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纵览

2014-06-13

大众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科技日报来源恒星

媒体纵览

科技日报

发现人脑“意识开关”

美国华盛顿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穆罕默德·可贝斯和他的同事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他们用刺激“屏状核”来控制一个女子的意识。这个女子患有癫痫症,课题组用植入大脑深处的电极来记录不同大脑区域在癫痫发作时的信号。其中一个电极紧挨着屏状核,而这个区域从来没被刺激过。

这个发现表明,有可能是一种被称作“屏状核”的区域将分散的大脑功能组合在了一起,进而产生了思想、知觉和情感。这让人们对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解释。(来源:《科技日报》2014年7月11日)

中国科学报

哈工大实现“纳米火箭”人为控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人工合成自驱动纳米机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首次制备了铂纳米粒子功能化的“纳米火箭”并实现对其运动的多次开关。这种“纳米火箭”可通过化学修饰实现对癌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在癌细胞靶向识别和光热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来源:《中国科学报》2014年7月17日)

中国科技网

免疫细胞有个“隐形斗篷”

瑞士科研人员日前发表研究公报称,他们首次发现实验鼠免疫系统内的细胞拥有“隐形斗篷”,可让其免受“自家兄弟”的误伤。

免疫系统内有一种“自然杀伤细胞”,专门负责识别、攻击和消灭癌细胞及其他异常细胞。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科研人员日前发现,自然杀伤细胞之所以不会对其他免疫细胞造成误伤,是因为健康的CD8+T细胞能检测到免疫信使物质1型干扰素,并使该干扰素附着在其表面特殊受体上。1型干扰素仿如隐身斗篷,可让自然杀伤细胞“看不见”CD8+T细胞。这一成果将为自体免疫疾病机制的研究带来新方向。(来源:中国科技网2014年7月15日)

新华网

解开冠状动脉“身世之谜”

对于冠状动脉的“起源”,以往科学界普遍认为它形成于胚胎时期,从心脏外表面以“树枝发芽”模式一节一节向心脏内部生长。然而,中国科学家7月4日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的研究成果,解开了冠状动脉的“身世之谜”——除已经认知的心外膜,冠状动脉还有一个重要“起源地”——心内膜。

这一重大发现为心肌梗死的血管再生治疗、体外人工心脏血管的生成研究,以及降低心梗后心衰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再生医学研究带来了新希望。(来源:新华网2014年7月4日)

光明日报

科学家发明纳米新材料

中国科技大学曾杰教授团队将金和铜结合,发明出一种兼具优良的光学性质和催化性能的五角星形合金纳米材料。研究成果于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这种“纳米之星”新材料是一种具有五重对称性的金铜合金纳米晶体,在近红外区有很强的光吸收和光热转化能力。研究人员在患有乳腺癌的小鼠体内注射此材料,并在肿瘤处用近红外激光进行照射,纳米晶体吸收近红外光并转化成热,产生局部高温,从而杀死癌细胞。结果,小鼠的乳腺癌4天时间便痊愈了。这种“纳米之星”有望广泛应用于生物诊疗和催化领域。(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7月16日)

科技日报

肌肉动力行走生物机器人问世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工程师近日展示了新的行走“生物机器人”,该机器人由肌肉细胞推动、电脉冲控制。

研究小组用3D打印水凝胶制成主骨,既能支持生物结构,又能像关节一样弯曲。再把一条肌肉锚在主骨上,就像肌腱把肌肉附着在骨骼上。生物机器人的速度由电脉冲频率来控制,频率越高,肌肉收缩越快,生物机器人也就走得越快。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加强对生物器运动的控制,像集成神经元那样,用光或化学物质控制生物机器人向不同方向运动。(来源:《科技日报》2014年7月7日)

凤凰科技

人类细胞暗藏必杀技

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在分析与HIV病毒感染相关的一个基因组的过程中,发现人类基因中存在一套备用指令,可以快速更改蛋白质内容、功能以及存活能力。这一研究是学界首次证实了人类基因中存在程式化的核糖体移码现象。

研究人员发现,程式化核糖体移码会触发机体的一种反应,消除部分免疫系统分子,从而控制身体在进行免疫反应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如发烧、发炎、器官衰竭。这一发现或许能在治疗艾滋病、过敏以及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等方面挖掘出更好的方法。(来源:凤凰科技2014年7月11日)

中国新闻网

吃糖过多,记忆力会下降

德国柏林夏里特大学医疗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过多地食用巧克力、冰淇淋等含有很多糖分的食物,会导致记忆力下降。

