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扎特之死

2014-06-06廖康

歌剧 2014年4期
关键词:萨利莫扎特话剧

廖康

根据彼得·莎佛(Peter Shaffer)1979年的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莫扎特》(Amadeus,1984)活灵活现地让广大观众看到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奇才、上帝的宠儿是怎么被宫廷乐师长萨利耶里fAntonioSalieril害死的。虽然大家都知道艺术不等于历史,但是很多人相信艺术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而历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那么这部以真实人名创作的艺术作品究竟是真是假?史书上和传记里的莫扎特之死是否有疑问,和萨利耶里有没有关系?莎佛的作品是空穴来风,还是言之有本?如果是毫无根据的编造,是否涉及道德问题?

说起这段公案,可以改编一句俗语来概括:天下本无事,天才却扰之。萨利耶里1825年去世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除了他的学生以及传记作者以外,他或许早已被人遗忘。本来他很可能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安眠了,但仅5年后,普希金就写了一个小话剧《莫扎特与萨利耶里》,表现萨利耶里如何毒死莫扎特。遗憾的是,普希金终究只是抒情诗人,写话剧并不是他的特长,所以这个作品不仅缺乏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深刻的心理反映,而且没有矛盾冲突的张力。全剧最长最精彩的一段独白是表现萨利耶里打算杀害莫扎特的想法。我试译如下:

不,我不能再反抗命运了。

命运选择了我,我注定

要阻止他。否则我们都完蛋,

我们所有这些音乐的牧师,

不仅是我的名声在削弱,

莫扎特若活着又有什么用?

哪怕他再上层楼又怎样?

他能够提高艺术的地位吗?

不,他死后艺术会再次沉落;

他不会给我们留下继承人。

他有什么用?他像个小天使

给我们带来一些天堂的歌,然后

当他在我们心中激起渴望,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他就飞走!

飞走吧,越早飞走越好。

毒药在此,这是依索拉最后的礼物。

我珍藏在身边十八年了,

多少次我的生命看上去如同

无法忍受的伤口。我经常与

不拿我当回事的敌人同桌进餐,

但从不向静悄悄死亡的诱惑妥协,

虽然我绝非一个懦夫,

虽然我深深地感受到侮辱

感到人们不在乎我的生命。我忍住了。

当自杀的渴望折磨我时,我想:

我为什么该死?生活可能会给我

带来意想不到的礼物,也可能

还会给我带来惊喜极乐

黑夜的造物主会给我灵感。

也可能会是一个新的海顿

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我将为他而喜。

当我和那可恨的客人进餐时,

我可能发现他是更坏的敌人,更刺耳的

侮辱会把我从骄傲的高地拉下。

那你,依索拉的礼物,就有用了。

我就对了!我两者都终将找到:

我将找到我的敌人和新的海顿,

他让我畅饮令人极乐的美酒!

现在是时候了。我最珍视的礼物,

你今夜将流入友谊的酒杯。

如果让莎士比亚或任何一位优秀的

剧作家来写,此处都会有一段萨利耶里痛苦的内心挣扎,但普希金只是让他抒发了一下谋杀的决心。因而,普希金的短剧没有产生多大影响。68年后,李姆斯基一科萨科夫为其谱曲,将这出话剧改编为独幕歌剧,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但他们将萨利耶里毒杀莫扎特这个都市传奇运用艺术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为莎佛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和改进的胚胎。

我之所以将其称为都市传奇,原因在于莫扎特中毒身亡只是一种猜测,没有实证,而且看来永远也不会有实证。他的尸体装在布袋里跟许多穷人一起埋入大坑,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不曾检验,而且再也无法检验了。当年虽然有一些谣言.说他可能是砒霜中毒或水银中毒.但没有任何嫌疑犯受到过起诉。最早为莫扎特撰写传记的两位作家是弗兰兹·尼姆切克(FranzNiemetschek)和乔治·尼古拉斯·冯·尼森(Georg Nikolausvon Nissen),后者还是莫扎特遗孀康斯坦丝(Constanze)的第二任丈夫。根据他们的记载,没有人怀疑莫扎特中了毒。有关莫扎特最后四个月的病情都来自莫扎特夫人和亲友及医生的报告,主要病症就是浮肿。现代医生根据这些报告分析,莫扎特患的可能是肾炎。而且他小时候得过猩红热和风湿病,这两种病都有可能导致肾衰竭,让他最终死于尿中毒。

