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创新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4-06-15吴耀宇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创园江宁创业园

吴耀宇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科技镇长团,南京市 211100)

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创新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吴耀宇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科技镇长团,南京市 211100)

本文从苏台合作的基础出发,依据南京和江宁的台资利用情况,对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南京江宁台创园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台创园;创新;发展;对策

1 引言

江苏与台湾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既有深厚的历史情缘,又有紧密的现实联系。台湾同胞对江苏省会南京有着浓厚的情结,每年慕名而来的台胞超过10万人次。自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以来,两岸关系转暖,南京与台湾之间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底,南京市批准台资项目2898个,合同利用台资9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46亿美元,利用台资数量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量的17%。台湾百大企业及上市公司有60多家在南京投资,千万美元上的台资项目达250多个。

在南京各区中,江宁区利用台资的数量和素质都排在前列。截至2013年底,江宁区注册台资项目数532个,合同利用台资31.8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2亿美元,利用台资数量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量的23.3%,约占全市台资总量的25%。累计批准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企业项目140个,全区台资企业就业人数达4.2万人。江宁区台资企业普遍经营较好,台商在江宁的投资区域不断扩大、产业相对集中,逐步形成了以统宝光电、华宝通讯、英华达为代表的现代IT企业;以东阳事业集团、全兴集团、元创集团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旺旺食品、康师傅、克莉丝汀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以银杏湖高尔夫、神旺大酒店、新逸花园酒店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新源宝、汤泉洋兰、郁氏农牧为代表的现代精致农业等,集聚了一批各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群体。为全区构建以汽车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无线通信以及软件与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旅游、高效农业等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江宁自古即为鱼米之乡,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征明显。目前全区已形成奶业、蔬菜、肉食品加工、优质米、食用菌等五条“龙头+基地+农户”三者紧密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现有省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5家,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12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体)50个,已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7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7个,绿色产品19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部级无公害产品57个,总面积达57.2万亩,为对台农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12月,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江苏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为提升江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了一个优质的载体,标志着江宁农业获得了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2 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特征

2.1 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产生与发展

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促进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吸引台湾同胞直接到祖国大陆投资农业,在已有的两岸农业合作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为台湾农民提供更优惠的土地、租税等创业扶持政策,由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设立的针对台湾农民和台资农企的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设立以来,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在推动两岸科技交流加强两岸农业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从2006年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成开始,目前在全国建成台湾农民创业园29家,其中江苏有5家,总量仅次于福建。

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设立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型模式,是提升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园区的设立和发展,有利于两岸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为台湾农业产业转移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两岸农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2 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机制

2.2.1 通过新品种引进和研发形成园区竞争优势

台湾农产品一直以种类多、品质好享誉世界,目前江宁台创园已从台湾引进81个农业新品种,主要有蝴蝶兰、西甜瓜、蔬菜、景观作物4大类,园区引进的“台湾特色果蔬”如西甜瓜、“粉红D-80”番茄等七八个品种,已开始规模种植和销售,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在引进农业新品种的同时,台创园还积极培育自己的农业品种,园内蝴蝶兰组培中心已培育出50多个蝴蝶兰品种,台创园立足品种嫁接和自主培育,让园区从“种植”向“研发”转变,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2.2.2 通过实用新型技术推广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江宁台创园坚持以农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指引,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运功工厂化模式发展农业,运用开发区模式运作台创园,探索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培育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循环低碳农业、都市休闲农业。园区积极引入农业物联网、厨余循环处理等技术,全力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筹建生物农业谷和智能化“植物工厂”。在江苏省农委组织的评比中,江宁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六项指标都位居全省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前列,连续三年位列全省苏台农业合作园区考核第一。

2.2.3 通过保持创新与带动能力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江宁台创园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在增强带动功能上着力突破。通过创新运行投入机制,建立入园企业奖励政策,带动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增强园区发展后劲。创新要素联动机制,将土地整治腾出的农田作为台创园产业发展载体,由台创园整体规划招商,建成规模化的农业基地,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园区主动为更多的优秀人才创业提供载体和服务,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公司+园区+人才+农户”的带民致富机制,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作出了积极贡献。

2.2.4 通过农旅结合实现园区多元化发展

江宁台创园坚持按科技研发、生产生活、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对园区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抓手,统筹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各项工作,重点打造了独具台湾风情的“台湾主题文化园”。近年来,连续创建成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旅游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013年,园区利用台资1500万美元、外资500万美元,建成智能兰花产业基地,顺利运营台创花博园项目,形成了完整的花卉产业链,正在建设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花卉市场。

