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忻祖:不该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一代戏剧女高音歌唱家

2014-06-06戴大辉

歌剧 2014年3期
关键词:歌唱家歌剧

戴大辉

认识罗忻祖,应该可以从1978年复排歌剧《阿依古丽》并与其同台演出开始算起。只是,当年她是光芒四射的女主角,而我却是一个初登歌剧舞台跑龙套的小青年而己。那时,她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饱含激情却又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分寸、将剧中人物的内心与情感演绎得层层递进又丝丝入扣的艺术大家;无论是《赛里木湖畔起了风浪》,还是《我生长在天山脚下》,或是《啊,草原》,她的演唱和表演,都是那样张弛有度、生动而准确。

第二年,她演出了极具现代派作品意味的日本作曲家团伊玖磨的歌剧《夕鹤》之后不久,便前往并定居到了香港,从此也离开了她魂牵梦绕、毕生笃爱的歌剧舞台和内地观众的视线。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几乎不知道罗忻祖究竟是何许人也了。

其实罗忻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还是1953年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并在声乐比赛中获得三等奖的时候。那时,她还是一个只有21岁的如花少女。而笔者最近一次拜访和采访她时,她已经是一位81岁的老人了。而当聊起过往的成就与辉煌的时候,她总是以淡淡的“我只是想唱好歌”而一笔带过。在今天的罗忻祖的脸上,已经写满了慈祥、释然和人生不过如此的淡定,不过,笔者还是仿佛能够读出来些许当年她对艺术的那份执著、严谨和不断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

“我只是想唱好歌。”是啊,幼年的罗忻祖,画过画,骑过马,游过泳,滑过冰,还弹过琴,却独独喜欢上了唱歌,无论是早年在教堂,还是后来进了中央音乐学院。正是她的这份对歌唱的爱、并不出名的俄罗斯老师的启蒙,加之后来在音乐学院主课老师喻宜萱先生悉心的教导与栽培,和苏联专家梅德韦杰夫近乎理工科老师般的严苛,才有了后来以美声的唱法在欧洲的国际比赛中的获奖,让国际社会有机会了解到年轻的共和国,也蕴藏着如此可以比肩世界的高水平的声乐艺术和青年歌唱家。

年轻的罗忻祖却从没想过何为功名利禄,只有一个十分单纯的想法:怎样唱好歌。她对每一个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倾尽心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即便在国际上拿了奖回来,仍然继续坚持在学校上课、到老师家上课,如此,一学就是8年。短暂的留校任教以后便调入到了中央实验歌剧院(即现在的中央歌剧院)。

由于当时中央歌剧院拥有着众多来自延安和全国各地的优秀歌唱家,以及为报效祖国而从海外归来的歌唱家们,如郭兰英、张权、管林、方晓天、荆兰、蒋英、郑兴丽、李晋纬、邓少琪、邹德华、吴书媛、王佩屏等,此时很难为罗忻祖安排到合适的演出剧目。也正因为如此,她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随国家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组织的代表国家的赴外演出,足迹遍及罗马尼亚、法国、波兰、埃及、瑞士、英国等地,为年轻的共和国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与喝彩。

记得1955年一次在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协会举办的盛大酒会中,罗忻祖每曲唱罢都是暴风雨般的掌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后,沸腾的现场几近失控,一阵阵热烈的拥抱、接吻过后,她身上的各种首饰已被一抢而光,甚至连鞋子都没有放过,而没有得到物品的人们则排起了长队等待签名。

另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是1959年罗忻祖在伦敦的独唱音乐会。当时,因《老人河》而饮誉全球的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执意要求由他来先唱几首进行垫场和造势。而当罗忻祖连续用德、意、英、法、俄、中六种语言演唱了十余首中外歌曲后,保罗-罗伯逊脸上写满了惊诧和激动,一面拥抱着罗忻祖,一面亲切地说道:“我十分惊讶和钦佩你们中国能够培养出如此优秀的歌唱人才!小姑娘,你唱得真好,非常好。”第二天的《泰晤士报》专门在头版还刊发了专文与音乐会的照片。

