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意蕴及其内在关系

2014-06-20王常柱胡启南

求实 2014年2期
关键词:政治立场群众路线

王常柱+胡启南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具有丰富的政治伦理意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方法和政治道德等内容。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内容不是朝夕间形成的,而是长期政治实践的产物,烙有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基础、奋斗实践和理论探索等历史印记。各个内容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价值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政治立场内容是核心要素,决定着系统整体的伦理性质,也决定着其他要素的功能发挥。

[关键词]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方法;政治道德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2-00019-05

在政治语境中,群众路线用以专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所形成的工作路线。这种工作路线体现着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方法,具有丰富的政治伦理意蕴,即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工作路线所蕴含的以及其在政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伦理内容。这些伦理内容,一方面是群众路线价值系统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也是认识和把握群众路线本质特点的重要参照,所以理清这些内容对于学习和践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依据理论表述分析其政治伦理意蕴的基本内容,继而系统考察其历史形成和内在关系。

一、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的基本内容

作为完整的理论表述,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P280)。从上述内容看,这个表述关涉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属于价值观,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群,密切联系群众”则属于方法论。作为价值观,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源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和政治道德,而作为方法论,群众路线则集中体现源自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原理。因此,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根本路线,既是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根本的行为规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政治伦理意蕴。概括而言,这种政治伦理意蕴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价值基础。作为政治组织,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因而必然具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在这一点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她义无反顾地将人民群众确定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将站在人民群众一边、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确立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具有这种政治立场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领导中华民族战胜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的中坚力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P899),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的领导力量。所有这一切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坚信在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面前,任何个人的作用都只能是第二位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杰出人物,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都将一事无成。所有这一切,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价值基础。

其二,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价值指向。像其他政党一样,中国共产党也具有自己的政治目标,而这个目标的群众路线表述就是“一切为了群众”。所谓 “一切为了群众”,就是一切从群众出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始终围绕着这一政治目标,始终坚持为中国社会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政治目标,领导人民闹革命,砸烂万恶的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使人民翻身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中国共产党同样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政治目标,创立国家政权,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多快好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谋幸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政治目标,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施改革开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旧面貌,踏入了繁荣富强的新未来。这一切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将“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党的一切政治实践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始终履行着自己政治实践的价值指向,无愧于“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光荣称号。

其三,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法,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方法选择。作为政治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根本方法,其理论上的精辟概括是由毛泽东同志做出的。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3](P1094)此外,他还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5)毛泽东同志的上述概括,一方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论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方法的最高理论成就,另一方面以群众路线为重要标志,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区别开来,揭示出该政治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的政治立场,规定了群众路线作为政治方法的伦理性质。

其四,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道德,规定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道德标准。一般来讲,政治道德代表着政治主体的伦理诉求,是“在确定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4]。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走群众路线,其政治道德诉求必然是“为人民的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是做官而是成为人民的朋友和勤务员,一切言论行动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这种政治道德,必然对其成员提出较高的道德标准:在言论和行为上,要求其成员做人民的朋友和勤务员,一切政治实践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道德选择上,要求其成员凡事都要替人民着想,时刻关注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在道德态度上,要求其成员每到一地,都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要做人民的先生必须先做人民的学生。这种素质要求,从理论的角度看,与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是一致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又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的现实需要相一致的;从影响的角度看,具有前所未有的正能量,不仅对中国社会过去的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而且也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政治实践的未来。

二、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的历史印记

考察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意蕴,不仅要对其内容条分缕析,还需探求其形成的历史印记。这是因为,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意蕴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而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才提炼形成的。概括而言,这种历史形成印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基础印记。毫无疑问,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根本路线,其政治伦理意蕴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基础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反观历史可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产生,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从国内看,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因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而形成的思想基础,二是因工人阶级迅速觉悟和发展而形成的阶级基础,三是因五四运动后迅速出现的共产主义小组而形成的组织基础。在这里,中国工人阶级由于其自身特性而与农民、手工业者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国际看,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基础则主要是共产国际。关于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产生的作用问题,周恩来同志曾明确指出: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我们知道,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其“任务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重视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随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推动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上述三大基础表明,人民群众一开始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在现实中,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必然借助于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血肉联系而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必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进而以此指导自己的政治实践。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意蕴是“先验预设”的。

