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邳州市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效果

2014-06-09张发光汤先锋傅长征

江苏林业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邳州市白蛾成虫

张发光,汤先锋,傅长征,孙 超,张 琳

(邳州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江苏 邳州 221300)

邳州市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效果

张发光,汤先锋,傅长征,孙 超,张 琳

(邳州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江苏 邳州 221300)

该文介绍了邳州市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并开展了成虫灯诱、性诱、人工和药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防控效果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最北部,北与山东临沂、枣庄交界,西与铜山接壤,南与睢宁、宿迁毗连,东与新沂为邻。全市现有成片林4万hm2(其中杨树成片林1.333万hm2),农田林网9.867万hm2,四旁植树4 500万株。由于本市与山东疫区相邻,2011年9月底首先在靠近山东的邢楼镇政府院内3株悬铃木上发现美国白蛾危害(也是徐州地区第1次发现美国白蛾),并及时进行了扑灭性防治。2012年4月在邹庄镇灯诱监测到美国白蛾成虫后,及时举办全市美国白蛾防控技术培训班,并对县镇林业技术人员进行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系统培训。2012年5月对全市美国白蛾发生情况进行了普查。发现310国道以北9镇均发现美国白蛾危害,尤以与山东相邻的邢楼、四户、邹庄3镇最为严重。2012年对这3镇采用YB-5飞机进行了飞防,其余镇采用剪除网幕、高压喷雾,注干等方法开展地面防治。2013年美国白蛾越冬代在本市南部镇成点状分布,第2代疫情已扩散到全市24个镇和2个办事处(开发区、新城区),并采用飞机防治和地面防治相结合的技术共防治面积3.75万hm2,其中飞机防治0.6万hm2,剪除16.35万株树上网幕。防治率95%以上,防治效果93%以上,病虫监测率95%以上。2014年计划投入资金400万元左右,对全市美国白蛾开展综合和飞机防控,力争1~2 a基本控制美国白蛾危害。

1 邳州市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

1.1 发生特点

美国白蛾在本市1 a发生3代,第1代发生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2代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3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有世代重叠现象。

1.1.1 蛹 以蛹滞育越冬,多选择树冠下的石头、瓦块缝隙或地表的枯枝落叶、土层中越冬。越夏代老熟幼虫多选择树皮裂缝、树洞和房檐缝隙中化蛹。

1.1.2 成虫 一般有2个羽化高峰期,上午9:00~10:00和下午黄昏。刚羽化的成虫对树干、电线杆等直立物表现出强烈的趋性。黄昏时成虫最为活跃,交尾时间一般需要11~16 h,个别48 h以上。大多只交配1次,少数2次,交尾结束后雌蛾便开始产卵。越冬代卵多在树冠的中下部叶背处产卵,越夏代则在树冠中上部叶背处产卵。产卵量,平均800~900粒。雌蛾寿命5~8 d,雄蛾4~7 d。飞翔能力较差,成虫1次飞翔距离不超过100 m,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雄、雌蛾都比较喜欢腥臭味。

1.1.3 卵 第1代卵期因环境温度较低,历时11~20 d,平均15 d,第2代卵期因温度较高,卵期缩短为7~15 d,平均为11 d,第3代卵期温度偏高,卵期较短,为8~16 d,平均为12 d。卵的孵化率一般在90%以上,大部分可达100%。

1.1.4 幼虫 幼虫期是美国白蛾的危害期。初孵幼虫有进食卵壳的习性,并在卵壳周围吐丝拉网,1~3龄群集结网危害,4龄开始分散结网,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片缀合成网幕,网幕随龄期增大而扩展,长1~2 m。5龄以后开始出网分散取食,属暴食期,有时连主脉和叶柄都吃光。幼虫耐饥饿力强,5龄以上的幼虫耐饥饿力8~15 d,这一习性导致美国白蛾很容易随货物、货物包装物的运输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1]。

美国白蛾属于国际性检疫害虫。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为极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排名第2位。

1.2.1 食性杂,食量大 可危害包括林木、果树、花卉、蔬菜和农作物在内的300种以上植物,严重爆发时可在短时间内将大片林木树叶吃光。

1.2.2 繁殖量大,适应性强 1头雌蛾1次可产卵800~2 000粒,年平均繁殖3 000万头,最多2亿头以上。幼虫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15 d不取食仍可正常繁殖和危害。

1.2.3 适生区域广,传播途径多 北纬19°~55°广大区域,我国几乎全国都是其适生区。一年四季均可随各种货物、交通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1.2.4 破坏景观,引发公共事件 害虫爆发时很容易造成夏树冬景现象,破坏绿化和美化,影响经济、生态和人文景观。特别是严重爆发时老熟幼虫进入农户和居民家中及公共场所,严重扰民,引发公共事件[2]。

2 邳州市美国白蛾防控效果

2.1 重点监测调查方法

2.1.1 幼虫期 主要是人工定点查找网幕。第1代、第3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第2代幼虫集中在树冠上部外缘。

由于城市GDP是评价城市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8],因此,当城市政府作为港口的实际投资者时,其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增加GDP,需量化港口投资对GDP的拉动效果与港口城市的投资收益函数。

2.1.2 成虫期 ①诱虫灯林间使用执行《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②性诱激素[3-4]。

2.2 检疫封锁

2.2.1 产地检疫 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及《江苏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限制疫区内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流通,未经过林业部门检疫批准不得擅自运出疫区。

2.2.2 调运检疫 要加强对从疫区调出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和包装材料的检疫检查,发现美国白蛾的必须依法扣留,及时进行除害处理。加强对货物集散地、集贸市场的检疫检查和复检工作,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3 防控效果