关于罗忻祖的不求闻达,还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及,那就是当笔者试图向她索要昔日演出或比赛的照片、报道等资料的时候,她露出了为难的神情,因为她从不收存这些东西。她跟我说,她想做和能做的就是唱好歌,因为她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歌唱家,是代表祖国出去,她必须表现得最好。至于奖状、证书、报道这些,甚至连同奖金、生活费、录制唱片的稿酬等,每次都会在回国前统统交给组织,以致在每次演出之后的总结上,组织上都会写上“政治可靠,业务积极”之类的评语。

年轻时的罗忻祖,曾经加入过共青团,但在入党的问题上她却十分天真和单纯,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我不懂政治”,“我只是想唱好歌”。就是这份天真和单纯,在那个时时处处讲政治的时代,却让她失去了很多展示其才华的机会。

毫无疑问,不入党,跟不爱党、不爱国,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其实,她在行动上、甚或语言上,都表现出了十分强烈与明晰的爱国和爱党,唯一不同的是她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圆滑地直接说出来过,她固执地以为业务精、表现好,本身就是爱党和爱国了。与其花时间在开会、学习上,不如用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上更来得有效些。为国增光、为党添彩,需要有真实的实力。“那个时候我真的不懂,真的好单纯、好简单。”罗忻祖常常如是说。

然而,我们真正看到的事实是,罗忻祖不知多少次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经常说到,是党培养了她,是新中国培养了她;她的每次演出,都是带着这种自豪和感恩的(尽管她本人没有想出感恩这两个具体的字来),所以她都要求自己必须表现得最好。

倒是有一件事让她印象深刻,那是1956年的一次到东欧某国访问演出,该国文化部的一位官员听了她的演唱后激动不已,认为这么好的嗓音实在难得,要是不去意大利,实在是太可惜了,并且表示愿为她出钱出力想办法。可罗忻祖一口回绝了:“我是新中国培养的歌唱家,为什么要到意大利去?!”一年后,这位官员带团到中国访问演出,还专程托人找到了罗忻祖,再一次提出要将她带到意大利去。他说,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更应该是她表演的舞台,而留在中国是没法让全世界知道罗忻祖的。但罗忻祖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而再一次婉拒了这位官员。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多之后,这位官员退去了官职,还专门跑到中国并找到罗忻祖,依然坚持要带罗忻祖去意大利。而罗忻祖则是再一次坚决地、义无反顾地拒绝了他。我们今天想想,在那个时时处处讲政治的年代里的这个举动、这种态度,难道不是坚定不移的爱党爱国又是什么呢。

罗忻祖定居到了香港后不久,在一次大型的独唱音乐会之后,一位台湾媒体的记者采访了她(须知,那时海峡两岸还是处于完全敌对的状态的)。当该记者得知她来自祖国大陆时,问她要不要接受台湾的邀请到台湾去演出,她坚定地表示不。她说:“我是大陆培养出来的歌唱家,怎么会跑到台湾去演出呢?”当然,今天的两岸关系早已冰雪消融,但在当时,谁又能说这样的举动和表态是不爱党不爱国呢?!

罗忻祖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正是那个时时处处讲政治的时代,这让“不懂政治”、不善钻营的她失去了很多机会,许多作品也确实因为她的不够“积极”而对她关上了大门。但她的勤奋和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也还是为自己赢得了一些机会的。比如只给了三天排练时间就要登台演出的歌剧《货郎与小姐》,作曲家郑律成亲点要其演出的歌剧《望夫云》,以及《刘胡兰》、《阿依古丽》等,都是凭其出色的业务能力甚至半途“杀”进来的,为此也难免招致了一些同事的误解和误会。所幸的是,她每每都能以其艺术上的精湛与杰出的表现,成功地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而赢得观众、同行和同事们的喜爱和赞誉。

