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爆出来的北京味儿

2014-06-06九儿

北京纪事 2014年6期
关键词:门框手艺胡同

九儿

老话讲“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门框胡同之名可与京都几大繁华之地比肩,就是因为它的京味小吃街深入民心。而爆肚冯可谓小吃街的代表之一。清光绪年间,“爆肚冯”由山东陵县人冯立山创业于北京后门。清光绪末年由第二代传人冯金河(1888年生)继续经营爆肚。他在经营中潜心钻研、精心制作,使爆肚味道浓厚,深受宫内画匠、太监以及旗人的偏爱。后经宫内当差太监的推荐,爆肚冯成了清宫御膳房专用肚子的特供点。及至清帝逊位,清宫的专供也渐渐取消了。为了维持生意,冯金河便迁至前门外廊房二条与爆肉马等五家组成了一个小吃店,被当时各界誉为小六国饭店的美称。

1935年,爆肚冯又在门框胡同北段路东开设了饭馆,一时在门框胡同与豆腐脑白、年糕杨、厨子杨、爆肚杨、豌豆黄宛、年糕王、复顺斋酱牛肉老店、奶酪魏等形成了门框胡同小吃街。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品尝,如文人墨客鲁迅、巴金、丁玲等;影视界的韩兰根、陈燕燕、白杨等;戏曲界的金少山、裘盛戎、荀慧生、尚小云、李万春、谭富英等皆是门框胡同的常客。1937~1957年是门框胡同最风光的时期,后来由于合作化经营与合营运动,爆肚冯与爆肚杨合进门框胡同的同羲馆饭馆,其他小吃摊儿合进大栅栏西口的国营茶馆,因此便结束了门框胡同小吃的命运,北京小吃在这段时间也逐渐地销声匿迹……

旧艺重拾,一“肚”为快

1976年的一天,一位老先生在门框胡同徘徊。老先生姓李,是旅澳多年的老华侨。这次回到故乡本想再尝一口家乡饭——北京小吃,结果扑了个空。往日胡同里热闹的小吃铺子已荡然无存。他灰心而去,1983年再次回国来到北京,又一次兴冲冲直奔门框胡同,满心的希望化作了失望,门框胡同还是没有小吃铺的踪迹。这回老先生没有就此罢休,他托亲戚找到了冯广聚。

冯广聚是冯氏爆肚的第三代传人,自幼跟着父亲学习爆肚,对原料的精选细微之处很下功夫,尤其在作料的配制上细心钻研、大胆创新,使其爆肚的色、香、味俱佳。建国后公私合营,冯广聚去仪表机床厂做了工人。直到改革开放,突然有一位相识找到他,希望他能为自己的华侨亲戚做一顿爆肚。还有人记得爆肚冯、怀念这口儿吃食,冯广聚很感动,虽然手艺阔别20多年,但仍旧了然于胸,心中技痒,决定露上一手。

做爆肚首先就得有肚子。冯广聚的爱人在同羲馆饭店工作,他就找到饭店合作的屠宰厂,让他们拿点肚子来。挑肚子也是一门学问,屠宰厂给了冯广聚5个肚子,他一看,就知道其中有三个肚子可以做爆肚的食材。吃爆肚的那天来了很多人,除了华侨李先生外,还有许多在旗的老北京。大家围坐在一起,旁边支着火锅干熬着没人搭理,就等着冯广聚的爆肚上桌。一个肚子,不同的部位做法不同,做出来口感各异,有脆的、有韧的,当然最好吃的是那嫩的。冯广聚做得了,一盘一盘地上,压轴的是肚仁——肚子里仅有的一小段,两三寸长,爆出来最嫩、最鲜。当时老华侨吃了一口肚仁,就把桌上盛肚仁的盘子都扒到自己身前,说:“你们在北京,以后还有机会吃,我这就要回去了,所以这个全归我。”

老华侨吃得高兴,他和冯广聚唠家史。冯广聚将爆肚冯在晚清时的辉煌、战乱时如何勉强维持,以及建国后公私合营的历史介绍了一番。老华侨听了唏嘘不已,说:“你放心,我给你们北京的报纸上发篇稿子,一定能引起媒体、政府关注。”冯广聚听了惶恐万分,连忙摆手:“您千万别管,我可没有海外关系。”老华侨一脸茫然不知何意。冯广聚说我一会儿再给你解释。老华侨又说:“那我给你投钱,你把这买卖做起来,我一个子儿不要你的。”冯广聚坚决不同意,他觉着自己在厂子做高级技工是正经工作,不想再搞什么小买卖,开饭店的事就这样没了下文。

