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小钢和他的“国家美育中心”

2014-06-24闵捷张源培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校歌中央音乐学院感性

闵捷++张源培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走进中央音乐学院的“四大才子”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早已声名远播,《大地之歌》、《玉观音》、《刮痧》,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都出自他的手笔。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留学大潮中的一员,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七年,师从名家,获奖无数。

作为归国20载的“海归”,他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他参政议政,培养提携后辈,创办北京现代音乐节,在艺术普及和推广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格局,跟这个大格局比起来,之前的一切都只是铺垫。

叶小钢,这位在国内外见识过无数次大场面的艺术家,说起自己心中埋藏已久的“国家美育中心”的设想时,依然很容易激动。

创新始于路的尽头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提高国人的艺术素养,我要做的就是完成这份未竟的事业。我们的教育重理性思维,轻感性思维,这样的教育导致了想象力的匮乏。”叶小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他说,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音乐修养都是很好的,有些还能开音乐会。“爱因斯坦说他死后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不能听莫扎特了,但中国的教育模式对这种看不见的想象力是忽视的。”

作为政协常委,叶小钢就中国文化教育和建设多次建言献策。2011年,他曾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发言,提出加强美育工作的必要性。他把美育看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提出尽快成立一个智库机构——“国家美育中心”。

叶小钢认为,感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的正反两面,犹如鸟之两翼。“感性思维的缺失导致我们的孩子缺乏想象力,我们每年毕业那么多大学生成才率却不高,这是为什么?美育工作的缺失是很大的一个原因。所以我大力呼吁建立一个国家美育中心。”

美育,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与专业的艺术教育职能不同,它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造就具有敏锐洞察力,丰富的个性和高尚的审美趣味,以及多种爱好的一代新人。

首次提出“审美教育”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美学家席勒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美育能够培养和提高人的感性素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拥有健康而幸福的对美的感受;发挥人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叶小钢告诉本刊记者:“科学创新犹如林中走路,理性经验是前人走过的路,创新始于路的尽头,路的尽头不再有路,再依靠理性只能在原地徘徊。只有发挥人的感性直觉,形象思维、想象力才能为科学创新开辟出新路。实践证明,只有感性教育才能培养人的感觉、直觉、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则是感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叶小钢看来,国家美育中心将是一个从事高端美育研究的智库机构。“我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想,美育中心建立起来后,不仅能出版美育教学方面的杂志和刊物,还可以组织编写全国美育教育的白皮书,吸引优秀人才专门研究美育教育,为中国的美育教育出谋划策。”

据他透露,目前正在考虑建立国家美育中心的可能性和相关事宜,希望得到国家更多的扶持。他希望在国家的支持下,由国家美育中心建立一个门类齐全、内容详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程教育课堂和公益性开放式数字教育资源库,让禁宫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优秀文化的精神、专家学者的智慧、民间艺人的绝活传播开来。

不能过分追求“成名成家”

社会事务的增加没有影响到叶小钢的教学成就。他的学生近年来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奖,叶小钢也因此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学生获奖率最高的指导教授。

对于近年来广受诟病的艺术教育,叶小钢有自己的见解。“艺术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且这也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决定了民族长远的竞争力。”

他觉得现今的艺术教育浮躁而且浮夸,除了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外,机制弊端也不能忽视。“社会不能鼓励宣传‘一夜成名、‘一夜成星的赌博心理和浮躁心性。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减少功利性,要培养有独立思想,能够独立判断的艺术家和艺术人才,而不是‘匠人、‘乐工等技术上的‘大师。”

作为中国音乐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叶小钢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品牌号召力,努力让看似“高不可攀”、“曲高和寡”的现代音乐逐步面向普通大众,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现代音乐精神的“洗礼”

2002年,叶小钢创立“北京现代音乐节”。经过12年的发展,北京现代音乐节逐渐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盛会,以普及现代音乐、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发展平台为主要内容。

今年的北京现代音乐节5月16日在国家大剧院开幕,继续由叶小钢担任艺术总监,主打“青年牌”,推出精品音乐会、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和国际作曲大师班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在叶小钢看来,音乐成才更多是在少年时期。从2010年开始,叶小钢开始推广“送校歌计划”,为中西部的孩子们创作一批健康积极的优秀校歌,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美育教育提供帮助。