德国柏林夏里特大学神经科专家艾格尼丝·弗洛埃尔博士以141名没有糖尿病的健康成人为对象,进行长期的葡萄糖血液数值检查和记忆力测试,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观察“海马”的结构。结果显示,长期摄入葡萄糖的人血液数值与正常人相比偏高,记忆力测试成绩有所下降,“海马”也较小。因此糖分摄取过多不仅会导致肥胖,甚至会使大脑受到损伤。(来源:中国新闻网2014年7月9日)

南方网

智能手机,用噪音充电

7月10日,诺基亚(现属微软旗下)开发者与英国玛丽女王学院共同宣称:利用用户周围噪音的震动,为智能手机充电的技术已试验成功。

该项目利用涂在塑料板上的纳米级氧化锌粒子进行开发。原子与分子在分解到纳米级大小下特性会有巨大改变,纳米级的氧化锌能产生压电效应,可以高效地将运动能量转化为电能。试验将上述材料制作成与Lumia925同等面积的膜状设备,通过周边环境噪音,成功地生成了5V的电压。如果这一试验设备可以成功制品化,将实现无需充电的智能手机。(来源:南方网2014年7月12日)

凤凰网科技讯

给恒星做B超

比利时鲁汶大学天文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称,通过测量恒星释放的声波,可以将“婴儿”恒星与“成年”恒星区分开来。

声波振动,是由恒星内部的辐射压力产生的。比利时鲁汶大学天文学院博士后研究学者康斯坦策·兹旺茨及其同事研究了年龄低于1000万年、大小为太阳质量1~4倍的34颗恒星的振动。数据显示,最年轻的恒星振动得较慢,而接近成年期的恒星振动较快。这意味着:人们有了可以精确测量年轻恒星年龄的模型。(来源:凤凰网科技讯2014年7月10日)

科技日报

英国研制出光速拍摄相机

英国的一个研究团队正在探索新的拍照策略:他们研究的相机能以光速拍摄,记录下光脉冲在空中飞行的过程。

该相机感光部件由单光子光敏像素阵列构成。这些像素有两种特性:一是对单个光子敏感的能力——每个像素的敏感性是人眼的10倍左右;二是它们的速度——每个像素被激活只要67皮秒(万亿分之一秒),比人眨一下眼的时间要快10亿倍。这些特性,让人们能实现“飞光成像”,这种成像方法甚至连光本身也能拍下来。(来源:《科技日报》2014年7月8日)

中国科学网

未来人类将“吃”进信息

著名未来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近日在TED大会上宣称,在未来30年内,人们将能以“摄入”并最终“消化”的方式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这一方式的原理是让药物通过血液最终进入大脑不同区域,存储在相应位置并发挥作用。

过去30年,尼葛洛庞帝曾在未来数字化生活、电视和无线网络等方面成功进行过多次预言,如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技术的发展,也印证了他在多年前的预言。(来源:中国科学网2014年7月14日)

中国科学报

饥饿母亲或在后代DNA中烙下印记

一项由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共同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如果一只怀孕的老鼠一直处于饥饿状态中,将会影响到其雄性后代的精子,进而对孙辈的健康造成影响。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母鼠孕期所处的环境能改变幼鼠的DNA表达,且这种改变会传递下去。

实际上,已经有一系列研究表明,环境压力对胎儿健康的影响能经由胎儿传给第三代。例如,1944年处于二战期间的荷兰孕妇所生的孩子及孙辈在体型上会偏瘦小,且易于患肥胖症和糖尿病。(来源:《中国科学报》2014年7月17日)

腾讯科技

科学家发明手指阅读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种手指阅读器,当手指佩戴这种类似大号戒指的装置时,能将手指指向打印页面或数字屏幕上的任何文字,通过人工合成声音大声朗读出来。

手指阅读器适用于视力减退人群,尤其是无法识别任何形式书面材料的盲人,它能让用户阅读大量书籍和无法通过盲文识别的书面材料。它装配小型相机,能扫描文字,当该装置指向文字时很容易阅读出相应内容,同时,特殊的软件系统可跟踪手指动作,识别单词并处理信息。(来源:腾讯科技2014年7月10日)

猜你喜欢

科技日报来源恒星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太阳系将遭到另外一颗恒星的入侵
(18)刺杀恒星
恒星
《科技日报》:文创美食应从味蕾深入心灵
如何从人文主义视角报道国际科技新闻
《科技日报》:地下水变“能量水”卖出天价警惕披上科技马甲的新式骗局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恒星不恒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