她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夕鹤》,是日本作曲家团伊玖磨根据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同名话剧的脚本改编而来,故事很简单,音乐却很现代。这是剧院经过“文革”10年停滞重新工作演出后的第一部外国歌剧(不算复排演出的)。当时剧院与团伊玖磨的约定是,由作曲家(兼指挥)、导演和日方主要演员,配合中方的乐队、舞美和群众(儿童)演员,在北京、天津、上海进行演出;北京和天津的演出由中央歌剧院承担,上海的演出由上海歌剧院承担;演出中由中央歌剧院派一组演员跟随、学习;待巡演结束后,中方便可独立演出此剧;而中方选定的女主角阿通的扮演者,就是罗忻祖和当时年轻的李丹丹。

有意思的是,日本演员在北京、天津的演出,很快就结束了。到了上海,全新的乐队要与演员合乐,而日本演员又要观光和休息,中方跟排的演员就要代替日方演员进行合乐。当合乐结束的时候,团伊玖磨惊喜地叹道:“这哪里是一次合乐,这简直就是一场完美的演出,这么短的时间,你们就掌握了这么难的作品,简直是太棒了。”他甚至在回国前夜的信中写道:“在这里,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社会制度,成为真正的人间的心血协力和交流。”

在罗忻祖离开大陆定居香港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没有所谓的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演员之类的职称,她也没有音乐学院的所谓教授、导师的头衔。到了香港这个讲究资质、文凭的社会,她很难谋到在大学里教书的职位,香港也没有专业的剧团供她演出。因此,她只能是参加一些公益、社区,或其他的演出。而教学方面,也只能是私下里在家教一些慕名前来的学生。

一晃二三十年过去了,令我们大为惊讶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无冕的艺术家,却为世界很多著名的艺术名校输送了众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不乏专业的老师、教授、歌唱家,也有业余的警官、职员、爱好者,更有许多在各类选秀、评比和比赛中的获奖者。经她教授和指点过的学生所考入的学校包括美国著名的朱莉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浸信会大学、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以及奥地利的维也纳音乐学院等。难怪著名的郭淑珍老师在指导自己的学生们排演歌剧《阿依达》的时候,一再盛情地邀请罗忻祖一定要前来观看和指教了(尽管她后来没有去成)。

与罗忻祖同时赴港的她的先生刘一瀛,这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到了香港后却没有乐团可以演奏。好在当时的港督政府接受了钢琴家傅聪先生的一个建议,组建了旨在摘掉文化沙漠帽子而进行音乐普及教育的“音乐事务统筹处”,刘一瀛顺利地考取了高级主任的职位,从此开始了其制定规划、设计考级、组建乐团、并亲赴各个中小学校进行普及性演出的大量的社会活动。我特别想说的是,在这项浩大的普及性演出活动中,罗忻祖作为声乐节目示范演唱的演唱者,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8点钟与乐团一同赶到学校,开始进行示范表演。如此一坚持就是两年,从无间断,其足迹踏遍了香港、九龙和新界的每一所中小学校,为香港中小学校的音乐启蒙教育和音乐普及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此可以说,罗忻祖是在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和白手起家的勤奋劳动,不仅戳破了早前关于她是到香港继承家业、享清福、挣大钱的流言与讹传,进而为香港的文化建设与普及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才华和心血。

在即将离开这位“我只想唱好歌”的罗忻祖家之前,笔者隐隐地察觉到,罗忻祖似乎十分钟情于两件东西:一个是每天都矗立在她钢琴上的当年与她共同主演《阿依古丽》中男主人公的扮演者胡松华老师的胞弟、罗忻祖的学弟胡宝善先生与其夫人合作送给她的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您的一生为艺术和爱情写满辉煌”。另一件是另外一位朋友送的“陪伴一生的是心情,优雅——非你莫属,人生到头来终究要独自面对”的书法作品。这真是罗忻祖艺术人生高度凝练的概括!

猜你喜欢

歌唱家歌剧
歌唱家 易秒英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走进歌剧厅