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014-06-09姜小军胡维芳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本适应能力适应性

姜小军,胡维芳

(1.江苏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2.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姜小军1,胡维芳2

(1.江苏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2.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通过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对三本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三本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是否学生干部、不同生源地以及不同学科类别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三本学生在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就业压力的心理表现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社会适应能力的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三本学生;就业压力;社会适应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三本学生的就业困境

尽管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持续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外延扩张,专业设置方面客观存在着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的矛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单一化教学倾向,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的不断冲击,使得大学生就业困境日益凸显。除却上述因素,仅考虑就业难困境中的学生个体,社会适应能力薄弱是导致其就业受挫的关键因素,而就业屡屡受挫反过来又加大了就业压力,使学生对社会产生心理畏惧进而造成退缩性人格障碍,社会因此也滋生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环境需求超过个人处理需求的能力时,就会产生压力。按Lazarus[1]的观点,压力是由内在的或外部的刺激引起的、对个体身体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的心理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就业压力本质上是一个过程,无外乎源自四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用人单位和个人。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或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动态关系,包括个体、情境和改变三个组成部分[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则是指其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应对客观环境变化而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影响到就业压力的形成和疏解。

由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同质性,与一本、二本等普通高校一样,三本学生的就业困境更是一项摆在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高校面前、事关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课题。基于此,分析本三学生的就业压力来源和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探讨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两者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有针对性的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有助于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共同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

二、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调查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选自江苏省常州市三所独立学院,分别为江苏理工学院东方学院、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的在校二、三、四年级学生。发放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632,有效率97.2%。其中,男生300人,女生332人;理工类学生341人,文史类学生184人,其他类学生107人;学生干部244人,非学生干部382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3]和《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4]。《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包括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压力、求职取向压力、就业环境竞争压力、专业供需矛盾压力、个人与家庭期望值压力、社会关系压力等六个维度,由70个题项组成,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58 9,信度良好,稳定性较高。采用李克特计分法,按照“无压力、较轻压力、有中等压力、有较大压力、有很大压力”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被测试对象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环境适应和未来适应等五个维度,由23个题项组成,该问卷的一致性信度系数非常接近0.8,各维度的内部信度均在0.6以上,测量结果较为稳定。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按照与自身状况的符合程度,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三)研究过程

根据分层抽样原理组织班级团体测试,整个测查过程由研究主持者统一分发问卷,介绍测试要求和指导语,采用不记名、现场答题、现场收卷的方式进行。

(四)统计处理

数据使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检验

假设三本学生在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方面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分别对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验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就业压力各维度得分显示,男、女学生在就业压力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t=-2.700,p<0.05)、就业环境竞争(t= -3.201,p<0.001)、专业供需不平衡(t= -3.710,p<0.001)和社会关系(t= -2.246,p<0.05)等4个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女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明显大于男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女生在未来适应(t=-4.310,p<0.001)、心理适应(t=-2.543,p<0.05)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男生。

(二)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检验

对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非学生干部的学生在就业压力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说明学生干部的就业压力普遍小于非学生干部;而非学生干部在社会适应性中的学习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适应等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学生干部,说明学生干部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强于非学生干部。

(三)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在不同生源地上的差异检验

本研究的对象来自城镇和农村两类生源地。对这两类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的三本学生在就业压力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学生在就业压力的6个方面均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其显著性达到了p<0.001水平;但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在不同专业类别上的差异检验

对不同专业类别三本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在社会关系压力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社会适应能力中,三本学生在未来适应和人际适应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在未来适应维度上,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文史类学生与其他类学生以及理工类学生相比,对未来工作状态更适应;在人际适应维度上,文史类学生分别与理工类学生和其他类学生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分明显高于另外两类学生。理工类学生和其他类学生之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性检验

根据Pearson积差相关原理,在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之间进行相关检验,其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三本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 <0.01),说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差,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大。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可以减轻就业心理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对就业心理压力具有预测性。(2)就业压力各维度之间相互形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就业心理压力具有很强的内部联系性,即某一方面的压力增大,会导致其他来源的压力相应增大。(3)社会适应性的五个维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环境、心理、未来、学习和人际等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只要在某一方面表现为不适应,必然影响到其他方面的适应能力。[5](4)学习适应与就业压力中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压力、求职取向压力和专业供需矛盾压力等三方面存在负相关;社会适应中环境适应、心理适应与就业压力的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即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越差,就业压力就会越大;未来适应和人际适应分别与求职取向压力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即对未来的适应或者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越差,其求职取向压力越大。