手艺传承,二十余载的沉淀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的观念还没转变,但也有一些人卸下身上的包袱,冲在了时代最前面。1985年,冯广聚的小儿子,老八冯云亭,在老华侨亲戚们一力撺掇下,于前门门框胡同重开爆肚冯。开业的前一个月,老八才向父亲冯广聚坦白,说自己想重振爆肚冯。冯广聚一听着急了,小儿子年轻没经过事,这私营小业主哪敢说当就当。但开业那天,他看到宣武区的领导竟然都来了,才放下心中的那块石头,给儿子添了300块钱,置备桌椅。爆肚冯在原址重新开张的第一天,就门庭若市,每天很多人排着队苦等,都想找回那丢失的味道。

老先生冯广聚说:“论手艺的继承,老大掌握得最好。”如果您去爆肚冯菜市口店,会经常看到一个精瘦的身影。和印象中的后厨总监不同,他总是白衣白帽,许多工作常常亲自上阵。可以说从爆肚冯重新开张那天起,老大冯秋生就扎在了后厨,这一扎就是20多年。对于爆肚这门手艺,冯秋生聊起来如数家珍。爆肚冯的爆肚分羊肚、牛肚两种。羊肚又分葫芦、食信、肚板、肚芯、肚仁、肚领、散丹、蘑菇、蘑菇头九个部位;牛肚则只有肚仁、百叶、百叶尖、厚头。另外还有“羊三样”、“羊四样”,是几个不同部位的组合拼盘。

爆肚冯做爆肚是非常讲究的,从选肚子的眼力、洗肚子的手法、切肚子的刀工,没个几年学不到精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爆”这步,爆肚儿之所以称为“爆”,就是因其速度快。具体做法就是把牛羊肚子切成横丝,放入滚烫的水中焯一下。而功夫就在这一焯再一捞上,因为肚儿分肚仁儿、肚领儿、散丹、蘑菇头等各个部位,火候要求也各不相同。时间短了肚儿生,时间长了肚儿老,火候合适,肚儿吃起来又脆又嫩又筋道,越嚼越有味儿。像爆肚冯的牛肚仁,水分多,极嫩,微脆,很多人来了都作兴这口儿;还有蘑菇头,要六七只羊才得这么一盘,鲜美滑润,再配上一瓶“小二”,一盘花生米,人生得意莫此为甚。

美味的轮回

潮流有轮回,像民国热与国民床单,刮的都是怀旧风。其实人的胃也爱怀旧,美味终也有个轮回。刚改革开放那会儿,人们饿怕了、馋惯了,缺油水。下馆子讲究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得几乎人人都有富贵病。到了80后、90后这代,吃饭讲究情调、讲究文化,所以北京小吃重新受到热捧。

冯博是爆肚冯的第五代传人,做过小学音乐老师,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觉得人生乏味。爷爷冯广聚曾略带惋惜地说:“那是份正经的工作,辞了多可惜啊。”在家里一片反对声中,冯博辞了工作。他搞乐队,做舞台音乐监督,最终他被召唤回家,继承祖辈的手艺。事实上作为长子长孙,爷爷、父亲都有让冯博继承手艺的意思。毕竟老北京小吃向有“秘方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规矩。

来到爆肚冯,你会发现冯博这位“大少爷”并不起眼,他和店里其他人一样忙前忙后,在前台端茶倒水,在后厨洗切煮爆。“我喜欢什么事都从头做起。”冯博说道。他刚去门框胡同的爆肚店,从扫地等杂务做起,适应餐饮这个勤行。如此一年后,冯博尝试着去切、爆,调作料,偶尔与父亲冯秋生探讨,请他指点一二。

2012年,父亲觉得冯博到了该系统学习爆肚的年纪,于是把他招来菜市口店,家传手艺言传身教。洗、泡、裁、切、爆——各环节的难度各有不同,又牵连相扣。冯博在不断领悟与实践中如今已小有成绩。作为80后,冯博热爱爆肚,他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北京小吃,有许多80后、90后慕名而来,边吃爆肚、边用手机拍照发微博。九门小吃店的年轻人更多。这些年轻人还经常在网上发帖,分享各种北京小吃的试吃感受。年轻的顾客让冯博感到北京小吃的希望。它不再是北京老人的旧谈,而是年轻人的潮流和时尚。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门框手艺胡同
手艺
双扇人防门门框先置安装支撑体系的设计
最贵的不是手艺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门框操舒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