2.3 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方向

尽管江宁台创园通过自身的发展机制取得较好的成果,但总体上仍停留在国内台创园的传统模式上,即大陆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和台湾地区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等进行集聚。随着创业园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园区配套设施与管理将日益完善,两岸农户(或农企)进驻数量与规模将持续扩大,园区产业链与合作成果的覆盖范围也将不断拓展,特别是合作研发、推广培训与区域性专业市场建设将不断推进[1]。在这个过程中,台创园自身建设及其辐射与带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其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快完善以农为主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两岸经贸合作互利双赢的重要实践平台,推进两岸“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近年来,通过两岸官方和民间的不断努力,两岸关系逐步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台创园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应当更加丰富,其产业特色、经济效益与示范、带动能力应当更加强化,应与紧邻的禄口空港联动发展,发展成为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两岸经贸合作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全国台创园一览表

两岸四地科技论坛会场

3 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创新发展

3.1 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升级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3.1.1 招商优势减弱

随着中央对台政策的不断完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很多对台农业招商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扩大了两岸农业合作空间,使台商的选择范围变得更加广阔,台创园作为对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窗口的优势开始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对台招商工作,入园台企和台商总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1.2 农业金融扶持不足

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台农大多资金有限,在创业或扩产过程中经常遭遇资金瓶颈。现行的担保贷款、政府贴息贷款机制尚不健全,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台胞投资创业的风险,影响了投资积极性。加上征信渠道有限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使台资企业在台湾的经营情况和资产状况无法为大陆银行所掌握,银行较难对其做出综合评估,导致多数台资企业无法贷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2]。

3.1.3 服务不到位

虽然对台农产品进口虽然实现了“零关税”,但程序繁琐,检验检疫时间长;台资农业企业用电标准不一,养殖渔业用电、茶园灌溉用电皆按工业用电计价,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农资市场监管不到位,台商难以从当地市场购买到放心的农资及农业机械零配件;农业技术服务滞后,台农、台资生产的农作物或养殖业遭受病虫害侵扰时,不知向何部门请求帮助[3]。

3.2 推进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3.2.1 以规划为先导推动园区发展

规划是台创园建设和重点项目实施的先导,江宁台创园的园区总体规划已获南京市政府审批通过,后面要按照建成集高效农业、高复合农业、低碳农业于一体的“两高一低”科研型创新型农业示范区的总体定位,不断细化深化总体规划。应突出两岸产业对接的特点和区域特征,完成台创园旅游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建设,高标准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充分考虑台创园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可能延伸出的新的需求,如科技服务中心、农产加工与配送中心、配套(或新兴)产业合作基地、台商生活与休闲区等,体现完整的园区功能。

3.2.2 以招商为媒介增强园区活力

经过几年发展,台创园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客观上对创业园招商与管理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通过招商选资、招才引智等工作,不断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围绕发展定位,精心组织对台招商活动,大力引进台湾等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及经营管理模式,认真吸收转化。同时要做好金融服务,积极帮助台商解决急需的生产经营资金,在基础设施、运销设备和生产性建设投资等方面对台商进行资金扶持。

3.2.3 以融合为方向调整园区结构

要侧重引进一批集生产、研发等一条龙的农业科技项目,同时鼓励不同行业背景的台商在园区投资农业,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与带动作用,实实在在推动南京和江苏现代农业水平的提升。同时要鼓励台商向农业之外的产业进行延伸投资,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体现园区的综合性,做粗做长园区的产业链,调整园区产业结构,为当地农户提供更多的岗位。

3.2.4 以服务为抓手完善园区功能

台湾农业从选种、生产技术到产品销售,每一经营环节都有一些以农会为主的民间组织介入,每一区域都有一定规模和组织化的农业经营机构为其服务,统一面向市场[4]。而大陆服务农业的主要形式还是农业合作社,规模小、组织松散、内部机制不健全,以致服务功能单一、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缺、实力不强、覆盖面不大,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无法有效对接台湾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经营理念。要充分发挥台创园的平台作用,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做好相关服务,解决台商的后顾之忧。

[1]蔡雪雄,周继慧,邓启明.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问题研究[J].江淮论坛.2012,(6):57-62.

[2]蔡雪雄,张若男.福建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亚太经济.2012,(6): 142-145.

[3]李非.海峡两岸经济关系通论[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151.

[4]吴凤娇.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2,(1):8-14.

猜你喜欢

创园江宁创业园
刘江宁作品
山西农谷青创园次第花开迎春天
山西农谷青年创业园 依托科技打造现代农业新模样
苏州创业园:倾心服务筑侨家 硕果累累迎党庆
留创园发展有了“操作手册”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
求解医改“江宁模式”
住建部考察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