表1 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相关分析

四、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分析

(一)不同性别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之间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面对就业压力时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体验到负性情绪,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男生,具体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就业环境竞争压力、专业供需矛盾、社会关系压力等四个方面。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女生在未来适应和心理适应等二个维度上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显著。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同。[6]

女生就业心理困扰的原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着“男性优越”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女生就业机会少于男生。此外,由于女性结婚、生育、哺乳等生理需要,用人单位在考虑用人成本时“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使得女性就业环境不佳,女大学生在社会职业选择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二是自身因素,由于“男外女内”社会习俗的影响,女生择业缺乏主动性。部分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降低成就动机,产生退而求次的心理。另外,女性情感具有敏感和不稳定性,一些女生容易在“女大学生择业难”的氛围下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一旦受挫,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而影响正常就业。除了上述两方面原因之外,考察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重视学生技术运用能力、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三本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而女生往往在动手能力、技能方面相比男生薄弱,因而专业技能方面压力要更大一些。

(二)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干部的就业压力普遍小于非学生干部,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强于非学生干部,这与以往研究得到的结论一致[7]。

学生干部在学校期间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参与机会,比较深入地接触社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通过各项活动的历练,培养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责任感,增强了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处事较为理性,注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应对复杂局面时心态更加积极沉稳。一般而言,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学生在学校的任职经历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生干部,他们获得了比非学生干部更多的关注和期待,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干部对自我的肯定和乐观。“皮革马利翁效应”表明,学生干部为之会更加努力学习并且争取和利用各种锻炼机会,就业信息更广泛,就业渠道更宽阔,因此消解自身就业心理压力的能力更强。

(三)城镇和农村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部分研究[5,8,9]在这一问题上得到的结果存在较大争议,考察这一现象时必须注意到各项研究的研究样本——学生的学历教育层次以及研究地点——高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各不相同的。有研究[10]指出,本科院校的学生比专科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要高,因为专科院校的学生就业标准低,就业途径较宽;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标准高,对就业认识不足。本研究结果支持“城镇学生就业压力大于农村学生”的说法。

(四)不同专业类别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文史类学生在社会关系维度上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理工类和其他类的学生,这可能是缘于社会对理工类专业需求量较大,而文史类专业入职门槛相对较低,职业岗位替代性较强,就业面相对狭窄,就业信息的渠道来源有限,因而产生较大的状态焦虑。在人际交往方面,文史类学生凭借比较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和情感体验,因此得分远胜理工类和其他类学生一筹。由于理工类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专业训练按部就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形成被动思维和行为模式,适应能力稍弱,因而产生较大的就业压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三本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就业压力越小。因此,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就能有效消减乃至消除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因时、因势制宜,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强化社会实践环节,主动迎合经济社会需求变化。政府和社会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监督和保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相关部门落实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强社会支持,消除学生妒忌心理和不平衡状态。家庭和学生本人则要正确认识自我,认真评估个人发展和专业水平的优势及劣势,建立合理的职业观念,求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潜能,做好充分就业准备。这样,从就业压力来源的诸方面减少或排解负性情绪,立足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就业、走向全面发展之路。

[1]R S Lazarus,Folkman.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 New York:Springer,1984:22—54.

[2]邹泓,余益兵,周晖,等.中国七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60.

[3]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35.

[4]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马会军,胡维芳.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117—122.

[6]刘润刚,徐兴强.高校毕业生就职初期压力源实证调查[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1—104.

[7]廖丽娜,唐柏林.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和培养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103—106.

[8]陈玉梅,高和平.高职生社会支持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79—80.

[9]伍明辉.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认知评价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10]王峰,雷树俊.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相关性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6):61—66.

A Correlation Survey of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Graduates of Third-tier College

Jiang Xiao-jun1Hu Wei-fang2
(1.School of Material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2.College of Education,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This research makes a survey of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among the graduates of the third-tier college by adopting Graduates Employment Pressure Questionnaire and Graduates Social Adaptability Questionnaire.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differ drastically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student cadres or not,different sources of students,as well as different disciplines.There exists an outstandi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the graduates of the third-tier college.There is a distincti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sychology of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there is a distincti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five dimensions of social adaptability among the graduates of the third-tier college.

graduates of the third-tier college;employment pressure,social adaptability

G646

A

2095—042X(2014)04-0107-04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4.024

(责任编辑:朱世龙,沈秀)

2014-03-31

姜小军(1973—),女,江苏常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

胡维芳(1962—),女,四川重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三本适应能力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三本院校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与构想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这三本,你家有吗?
“三本提”葡萄芽变“11-06-25”的遗传鉴定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沙漠里的精灵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