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江苏历代名人词典》看江苏人才的地区分布与教育优势

2014-06-21

关键词:苏南苏州江苏

姜 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江苏 南京 210013)

一、江苏地区的人才分布

一个地区的发展,与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条件息息相关。一个百业兴旺、市廛繁荣的社会,物产不会贫乏,人才相对密集,教育科技文化也自然欣欣向荣。所以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成熟程度,大致可以知道它所具备的各种精神的和物质的基础。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地的独特地位,为江苏人才的涌现创造了适宜的土壤,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江苏人文荟萃

江苏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至今,江苏的名人之多,名望之重,是有目共睹的。江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江苏的人才优势。古往今来,他们或开疆拓土,或力挽狂澜,或经邦济世,或教化万民,或著书立说,或创造发明……无论是立德、立言还是立功,他们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对全民族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代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和启迪。

在总体上,江苏的人才有这样一些明显特点:一是自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大量杰出人才,且人才涌现随时代演进而递增;二是人才分布的领域非常广阔,举凡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均有尖端人才;三是在众多领域,江苏人才举足轻重,在全国拥有半壁江山,甚至独占鳌头,标志着时代的巅峰,为引领社会风尚、开启前进方向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无论是在纵向的历史延伸还是在横向的跨度上,他们的贡献都凝聚着我们民族智慧勤劳、勇敢坚韧的品格,并且超越了具体的生活时代和作用领域,辐射了整个历史,覆盖了整个民族。

(二)人才地区分布不均

由于江苏地处长江下游的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文化介于南北之间,有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等各自不同的渊源承传。因而具体到江苏内部,在人才的分布上,在全省13个地区之间,苏南、苏中和苏北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这里以《江苏历代名人词典》收录的一千四百多人(含原隶属于江苏的松江地区)为取材来源,对江苏的人才分布进行地区性的统计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人才的范围各人理解不一,各种专业辞书的标准不同,取舍有宽窄之分。但因为本文取材来源统一,这就意味着标准统一,它所反映的情况虽然与其他辞书人数不同,但比率则基本相当,仍然能够说明问题。第二,人才具有流动性,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区域,对此,我们采取同时计算的方法,得出总数为1 455人。第三,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调整,江苏省的地域范围曾先后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上海的划出和原隶属于松江地区的若干县市陆续划归上海。这里如果不计算松江地区的人才数量,则为1 366人。

根据《江苏历代名人词典》,我们统计出江苏自先秦至现代人才状况的一个具体的地区分布(表1、表2):

表1 江苏省各市人才分布(不含松江地区) 人

表2 江苏省各市人才分布(含松江地区) 人

总体而言,江苏人才自古至今呈现日益增多的态势。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才的成长呈上升趋势。当然,这也与史料保存状况有密切关系。

分析上述数据,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性现象。即,一个地区的人才状况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呈正比例关系。政治中心或政治集团发源地会造就并吸引大量人才,形成人才高地。与此同时,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下,政治中心所具有的集聚功能,也会使它同时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而当这种政治经济地位丧失之后,其人才的状况便会恢复常态。譬如徐州和宿迁,因为秦汉之际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崛起,致使该地区的人才出现爆发之势。南京也是如此,作为都城,六朝时期它造就并吸引了大量人才。而到隋唐时期,因朝廷对南京采取贬抑政策,此前其人才高地的优势便不复存在。扬州虽不是政治中心,但在唐代和清代,因占水路交通枢纽和盐务、漕运、河务三大中心的优势,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这种地位给人才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三)苏锡常地区人才密集

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呈密集出现的态势。从表1看,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共有658人,占江苏人才总数的48.2%。这其中,苏州尤其突出,有332人,占了24.3%。如果加上原属江苏省的松江地区(即传统的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则共有747人,占江苏人才总数的51.3%。而徐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宿迁七市相加(即除扬州以外的所有苏中、苏北地区)共274人,才占了20.0%。这意味着,在人才这一个特定视角,苏州一市以占全省8.3%的土地和8.5%的户籍人口,与上述苏中、苏北七市共66.2%的土地和62.1%的户籍人口①2011年度的数据为:江苏有土地面积10.29万平方公里,7 466.58万户籍人口。其中,苏州有土地面积8 488平方公里,637.66万户籍人口,苏中、苏北七市的土地面积之和为68 1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之和为4 639.33万。相比,人才数是其1.9倍。这样一种人才的密集状态,实在令人惊叹。

苏州、无锡、常州的人才,不仅密集,而且不是如其他地区那样呈波浪形曲线,是一直昂头向上,直线上升之势。探究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与政治因素无关,却与经济因素密不可分。

苏州、无锡、常州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的核心地带,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得江南的经济迅速而平稳地发展,并从隋唐开始就成为全国的粮仓,所以韩愈有“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据十九[1]”之说。这其中,苏州更是独占鳌头,唐代苏州就有“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2]”的名声,白居易说“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3],陆游也称“苏常熟,天下足”[4]。民间从宋代流传至今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口碑,揭示了苏州“风物雄丽为东南冠”的重要地位。宋代以后,棉、蚕丝、盐、茶叶等在苏南经济中占有了相当高的比重,明代便有了“三吴以机杼致富者甚众[5]”的说法。

二、江苏人才分布与教育的关系

经济的发达,造就了苏南教育的兴盛并形成了博学崇文的价值取向,为人才的出现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当然,经济与人才成长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影响因素,有内生性的,也有外源性的。在内生性因素中,也有教育、家族、乡土等不同因素,这里仅以教育为例。