“在四五年前的一次政协考察中,我发现西北农村地区的孩子们特别不容易,凌晨四点起来上学,中午就在学校吃个土豆,然后下午四点钟又回去。别说唱歌了,他们连基本的生活质量都不能保证。”叶小钢从此萌发了为西部孩子们送校歌的想法,希望音乐能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世界。

2010年4月,“送校歌计划”在甘肃省临洮县启动。5月,数十名甘肃师生受邀来京参加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开幕式。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来自西部的孩子们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合唱团的同学共同演唱了校歌新作《童心飞扬》和《临洮二中校歌》。

作为“送校歌计划”的发起人,叶小钢说:“我们把音乐送给偏远地区的孩子,校歌可以让孩子们从精神上对未来产生一种遐想和憧憬,对未来建立信心,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endprint

给《童心飞扬》作曲的张帅,也是“送校歌计划”的音乐总监,他觉得“音乐能源源不断的给人提供顽强生命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可以鼓励和培养人永不放弃的决心和时刻努力奋斗的意志。我们把音乐作为精神礼物送给孩子们,希望他们能有音乐伴随的美好人生。”

“我们把甘肃临洮县的孩子请到国家大剧院唱校歌。我送给他们的伴奏带是国家交响乐团做的,这对于他们一定是很骄傲的事情。”叶小刚说,面对国旗,孩子们唱着属于自己的校歌,这样的崇高感和爱国热情会影响他们一生。

用音乐语言诉说中国故事

2013年9月22日,纽约林肯中心最重要的艾瑞菲舍大厅座无虚席,除了前来捧场的华人,更多的是美国当地的音乐爱好者。叶小钢是当天的主角,全部作品都是他创作的。

“20多年前,我到美国留学,每一次到底特律转机时都是黄昏。夕阳西下,笼罩在金光中的底特律特别美。当时我就想,有没有这么一天,这个城市的交响乐团演奏我的作品?”

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叶小钢,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从小耳濡目染,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随之而来的家庭变故让他的音乐梦想戛然而止。直到1978年,父亲在“文革”后落实政策,23岁的叶小钢才得以通过高考,踏入中央音乐学院。

1981年,叶小钢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小礼堂举行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个人作品音乐会。后来,人们把他与谭盾、瞿小松、郭文景并称为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

198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留校做了四年教师的叶小钢,获得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那一年,“我到林肯中心参观,心中突然闪现一个念头,有一天我也要来这里开一场音乐会。”

“中国故事——大地之歌”叶小钢与底特律交响乐团音乐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年来,美国主流交响乐团首次为中国主流作曲家举行交响音乐会。

《大地之歌》是对马勒同名作品的重新创作,歌词选取了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七首古诗,叶小钢希望在国际上的演出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美国普利策作曲奖获得者、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杰·艾仁·克涅斯,认为叶小钢对音乐时间和音乐流的处理方法与马勒完全不同,使用原始的中文文本是一个绝妙的主意。尽管旋律配合用的比马勒少,但音乐氛围总是非常引人入胜,并且有许多惊艳与华丽的部分。

音乐会上首演的《喜马拉雅之光》是一部极具西藏元素的音乐作品,是叶小钢根据在西藏和尼泊尔旅行经历所受到启发而创作的六部作品中的一部,也是反馈最好的。用音乐表达的方式向美国人传递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显然,这样的国际表达更易让人接受。

叶小钢说今年他们受德国邀请将到慕尼黑,以合作形式进行演出,明年还想去伦敦。“到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音乐厅进行演出,到现代音乐的发源地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归国20年,从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教授到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从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作曲家大奖到第二届“中华艺文奖”,叶小钢一直坚守着当初从美国回中国“做大事业”的初衷。

“我的根在中国,我内心深处,是想做轰轰烈烈的事。”他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歌中央音乐学院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新媒体时代音乐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探索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共享、共建、共荣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名单
家有八千精英兵 却无一席适才位
高校校歌育人功能浅探①
感性理性不拔河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