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滴水也要升腾成云

2014-06-18张晓阳

中关村 2014年6期
关键词:稻香诗刊诗人

张晓阳

2014年4月30日凌晨4点38分,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协会会员、《作家报》、《沿海文艺报》名誉主编、《稻香湖》诗刊主编,人们尊敬的老诗人艾砂,在北京不幸逝世。

又一位诗坛老将驾鹤远去。不胜悲痛之余,老诗人的多少往事纷纷涌上心头,历历如在眼前。人们特别难以忘怀的,是他那不老的诗心,是他那如醉如痴的稻香湖之恋……

夕照青山,诗侣筑梦《稻香湖》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艾砂夫妇,回到了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的后沙涧村。几十年走南闯北,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故土。

寒来暑往,离开家乡这些年,从战争岁月到和平年代,艾砂一直奔波在祖国的文化战线。作为一个诗人,他一直在寻找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他热爱诗,一辈子钟情于诗,尽管在那极“左”的年代蒙受不白之冤,发配小兴安岭劳动改造30多年,但那里的冰锋雪剑并没有磨掉他对诗的一片痴情。

艾砂并不姓艾。他本姓刘、名沙,又名树春、萧沉,艾砂是他发表诗作时用的笔名。1943年参加革命后,他任过西安《正报》编辑、主编过《诗哨》、《诗战线》,曾经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填补了中国抗战诗歌的一段空白。解放后做过《军工报》、《红旗报》、《黑龙江林业报》等报刊的主编,在编辑工作之余写诗,也写小说、散文及随笔,采用各种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但在上世纪50年代,却被划为胡风事件的重要成员,并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待遇,在小兴安岭劳动改造。改革开放后,他的冤情得到平反,恢复工作后任黑龙江伊春市带岭区办公室主任、兼史志办主任。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老来的艾砂更感到诗对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或缺。他认识到,诗歌是打开人性枷锁的钥匙,是抹去生命尘埃的绢帕。海德格尔说“诗意栖居”,就是对人性的深层思索。生活的诗意和诗意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精神,自然也应为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中国没有诗歌,没有精神层面,就不会有未来。

然而这些年来,中国诗坛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一些诗格调不高,甚至以丑陋为美。没有了精神的追求,没有了灵魂的震撼,也没有了对假恶丑的鞭挞。媚俗、庸俗、低俗,貌似诗的非诗太多。沉渣泛起,泥沙俱下。一些有良知的诗人出不来。他们没有阵地,他们的作品没有地方发表。

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很不安。作为一个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诗人,他深深感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这个一辈子都不肯认输的倔强的老头,此刻忽然有了办一本诗刊的想法。

“你个人想办诗刊?”老伴不无担心。

“对,我要办一本真正的民间诗刊,要用诗的汗渍,把粉和泥,捏成砖块,为后人铺垫崎岖的征程。”艾砂对老伴推心置腹地说起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跟艾砂一样,他的老伴马乙亚也是一位一辈子钟情于诗的诗人。早在上一世纪40年代,她就在他主编的《诗战线》上发表过叙事诗《草原的足迹》。诗为媒,情更真。是诗歌让他们燃起初恋的火焰,在那最黑暗的年月里,他们的心灵上开出了最美的金达莱。

后来他们都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活动,两人先后潜入沈阳兵工厂从事秘密的群众工作。

她接受他的单线领导。他们的爱情传奇里布满荆棘。由于地下工作的特殊环境,这一对恋人的思念只得以诗笺传递:

不要说北风刮得落叶缤纷 / 她会很快为你送来一个早晨……

记住呀 / 上街时要多拿两件衣裳 / 走路时要时时刻刻注意阴雨天气 / 你的健康就是我俩幸福的指望 / 等天亮以后我们一定形影不离……

那时候,他俩热恋中的爱,只能这样浓缩在暗语般的诗里。

沈阳解放后,艾砂成为党的领导干部,马乙亚考入东北大学。1950年5月,东北军区军工部党组织为他们操办了新婚仪式。

婚后,他俩在各自的岗位上拼命地工作。没有想到的是,1955年,艾砂莫名其妙地受到牵连。反右运动,他又成了报社的“内控右派”。席卷全国的“十年浩劫”,更成了这对文化人的一场噩梦。艾砂被关进“牛硼”,发配到寒冷的小兴安岭林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马乙亚觉得委屈不解。她极力为艾砂辩护,结果给自己已招来了“为阶级敌人涂脂抹粉”的新罪名。造反派给她剃成“阴阳头”,她抱着5岁的女儿在批斗中受尽凌辱,然后在林区最偏僻的山林接受“改造”,先后两次住进精神病医院。

1980年,艾砂终于获得全面平反。和他患难与共的马乙亚,冤案也同时昭雪……

“我俩从相识、相恋到长相守,都是以诗传情,以诗为伴,诗歌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啊!现逢昌平盛世,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桎梏早已除掉,我们还是继续写诗吧!”