2.3.1 蛹防治技术

(1)绑草把。时间6月下旬,8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方法:树干离地面1~1.5 m处,用麦草、稻草或草帘把树干上下紧围扎起来,诱集幼虫化蛹,在蛹期每隔6~8 d更换1次草把,将解下的草把集中焚烧,试验区收集到蛹7 445头/hm2(见表1)。

(2)人工挖蛹。时间为10月底至次年3月。方法:发动群众挖除在石头缝隙、瓦块下或土层、地表、枯枝落叶层中的蛹,集中焚烧,试验区收集到蛹1 440头/hm2(见表1)。

表1 人工措施和释放天敌控制美国白蛾蛹的效果

(3)人工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为最佳放蜂期。时间、气象要求:10:00~16:00之间,气温25℃以上,晴朗,风力小于3级的天气。放蜂量:接种式蜂虫比为1∶1,淹没式蜂虫比为3∶1。方法:重点防治区应进行淹没式放蜂防治。预防区应采取连续接种式放蜂防治。放蜂时,把即将羽化出蜂的柞蚕茧用筋套挂式直接挂在树枝上,或用大头针订在树干上,让白蛾周氏啮小蜂自然羽化飞出,为防止其他动物侵害,可用树叶覆盖。1个世代应放蜂2次,第1次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第2次在美国白蛾化蛹初期,也可将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期不同的蜂蛹混合一次性释放,放蜂时可随机挂放,但应均匀有序[5],在释放周氏啮小蜂试验区调查发现啮小蜂蛹的寄生率达76%(见表1)。

2.3.2 成虫防治技术

(1)杀虫灯。成虫期的第1代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为7月中旬,第3代为9月上旬。在美国白蛾成虫发生期,四周空旷的地区,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一般挂灯间隔以100 m为宜,每天19:00至次日6:00开灯。在距离灯中心50~100 m范围内可进行喷药毒杀灯诱成虫,灯平均诱集成虫数32.6头/晚(见表2)。

表2 美国白蛾成虫灯诱和性诱效果

(2)性诱捕器。适用于轻度发生区诱杀成虫。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下旬。诱捕器设置高度:越冬代以树冠下层枝条2~2.5 m处为宜,第1、第2代以树冠中上层5~6 m处设置最好。每100 m设置1个,诱集半径为50 m。诱杀期间,诱捕器内放置的敌敌畏棉球每3~5 d更换1次,以保证熏杀效果。诱芯可连续使用2代,诱捕器平均诱集成虫81.5头/晚(见表2)。

2.3.3 卵防治技术 人工摘除卵块,时间5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下旬。人工寻找叶片上面卵块摘除并焚烧,平均剪除卵块数量达12 795块/hm2(见表3)。

2.3.4 幼虫除治技术 幼虫期主要是幼虫网幕期调查监测。第1代为5月中下旬,第2代为7月中下旬,第3代为9月中下旬。

(1)人工剪除网幕。幼虫3龄前,每隔2~3 d仔细查找1次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树枝一起剪下,剪网幕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要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地面上的幼虫要立即杀死,平均剪除网幕数达12 015个/hm2(见表3)。

表3 人工措施控制美国白蛾卵和网幕的效果

(2)喷施仿生物制剂。幼虫4龄前,人工地面或飞机喷施灭幼脲、阿菌素、森得绿、甲维盐等仿生物制剂。目前常用飞机有轻型直升机R44、S300C和固定翼飞机运五、海燕等。其中轻型直升机防治应执行相关技术规程,要求无风或风速不超过4 m/s,晴天或无雨雾,能见度大于5 km,温度24~30℃,相对湿度30%~90%,试验区调查发现防治效果达84.6%(见表4)。

表4 药剂控制美国白蛾的效果

(3)喷施生物制剂。①2~3龄幼虫,使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浓度为1.5×107PIBs/mL~3.0×107PIBs/mL,苏云金杆菌加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复合剂800倍液。②4龄前幼虫使用浓度1亿孢子/mL的苏云金杆菌或1.2%烟参碱乳油1 000~2 000倍液进行喷施[6],试验区调查发现防治效果达81.8%(见表4)。

(4)喷施常规农林药剂。3龄后至5龄前幼虫使用甲胺磷加氯氰菊酯1 000~2 000倍液喷施,试验区调查发现防治效果达93.3%(见表4)。

[1] 杨向黎.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新世纪,2008(9):46-47.

[2] 田小卫,王学利.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北方园艺,2007(12):230-231.

[3] 张向欣,王正军.外来入侵种美国白蛾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15-219.

[4] 姚章军,宋永春.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4):61-62.

[5] 杨忠岐,王小艺,王传珍,等.白蛾周氏啮小蜂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5):72-80.

[6] 张彦龙,武三安,郭文霞,等.中国美国白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河北林果研究,2008,23(1):70-77.

S763.42

A

10.3969/j.issn.1001-7380.2014.02.009

1001-7380(2014)02-0035-03

2014-03-20

张发光(1963-),男,江苏徐州人,站长,林业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林业食叶害虫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E-mail:pzssjz@126.com。

猜你喜欢

邳州市白蛾成虫
邳州市实施“六个强化” 筑牢城市安全之基
邳州市守护安全 共建美好城市
强“安”之力 解“氨”之危——邳州市狠抓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监管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邳州市 深化改革 推进应急管理基层建设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四平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美国白蛾的识别和危害特点及控制措施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天牛,就在树上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