仁等以及莫言自己、亲人和邻友都走进了小说,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地方戏茂腔、具有泛神论色彩的民间传说、特色习俗以及取材广泛的民俗艺术如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无一不是构成莫言作品的文学元素,高密丰富的文学旅游资源是其显性化的“资源原真性动力”。在注重景观原真性和文化脉络传承性的基础上,借助已有资源的整合并构建相关文学场景,可以向游客提供一个原真的文学体验境界[10]。

3.从形象思维动力角度分析可行性

基于原真性的形象思维经过转换,可以形成具体的开发模式,提供文学旅游隐性资源建构或重构的思路[7]。多样的开发模式有助于深度挖掘文学旅游资源的内涵,创建现实化、形象化的载体,包括文学人物的利用、文学模拟场景和文学作品涉及地点的开发等[11]。

首先,可以充分挖掘莫言作品的人物形象,以文学体裁艺术品的形式包括雕塑、蜡像、泥塑、剪纸、影片或真人秀等方式再现主要故事情节。其次,对于文学模拟场景和作品涉及地点的开发,可利用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结合高密独特的地理形象和资源特点,丰富现有景观或重构相关文学场景[12]:一方面,可设置莫言文学体验区形式的主题公园,囊括孙家口伏击战旧址、公婆庙惨案旧址、十八里坡、莫言旧居、红高粱酿酒坊及其他文学模拟景观等处,并通过策划具有创意的游园线索和参与型活动方式增强游客体验性;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莫言故居附近的空间及资源,以胶河滞洪区的海青湖为中心,打造一处河湖、生态湿地、植物园相联的景观带,在湖中岛建设莫言主题的餐饮、住宿、游乐等配套设施,包括体验莫言儿时童趣的滨水休闲区,欣赏民间故事的茶社,体验乡土生活的耕种、牧放地,茂腔剧院等独具特色的“莫言”文化旅游度假区。

4.从平民文化动力角度分析可行性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传统齐文化的影响,造就了高密特有的灵物崇拜及民俗信仰观念和高密人独特艺术想象视角及生产、生活方式,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对莫言作品的肯定,同时也是对“高密东北乡”历史、风物和人性闪光点的认同,增强了当地人的文化自豪感,让他们进一步认同高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莫言凝注在“红高粱”意象中的故乡人格—不屈与灵性,从而不自觉地以这种历史情结自居,以致其服务、表演、生产生活基本是出于真情的自然流露,从而自发的形成平民文化动力推动“莫言”文学旅游隐性资源的显性化:如对剪纸、泥塑、扑灰年画、茂腔等经典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创新,对传统住宅、民俗作坊等自然、人文环境自觉加以保护,对莫言作品中节日习俗、婚殡礼仪、杂耍游戏、民间鬼怪故事等乡土元素生动化诠释,对莫言作品中高密风物特产如炉包、九儿特酿酒等原汁原味炮制等,积极展示本地的独特文化,进一步地感染游客,其浓厚地域文化氛围可以让旅游者真切感受高密东北乡人塑造的令人振奋的生命质感、鲜明亮丽的艺术风景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增强旅游者体验的原真性。

五、对高密“莫言”文学旅游开发的建议

从上述四个方面审视高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条件,其具备隐性资源显性转化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高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为高密及其他文学旅游资源地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突出原真性,展现文化内涵

对莫言故居的开发,要突出文化原真特质,在保护基础上对故居进行适当修缮,并深入挖掘作家的精神内涵,使之显性化以体现作家生活、创作的时代背景。首先要注重整体性,保留故居周围的自然、人文风貌;其次要体现原真性,恢复土打的院墙,灰白瓦片,老式木格窗棂等,屋内可借助影片、老照片、器物等多元化诠释方式。endprint

另外,莫言文学馆可在原基础上,借鉴加拿大文学旅游地绿山墙圣安妮博物馆对于真实性的诠释手法[13],综合运用指示牌、文字、图片、影像、实物资料、背景音乐和人员导向性解说等多样的原真性解述手段。

(二)运用形象思维,创意开发抽象的文学文本

对于莫言作品中抽象场景文本的开发,要在物质构建的基础上,结合静态观赏、动态参与、语态表演、心态引导等方式辅助营造文学意境,让旅游者进入可视、可闻、可参与的原真体验境界中。

首先,可在故居周围建设莫言作品及相关影视作品展示区,并将部分作品中的情节、角色用剪纸、泥塑、扑灰年画等形式再现;其次,借莫言小说之名重构处于隐性状态的文学地理场景,并可依托电影《红高粱》拍摄基地的环境资源,建设影视城,比如在青纱桥两岸种植红高粱,充分再现电影红高粱场景,让游客现场体验电影里酿酒、颠轿、骑毛驴等场景带来的切身感受[14];最后,通过举办“红高粱”文化节或莫言文学讲座、“东北乡”诗文会等活动引导人们对莫言作品的深度体验和认识,深化高密文学旅游地形象。

(三)营造文化氛围,增强当地人的参与度

增强平民文化动力,推动文学旅游资源的显性化,要利用当地人的文化自豪感,调动群众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诠释“高密东北乡”文学地理形象的热情,从生产生活方式、民居、庆典仪式、服饰、饮食、器具等多方面营造原真的乡土文化氛围;其次,将莫言作品中高密的传统文化、乡土元素与当地的文化产业融合,例如打造特色民俗文化街,对高密的民间工艺进行全方位展现,或通过丰富当地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方式,邀请剧团对莫言作品改编的茂腔及舞剧进行展演;最后,可让当地人通过售卖印有高密标志性图案或莫言经典名句的旅游帽、衬衫、书签、明信片等纪念品的形式,来强化和延伸旅游者的文学旅游体验。

六、结论

本文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高密旅游热及旅游开发热潮为背景,从隐性资源显性化的视角分析高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以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和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共性为出发点,构建文学旅游隐性资源开发的动力框架。研究发现,从主体价值意向性动力、资源原真性动力、形象思维动力和平民文化动力四个方面审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条件,其具备隐性资源显性转化的可行性,高密市应在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和尊重自然、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利用文学旅游开发的核心理论指导开发,提升目的地形象,为地方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David Herbert. Literary places, 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2):312-333.

[2] 兆康,刘德艳.论文学旅游[J].旅游学刊.1993,22(3):43-46.

[3] 李俊鹏. 构建与重构:基于文化研究视角的文学旅游地发展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8.

[4] 王小玲. 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

[5] 王中军.试论我国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I):30-32.

[6] 翟辅东, 肖曾燕.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J].旅游学刊, 2004,19(6):61- 63.

[7] 黄英. 隐形旅游资源显性化机理及其现象学的解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8] 巴俊玲.论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想象[D].青岛:青岛大学,2008.

[9] 贾鸿雁, 王金池. 从建构主义真实性看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J].旅游学刊,2009,(5):26-30.

[10] Squire ,S .J. The cultural values of literary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1994, ( 1) : 103- 120.

[11] 王小玲. 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

[12] 楚艳平.体验经济视野下的文学旅游产品开发设计[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3] Clare Fawcett,Patricia Cormack. Guarding authenticity at literary tourism sit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3(3):686-704.

[14]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吉林大学,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莫言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作家莫言开设微信公众号:将展示作品片段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东瀛长歌行
还米一尖碗
莫言的期盼
吃钱饺
一点儿都不“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