二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实践印记。与“先验预设”相联系,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的形成始终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相关联的。在1921年至1927年初步成长阶段,中国共产党就独立地领导了100多次工人罢工,将工人运动推向高潮,之后与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了广州沙面罢工和海陆丰农民运动,创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广泛动员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工人界定为群众的主体,其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意蕴也主要关涉工人阶级。在1927至1949年革命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反动与背叛,先是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继而在民族大义面前,成功地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战胜日本侵略者,最后在与国民党顽固派坚决斗争中赢得胜利,建立了独立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个阶段的斗争实践,广泛地关涉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推动了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意蕴的基本形成。在1949年至今的革命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以极高的革命热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施改革开放,带领中国社会走向繁荣富强。在这一阶段,“党的群众路线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总的规划和机制,成为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和制度构建的基本出发点,在国家政权的建设过程中,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全部活动的立足点和归宿,国家机构组织普遍实行的民主集中制,以及建国初期就已确立的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地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具体制度构建中的运用”[6],其政治伦理意蕴完全形成并深深浸润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中。

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的探索印记。政治伦理意蕴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意识的总结,它的历史形成必然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紧密相连。从明确提出的时间看,群众路线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但从内容看,群众路线早在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就有所体现,其基本表述就是“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在群众路线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同志如陈毅、周恩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做出最大、最重要贡献的当属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早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明确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3](P88)。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赋予群众路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并带领全党将群众路线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路线。1956年9月,中共八大明确把群众观点作为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党章,其文字表述为:党的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善于在这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反复的过程中,使党和群众的认识不断地提高,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前进。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在邓小平同志指导撰写、并由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群众路线的这一概括得到肯定,并被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形成历史,本身就是群众论政治伦理意蕴凝结、展现的历史。

上述考察表明,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意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由其政治立场而逐渐展开的历史过程。这一特点要求在理解和践行群众路线时,既要具有历史的视野,正确把握群众路线的内容和要求,又要从其本质立场出发,发展群众路线、及时赋予其以应有的内容。

三、 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的内在关系

上述历史印记表明,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其各个内容必然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价值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各内容之间存在如下四种关系形态。

一是价值基础对于系统性质以及主体确立价值指向、方法选择和道德标准具有决定作用。一般而言,价值基础是指一定政治主体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对政治主体的一切政治伦理诉求都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这价值系统之中,群众路线的价值基础是核心,它对于整体系统以及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决定作用。首先,价值基础决定系统的根本性质。如上所述,群众路线的价值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而这一根本立场必然决定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的根本性质,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坚信群众是力量的源泉。其次,价值基础决定系统的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必然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必然将政治实践的根本目标指向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政治实践成败的最高标准。再次,价值基础决定系统的方法选择。从伦理的角度看,不同的方法表现着不同的伦理考量,而不同的价值基础往往决定着方法选择的伦理性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决定群众路线政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决定其伦理指向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最后,价值基础决定系统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体现着政治主体的伦理诉求,虽然与政治主体的个体素质紧密相连,但主要是由政治主体的价值立场决定的。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中的道德标准也是由其政治立场决定的,必然指向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诉求。

二是价值指向对于系统走势以及主体坚持价值基础和道德、进行方法选择具有决定作用。首先,价值指向决定系统的根本走势。我们知道,群众路线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政治目标,表明了“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指向。这一指向,连同其价值基础,决定着作为一个系统之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的整体走势,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诉求。其次,价值指向决定主体的价值基础。政治主体总是通过践行一定的价值指向来表现其价值基础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价值指向决定主体的价值基础。在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这个价值系统中,“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指向必然要决定其价值基础。再次,价值指向决定主体的方法选择。在政治实践中,方法、手段须具有伦理的合法性,政治方法往往要与价值指向相一致,共同符合合理的伦理诉求。因此,在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的价值指向对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论具有决定作用。最后,价值指向决定主体的道德标准。政治主体能否坚持一定的政治道德,与其政治实践的目标关系重大。具有伦理合法性的政治目标能够激励道德主体去坚守该政治道德,而不具有伦理合法性的政治目标则会消解道德主体对于政治道德的坚守。群众路线所蕴含的政治目标符合人民群众的合理需要,具有无与伦比的伦理合法性,因而对于政治主体践行道德标准具有决定作用。