马乙亚颔首含笑。谈起诗来,他们依然像年青时那样充满激情。对于筹办诗刊,他俩更是一拍即合。老夫妻抵足而劳,儿女们鼎立相助,在早年祖宗留下的宅基地上盖起了农家小院,这就是后来他俩与众多诗友们谈诗论文的圣地——“梦园”。

那一年,恰逢诗坛泰斗臧克家90华诞。前往祝寿的艾砂夫妇,说起想以家乡的稻香湖为名,筹办民间诗刊辅植后人。臧老一听大为赞赏,高兴地写下“稻香湖”的刊头,从而奏响了《稻香湖》诗刊的序曲。

滴水穿石,悠悠未了梦园情

经过一番精心而又艰苦的筹备,一本全新的诗刊《稻香湖》终于在1999年横空出世。

人间真爱重情义,世上知音弥足珍。上世纪90年代末,尽管二位老人的退休金每月才1000多元,生活在北京已属低层。但为了办诗刊,他们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不买新衣,不添家具,日用品用最便宜的,买菜拣别人挑剩的,买肉挑肥的。儿女们见了心疼地说:“你们不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吗?不能吃肥肉呀!”艾砂风趣地说:“曹雪芹举家食粥米常赊,我们隔三差五还能吃上一点肉,此生足矣。”

他们确定的办刊宗旨是:新诗、短诗、韵味诗,民歌、情歌、自由歌。他们决心在京郊举起一面诗的旗帜,要把老诗人、新诗人都团结起来,以老带新,推广新诗。endprint

拿到了艾砂夫妇创办的《稻香湖》,著名诗人贺敬之不禁感叹:“大小天地俱神异,豪情柔情皆诗情”。

诗人聂索更是激动不已,当即赋诗一首:

新株萌发借春风,夏至荷花别样红。

淡雅衣装诚本分,清洁品行自雍容。

还有徐放、牛汉这两个当年的“胡风骨干分子”,得知老友艾砂、马乙亚这对诗人伉俪不顾耋髦之年,囊中羞涩,自费创办《稻香湖》诗刊,也写诗祝贺:

平生沧桑事,一笑付东流!

诗书画乃天地人间之精气神也!

为节省开支,他们出门办事,近处骑自行车,远处挤公交车。艾砂还“自鸣得意”地为诗刊的发行写了一首打油诗:

不管三伏三九,背上诗刊就走。

不用坐车花钱,人夸省钱高手。

一次,80高龄的他骑车去邮局,由于邮包太沉,摔了个人仰车翻。回到家马乙亚见他满脸污血,又是心痛又是埋怨。艾砂却轻松地说:“你放心,马克思还不忍心招我去。” 艾砂时常给老伴留“遗言”:“我要是真的乘鹤西去了,再难,你也要想办法把诗刊办下去。”

说来也怪,这些年死神都不忍心掐断他那活泼思路,他几度病重住院,一一闯了过来。正如他在那时候写的一首诗中所表示的:

一滴情也不轻施,一滴露也洒落禾间

一滴水也要升腾成云,一滴血叙述祖宗的恩典……

那些年,他们一边编辑诗刊,一边写诗,出版了《梦园情》、《南国情》、《不了情》、《凹凸情》、《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艾砂马乙亚短诗选》等诗集,还主编了《感动中国的百家诗选》,他的短诗《一滴》发表后,获得国内外华人的一片欢呼与掌声,不久就编入了中学生辅导教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他获得全国文艺创作特别奖,同时获得《作家报》全国文学大赛特别奉献奖和多家报刊的奖励,2006年中央电视台热播“十大爱情经典故事”,他的感人事迹被列在其中。

不久,他们又联手推出俩人的诗文集:《一滴水流动的声音》。七百多个页码,近五十万字的文笔优美的诗文,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的享受,更是一种意外的惊喜。他俩的诗歌紧随时代的脉搏而吟诵,他俩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更为时代的骄傲而自豪!

人们记忆犹新的还有,在首都各界用诗歌朗诵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他们夫妇双双走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上前有一颗星》。诗中,他们缅怀抗战的悲壮历史,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向上,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豪情壮志。

2012年8月30日,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关村杂志社联合举办了“艾砂、马乙亚夫妇创作70周年研讨会”,回顾艾砂先生和与他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60多年风雨人生的马乙亚女士70年的创作历程。

艾砂、马乙亚这一对因诗而结缘的夫妇,共同携手走过了人生的苦难与辉煌,用生命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时代凯歌。他们心灵中流出的“一滴水”,更像阳光和雨露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水滴虽小,可以穿石。水滴虽小,映射出的却是太阳的光芒。

声名鹤起,《稻香湖》誉满四海

从1999年到2013年,15年间,《稻香湖》诗刊已经出版58期,发行量由原来的几百份增加到两、三千份,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期的出版,都凝聚着老诗人的心血和辛勤耕耘!年近九十的两位老人,在故乡这片热土上,在21世纪的中国,再次谱写了新诗发展的神话。

