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收藏的名家尺牍

2014-06-06金鉴

北京纪事 2014年6期
关键词:黄裳尺牍手稿

金鉴

古人将一尺长的木牍用来写信,因此后来人们把书信称作尺牍,而书信又称书札、手札、手简、帖。写在木板上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称“简”,写在布帛上称“帖”。

出自名家之手的书信,既有书法、文学方面的欣赏价值,又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自古就是收藏家们搜集、雅赏之物。大家知道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都是古代留存下来的书信,后以帖称之。

云中谁寄锦书来

上世纪80年代,我从事圆明园史的研究,从图书馆借阅大量有关清史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涉及清朝康、雍、乾、嘉、道、咸六朝代的正史、野史、小说、笔记、札记等资料。我遇到许多建筑、园林方面的问题,开始同专家对话,得到他们热情无私的帮助,使我在建筑、园林以及圆明园史诸多方面受益匪浅。

侯仁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经为圆明园的复兴倾注大量心血,他提出的“以水为纲,以木为本”的综合治理圆明园的方针,现在得到深入的贯彻。1988年春季,当我实地考察圆明园遗址时,发现圆明园西北部的四宜书屋、北远山村、鱼跃鸢飞等处有运来的大量砖瓦,看来当地住户要大量建房(当时园内还有农民居住)。倘若这样,已经遭到破坏的遗址,要遭到更大规模的破坏。我写信给侯教授,请他出面干预一下,制止这种人为的破坏,否则将愧对我们的子孙。侯教授非常重视我的提议,将我的意见转达给圆明园管理处,避免了遗址的进一步破坏。侯先生不仅治学严谨,尺牍书写极为认真,一丝不苟,我将珍藏。

1989年初,我先后给故宫博物院的单士元、朱家两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写信,询问能否看一看圆明园遗留下来的烫样(样式雷遗留下来的建筑模型,上世纪80年代初,故宫在午门上搞过圆明园遗物展)。单先生是我国著名古建专家,曾出任过故宫博物院代院长,他在给我的回信中谦逊地称:“公对圆明园有研究,至为钦佩!”当我看到这里,一股暖流涌进心田,在为故宫作出60年贡献的老专家面前,实不敢当!单老的尺牍,虽是钢笔书写,可以清晰地看出单老书法功底之深厚!朱家老先生除了给我解答关于我要看的烫样问题,他老人家在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圆明园》杂志的数期上发表近两千首乾隆时期的御制诗,对于我完成《圆明园四十景初探》一书,帮助极大。去年9月29日,朱老驾鹤西去,我曾写拙文《朱家与我》(发表在2003年《北京文史》),缅怀我与朱先生的数次交往以及先生对我无私的帮助。朱老先生给我的回信是用“故宫博物院便笺”和毛笔书写的,该尺牍书写严谨,章法布局极为讲究,可见朱老书法功底之深厚。

1991年4月,我写信给冰心老人,告知她老人家我正在从事的圆明园史研究工作,并准备写一本关于圆明园方面的书籍,希望冰心老人在百忙之中能为我题写一句话。我将冰心老人的题词“记着圆明园的耻辱!”复印后,放在我写的《圆明园景观志略》一书的扉页上,让更多的人与我共勉。

1992年2月,得知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病,我写信给曹先生(我当时正在收集名人题签),询问病情如何,并告知文学界、戏剧界的朋友都期待着先生早日康复。在先生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请先生为我题签。先生欣然命笔,在我寄去的空白名片上用毛笔写下了“迎春、曹禺、一九九二年二月十四日”字样。这是最小型的尺牍。正值春日,曹先生题写的“迎春”是对春天的向往。是的,当人们摆脱了长达数月隆冬的束缚,特别是久病后的曹先生是多么期盼着阳光明媚的春日早早到来啊!小小尺牍寄托了曹先生的一片真情!

1999年3月,因朋友介绍,我给祖绍先先生去信,谈及先生送我的一幅书法,并将我搜集到的先生的资料一并寄去。先生接到信后,十分谦逊地给我回信,并回赠我一幅汉隶书法作品,内容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论,并祝我事业有成。此信毛笔书写,潇洒大气、行草兼备,不失当今颇有文化底蕴之尺牍。我深爱此札,珍藏之并以此不断勉励自己。

名家尺牍因其唯一而珍贵

近年来,因计算机的普遍使用,许多作家、名家多采用计算机工作,的确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然而名人手迹——手札、尺牍则难寻踪觅迹了。现在潘家园、报国寺有专售名人手札、尺牍的摊位,每幅根据名气大小、书写内容、文字多少、时间远近,毛笔还是钢笔、圆珠笔书写,要价数十元、数百上千元,甚至数万元不等,可见名家尺牍之珍贵。

尺牍收藏的价值在于它的唯一性,收藏界的金科玉律是物以稀为贵。正如魏雅文先生在《作家手稿的收藏》一文中所说:“作家手稿(包括尺牍本文,作者注),是一种稀缺资源,已故作家手稿,则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作家手稿大多是孤本,全世界仅此一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他还说:“作家手稿的文化价值,它所包含的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信息量,几乎是所有藏品中无与伦比的,在文化收藏中,作家手稿应当为王……”

书籍、民国杂志收藏家谢其章先生在《藏书家的手稿》一文中说:“黄裳是闻名遐迩的藏书家,鉴赏品位极高,所藏古书富且精,卓而不群。一日过旧货市场,摊主亮出一文件夹,里面都是手稿,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大家——冰心、刘心武、姚雪银、王蒙……索价皆高,唯有黄裳《中秋随笔》手稿,因摊主不识黄裳大名,以为是一般作家,遂以100元低价售我。我不露声色购下,转身即走。黄裳《中秋随笔》手稿,共五页,计2000余字,稿纸为香港上海书局监制,横直二用,每页500字,下有‘我的稿纸’字样。老作家都有自印的稿纸,显示身份,这就比普通稿纸要珍贵了。《中秋随笔》为钢笔手书,字体奇崛,颇有功力……”

胡海传先生在《尺牍10讲》“尺牍的鉴赏”中总结:纵观历代领袖群伦之人物,其书札均有豪迈之气溢出纸面,所谓小小尺牍,可纵横千里,金戈铁马,化为笔情墨韵后依然残存着那份占有和雄视一切的高傲和尊严。

我与专家学者的通信也有数十封之多,检点之后它正好是我人生之轨迹,我特写了本《云中谁寄锦书来》一书,20万字,以记载与他们真挚的友谊。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猜你喜欢

黄裳尺牍手稿
黄裳求字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杨建民先生书法作品
丢失的手稿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上)
手稿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下)
黄裳《劫饬古艳》读后
《海源阁珍存尺牍》——萨迎阿、翁同书、陈官俊、吴式芬书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