(一)崇文重教,尚志好学

自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创办州学始,苏南大兴办学之风,无锡的东林书院,苏州的紫阳书院、正谊书院,江宁的尊经书院等均名震遐迩,至于家学、私塾更遍布城乡。于是苏南文风鼎盛,有“江左文人薮”之美誉。终北宋之世,苏州即出进士159人。据统计,宋代全国书院共有713家,其中南方有682家,占总数的95.7%。南宋以后全国共有状元305人,南方为204人,约占66.9%,其中江苏状元73人,浙江状元62人,分别约占全国的1/4和1/5[6]。明人姜渐说:“昔三代之有天下,文莫备于周,而泰伯实启之;教莫盛于孔子,而言偃实师之。自泰伯以天下让,而吴为礼义之邦;自言偃北学于圣人,而吴知有圣贤之教。由周而降,天下未尝无乱也,惟吴无悖义之民;由汉以来,天下未尝无才也,惟吴多名世之士。虽阅千数百载而太伯、言偃之风,至于今不泯。[7]”苏南的崇文之风,从当时的科举盛况中可见一斑。据美籍学者何秉棣研究,明代科甲鼎盛的13府中,苏南占3府(苏州、常州、松江),其中苏州府位列第三;清代科甲鼎盛的9府中,苏南占2府(苏州、常州),其中苏州府位列第二[8]。明清两代全国203名状元中,苏南(含原松江地区)就出了60名,而其中苏锡常三地就有45名,约占总数的22.2%。

这种崇学之风一直延续到今天。截至2012年4月,江苏省共有本科以上高校46所,苏南占35所,其中苏锡常9所;专科高校82所,苏南占53所,其中苏锡常31所[9]。从这种简单的比对中,不难看出苏锡常在教育方面的优势。教育的优势通常直接体现为人才优势。据2000年数据,全国两院院士籍贯以地区统计,前十名中,苏州排第二,无锡排第四,常州排第七。苏南人才之密集,常出乎人们想象,譬如无锡的宜兴作为一个县级市,从古至今,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65名进士,23名两院院士,80多位大学校长,八千多位教授副教授,所以赢得了“教授之乡”的美誉,并有“无宜不学”(办教育离不开宜兴)的说法。

正是这种经久不衰的崇学之风,使苏南从宋元以来人才辈出,独领风骚,在各个领域均有大量的杰出人才。且不说人们熟悉的20世纪,即使在古代,亦成洋洋大观。在文学领域,有明之高启等“吴中四杰”、唐寅等“吴中四才子”、“吴江派”和“三言二拍”之冯梦龙、凌濛初;清之钱谦益、吴梅村等“江左三大家”、“阳羡派”、“常州词派”、李玉等“苏州派”和四占其三的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等。

文学固如此,放眼其它领域,亦可作如是观。譬如在学术领域,有明之顾宪成、高攀龙“东林学派”,清之惠栋等朴学“吴派”、“常州学派”等;在绘画领域,有黄公望等“元四家”,明之沈周等“吴门画派”、董其昌等“华亭派”,清之王时敏等“四王”、龚贤等“金陵八家”、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等。还有昆曲、评弹、苏绣、紫砂、虞山琴派、苏州园林……毫不夸张地说,在相关领域,苏南占据了半壁江山,离开苏南,中国的文学史、学术史、美术史、艺术史、工艺美术史等均无从着笔。

(二)开放包容,多元共荣

经济与人才的良性互动,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为人才涌现、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体现在厚实的人才高地为经济发展输入了源源不绝的人才队伍,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更体现在创造了一种务实开拓、适宜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在苏南,文人雅士不仅不歧视商贾,与商人关系融洽,自己也不埋首书斋艺斋,故作清高,而是相当重视商人、市民的文化倾向和审美趣味,在满足他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从中获益。譬如苏州唐伯虎等“明四家”绘画趣味的市民化,上海任伯年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品画,归有光、王世贞、焦竑、张溥、钱谦益、吴伟业、钱大昕等众多文史名流为获利而为商人撰写寿文、墓表墓志、传赞类文字等。他们甚至自己跃入商海,扮演了亦儒亦商的“两栖”角色,形成了“吴中缙绅大夫多以货殖为急[10]”的现象。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被视作“末”业的工商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之发端于苏南,能出现南通张謇、常州盛宣怀、无锡荣氏兄弟等民族工商企业的巨子,在某种意义上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的。

在江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当下,人才群体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要素,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今天江苏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

[1]韩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9

[2]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669

[3]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34

[4]陆游.陆放翁全集:上[M].北京:中国书店,1986:119

[5]张瀚.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85

[6]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5

[7]苏州政协网.弘扬吴地传统美德,培育当代苏州精神[EB/OL].(2013-10-14)[2014-02-23].http://www.zx.suzhou.gov.cn/szzx/infodetail/?infoid=cd1efa0eede2-43a6-af14-e2c6017a64bb&categoryNum-=014006004

[8]He Bingdi.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M].Columbi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246-247

[9]教育部.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新批准的学校名单 [EB/OL]. (2013-06-21)[2014-02-2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4/201306/xxgk_153565.html

[10]黄省曾.吴风录[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33

猜你喜欢

苏南苏州江苏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南年俗亦动人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苏州十二忆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