三是方法选择对于效能释放以及主体坚持价值基础和道德、践行价值指向具有决定作用。任何政治实践都需要一定的方法,群众路线就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根本方法。在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价值系统中,方法选择作为从事政治实践的根本手段总是和实践效能的释放、政治主体对于价值基础和道德的坚持、价值指向的践行相联系并发挥决定作用。首先,作为方法选择,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最根本方法,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的有效发挥提供了方法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看,政治方法决定了群众路线政治伦理意蕴价值系统之伦理效能的有效释放。其次,方法选择决定主体的价值基础。政治主体的政治立场总是通过一定的政治方法得到体现的,采用何种性质的政治方法则表明了政治主体所持有的价值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方法选择决定了政治主体之价值基础的外在表现。再次,方法选择决定主体的价值指向。毫无疑问,价值指向总是要借助一定的方法选择来实现的,好的、正确的政治方法选择有助于价值指向的实现和达成,而坏的、错误的方法选择则会给价值指向的实现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失败。最后,方法选择决定主体的道德标准。方法选择总是与政治主体的政治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政治主体的道德表现也可以由方法选择体现出来。政治方法对政治主体的道德表现具有决定作用,使用何种性质的政治方法则必然体现了何种性质的道德标准。

四是道德标准对于系统动力以及主体坚持价值基础和目标、达成道德诉求具有决定作用。首先,道德标准决定系统的主体动力。如上所述,道德标准本质上就是一定社会的政治行为规范和原则。然而,这些行为规范和原则是一种他律精神的外在要求,其对行为主体的根本影响只有通过内化为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才能达成。也就是说,只有主体所信奉、践行的政治道德,才对于系统的主观力量、主体对于价值基础和指向的坚持以及对达成政治道德诉求具有决定作用。其次,道德标准决定主体的价值基础。道德标准和价值基础本质是同一的。相对于道德标准而言,价值基础是先在的,即价值基础逻辑上决定道德标准。然而,当政治历程一经确定,此时道德标准则决定着主体对其价值基础的坚守程度:道德坚定者即使在困境中甚至面对死亡也能够坚定地坚持其价值基础,而道德脆弱者则可能放弃甚至背叛其原有的价值基础。再次,道德标准决定主体的价值指向。逻辑和事实均表明,价值指向是政治主体基于其价值基础设定的目的追求。这一点准确地表明了价值基础对于价值指向的决定作用。政治道德作为主体的内在要求,必然影响乃至决定价值指向的设定与选择。最后,道德标准决定方法选择的伦理属性。道德标准是一定社会之政治行为规范和原则的外在要求和一定主体之政治良心和追求的内在要求的统一,是行为主体进行政治实践最根本的价值诉求,因而对其方法选择的伦理性质具有决定作用。

四、结语

上述分析表明,群众路线具有自己的政治伦理意蕴,且这里的政治伦理意蕴是一个由价值基础、价值指向、方法选择、道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价值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还必须明白,在这个价值系统之中,价值基础是核心,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7](P16),就是一个科学、正确的理论论断。此外,政治实践一再提醒我们,当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基础时,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就会顺风顺水,蓬勃向上,而当我们偏离了群众路线的价值基础时,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就会困难重重,停滞不前。这一事实,历史地证明了群众路线之试金石的政治功能。

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牢记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必须牢记和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必须牢记自己的价值基础,积极践行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EB/OL]. http://www.cctv.com/special/733/-1/47008.html.

[2] 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4] 阎钢. 政治伦理学要论[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 卫建林. 党的历史是形成和完善群众路线的历史[J]. 中国社会科学,2011,(4):14.

[6]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的发展史[EB/OL].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

[7] 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政治立场群众路线
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
浅析马寅初政治立场的选择
论政工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思考
生当作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