艾老一直认为,诗是心灵的血液,是灵魂的眼睛,是写给灵魂相通的人看的。写诗不仅是一个写作行为,是一个价值创造,对于生命内涵的创造,对于艺术境界提升的创造。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诗歌是他内心唯一的阳光。这个世界不是没有好诗,而是缺少对好诗的发现。他坚信,好诗永远在民间,在基层的群众中。他创办《稻香湖》,就是要发掘民间的好诗。

有关文章介绍,自艾砂夫妇创办诗刊后,新疆一位叫阿那尔·向吉甫的诗人,将《稻香湖》诗刊视为自己晚年的精神寄托。在他弥留之际,还一直惦记着艾砂、马乙亚和诗刊,他已无法执笔,只好口头向孙女叮嘱:“我死后,艾砂就是你爷爷,马乙亚就是你奶奶!”

闻名天下的嵩山少林寺第32世禅师行佛,是一位宗教诗人,足迹遍及欧亚诸国,在北京大学宗教系学习时,成为《稻香湖》诗刊的常客,从此与梦园诗侣结下僧俗诗缘。

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心莲法师,是一位老尼姑,与艾砂夫妇邂逅后,便有了诗信来往,令诗侣夫妇领会了佛与诗的交融。

当《稻香湖》诗刊飞越万水千山,展现在世界各地诗人面前的时候,人们显出异样的惊喜和感动!香港才女蔡丽双博士,先后出版了31部诗集。因《稻香湖》诗刊与艾砂、马乙亚这对诗人伉俪结缘,她写诗赞美《稻香湖》:“从山谷中走来的典雅,站成了梦园中的古典。”

香港著名诗人、作家联会会长曾敏之,曾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荣誉勋章,他感怀于艾砂、马乙亚这对诗人伉俪的热情与执着,常常给《稻香湖》诗刊来稿。

名贯中西的钟鼎文博士,是宝岛台湾诗界的泰斗,创立了世界文学院,任世界诗人大会名誉主席。他年过九旬仍奔走于海峡两岸,《稻香湖》创刊后,他成了“常客”,经常给梦园赐稿。

台湾著名诗人文晓村,创办了《葡萄园》诗刊,任名誉社长,他与艾砂夫妇因诗相识相知,以诗传情,抒发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

新加坡著名华侨女诗人刘情玉,在马六甲海峡举办了两家华文诗刊,她带着全家人慕名走进“梦园”,从此成了老诗侣的“闺女”兼诗友。

菲律宾华侨诗人来云鹤,是马尼拉市华文《世界日报》副刊部的主编,他对《稻香湖》诗刊推崇有加,经常向当地华侨和国际友人宣传《稻香湖》诗刊。

法国华侨诗人郭凝,现任法中友好协会副主席,是中法文化交流的积极倡导者,他每有诗稿从不忘《稻香湖》。

《稻香湖》诗刊像一只只信鸽,忠实地传达着海内外华人情牵祖国的情义。常给诗刊来稿的队伍中还有香港的王一桃、曾敏卓、张诗剑、文榕、晓帆、犁青,台湾的台客、金筑、麦穗、涂静怡、许其正、王禄松,新加坡的泊雁,菲律宾的施素月,加拿大的洛夫,美国的满锐、谢青、关守中等200多位中华诗人。

艺术没有国界,诗歌亦是如此。一天,美国加洲籍的林德先生走进了农家小院,工工整整地寄情留言:我爱诗,无论它出现在何处,诗歌都能够与我们的灵魂沟通。一对叫白伯诗、白佳叶的法国中学生兄弟,特地利用暑期来梦园作了10天的客,吃农家饭,学普通话,接受艾砂夫妇对他们用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金裕锡,一位在北大中文系修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业课程的韩国女孩,慕名走进了梦园,老诗侣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漂亮的异国学子。日本庆应大学的老师杉野元子,是研究中国北方沦陷时期文学活动的专家,杉野博士专程来到稻香湖畔,在梦园里,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襟怀和中国人民的宽厚情怀。

随着《稻香湖》诗刊的声名鹤起,梦园成了诗的圣地,清雅的小院成了诗友们聚会的好地方。在这里,诗友们品茗葡萄架下,纵谈屈贾李杜之千古绝唱;泛舟稻香湖上,阔论当今中国诗歌的发展趋向。

如今,《稻香湖》诗刊和艾砂、马乙亚的名字,不仅成为中国诗坛的荣誉,更是北京海淀区文化的重要符号。

诗人艾砂的不幸离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界永远的痛。诗人虽然离去,他留下的诗篇将世代相传。

艾老走了,他的《稻香湖》将与这个世界永存!

艾老走了,他的精神将永远引领我们前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稻香诗刊诗人
风吹七拱稻香禾花鲤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当代情境中的乡村牧歌——评花鼓戏《虾戏稻香》
虾戏稻香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