莫扎特逝世32年后,萨利耶里割喉自杀未遂。随后便传出谣言,说他曾向牧师忏悔杀死了莫扎特。牧师对任何忏悔都是要保密的,至于这一秘密是如何泄露出来的,无人知道,也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因而传来传去,也都是道听途说。但古人相信谣传比今人更甚,在维也纳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时,有人撒传单,描绘萨利耶里毒害莫扎特的情景。萨利耶里虽然还活着,但已身患痴呆,从而无法自辩。当时的公众形成两大派,指责他下毒的人都与他不熟,但认识萨利耶里的人都来为他辩护,包括莫扎特的传记作者。其中一位是莫扎特最亲密的朋友朱斯麦亚(Franz Xaver Sussmayr),他也是完成莫扎特《安魂曲》之人。看护萨利耶里最后两年的两位护士还写了证明,说他们从未听到萨利耶里做过这个忏悔。当然,这也未必可靠。他做忏悔难道必须有这两人在场?但这至少说明萨利耶里对待身边的人不错,他教的学生,若非巨富,一概不收费用。他著名的学生包括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

人们怀疑萨利耶里下毒,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和莫扎特的确曾是专业对头,二是莫扎特的确死得太早,令人惋惜,也令人生疑。在维也纳,萨利耶里深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的恩宠,担任过宫廷里各种重要的音乐职务,而莫扎特只是一名作曲家,根本不可能与他争锋。萨利耶里与莫扎特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歌剧方面,无非就是利用职权,欺压莫扎特,尽量在皇家剧院上演他自己的作品。对此,莫扎特和他的朋友们公开鸣过不平。但这种冲突,常识告诉我们,绝不至于导致占上风的人谋杀受欺压者。

还有人怀疑莫扎特是被共济会(Freemasonry)干掉的。共济会与天主教会对立,天主教皇克雷芒十二世(clement ⅩⅡ)于1738年宣布命令,禁止天主教徒加入共济会。因此,共济会继续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其古老的秘密组织性质和封闭的社团形式。加入这个组织,必须有两位以上共济会兄弟推荐,而且要经过严格和长期的考核。初入会后,还不得向他人暴露其会员身份。莫扎特是共济会成员,他在歌剧《魔笛》中展示了加入共济会的仪式,违反了会规。也有人说他在歌剧中不恰当地使用了共济会的符号,还有人说他在《魔笛》里寓意共济会将灭亡等等,所以共济会要杀死莫扎特。持这类阴谋论的代表人物是乔治·弗莱德里希一道梅尔(George FriedrichDaumer),他在1861年发表的宏论中,曾说莫扎特只是许多被谋杀的政要和名人之一,所有这些谋杀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有推论,但无证据。

那么,莫扎特是不是被萨利耶里毒死,看来动机不足,也没有足够证据。而且这个猜测的源头是个无法证实的忏悔。把如此不靠谱的谣传写成作品,是否有道德问题?如果萨利耶里有后代,他们指控作者诽谤,法庭会不会接受指控?所幸的是,萨利耶里没有后人。不仅如此,他被世人完全遗忘了,在莎佛的话剧上演以前的一百多年间,几乎没有人演奏萨利耶里的作品。所以,即便是诽谤,似乎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观众只是把萨利耶里看作一个虚荣和嫉妒的典型而已,换个名字,似乎也无碍大局。

而且,莎佛的话剧和电影《莫扎特》还略有不同:萨利耶里临死前“忏悔”他用砒霜毒死了莫扎特,但这所谓的忏悔只是企图让人们把他和不朽的莫扎特联系在一起。可惜,没人相信他。大家还是把萨利耶里忘了。莎佛真聪明,他这样写,既展示了虚荣会让人走到什么地步,又没有给历史上这段缺乏证据的公案下了断言。但电影改编得很肯定,让观众看到萨利耶里真正的毒计并不是下毒,而是出钱让莫扎特写《安魂曲》,累死他。这当然是没把握的事,而且更没有任何依据。相反的史料倒是存在,《安魂曲》是瓦尔塞根伯爵(Franz von Walsegg)为纪念亡妻匿名雇用莫扎特写的。莫扎特的学生朱斯麦亚补写完毕后就交给了瓦尔塞根伯爵。电影改编的灵感可能也是来自普希金,他在话剧里让莫扎特告诉萨利耶里有个黑衣人出钱让他写《安魂曲》,令他不安、疲劳不堪。

然而,最具讽刺的是,由于莎佛话剧的成功和更为成功的电影,人们想起了萨利耶里,并对他的作品再次产生了兴趣。他的作品,包括歌剧,再次获得演出、录音和研究。萨利耶里歌剧节也因此而成立。在他的老家,意大利小城莱尼亚戈(Legnago)的一座剧院还改名为萨利耶里。莎佛表现虚荣和嫉妒的作品不仅让萨利耶里的名字和莫扎特紧紧连在一起,而且起到了他的“忏悔”欲起的作用,从而使其独树一帜。

猜你喜欢

萨利莫扎特话剧
话剧《坦先生》
东京街头的出租车司机
莫扎特
“忠犬”萨利默默守护老布什灵柩,温情一幕感动美国民众
话剧《二月》海报
从《萨利机长》看民航客机的应急措施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